新華社評論員:中國故事,更精彩的書寫還在後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9-10 21:00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 九月的陽光,灑在中國大地上,也照進愛好和平人們的心裏。

時光飛逝中,歷史新的書寫已經開始。回望剛剛結束的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的國家盛典,歷史將會記住什麼?是鐵流滾滾、戰鷹呼嘯的勝利日大閱兵,還是中國裁軍30萬的鏗鏘宣示?是抗戰老兵微微顫抖的軍禮,還是國歌響起時中華兒女心中涌起的波瀾?無數的瞬間與場景,無數的掌聲與感動,匯成了一個個精彩難忘的中國故事,寫在了我們心靈深處,凝結成新的集體記憶。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此刻的中國,無比堅定地向前行進;此刻的世界,傾聽著來自東方的講述。

這是一個民族復興的故事。天安門廣場,長安街,濃縮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在這裡,曾闖入八國聯軍的隊列,曾踏進日寇的鐵蹄;在這裡,也迸發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吶喊,發出了新中國成立的莊嚴宣告。落後與挨打,抗爭與奮起,高聳的華表見證這一切,紅墻黃瓦又承載多少興衰成敗。

歷史,何嘗不是飽含感情的回憶?這些天,有兩幅頗具深意的圖片在網上流傳甚廣,令不少國人觀之淚下:一是周恩來總理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歷史圖片,一是鄧稼先、錢學森等亮相大閱兵的假想畫。有網友配文:“這盛世,如你所願。”這是怎樣的一個宏願?只有重溫甲午年“四萬萬人齊下淚”的巨痛、柳條湖的驚天一爆、盧溝橋畔的槍聲,我們才能深切感受70年前神州沸騰、喜極而泣的勝利喜悅;才能深刻理解,一個飽受磨難的民族,一個在現代化進程中奮起直追的民族,為何如此渴望獨立與富強,為何如此不懈追求文明與進步。

100多年前,兩位法國攝影家拍下了天安門廣場的第一張彩色照片:殘破的城樓下,一輛人力車冒著寒風,匆匆而過。今天,那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早已遠去,一個日益繁榮昌盛的新中國挺立於世界東方。漫步在遊人如織的天安門廣場,感懷巨變,仰望蒼穹,人民英雄紀念碑上赫然刻著,“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沿著無數先烈鋪築的復興之路前行,那豪邁的宣言——“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依然讓人熱血沸騰,那不變的呼聲——“願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依然讓人熱淚盈眶。

這是一個和平與正義的故事。14年抗戰,中國人民執干戈以衛社稷、灑熱血以捍尊嚴,既為了“中華民族永存世界上”,也為了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那場關係中國命運、世界走向的大決戰,昭示了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偉大真理。古往今來,中國乃至人類發生的無數次戰爭中,從未像這場戰爭這樣深刻地決定了現在、影響著未來。

“戰爭是一面鏡子”,它照鑒一個國家如何回首走過的路、如何開啟前行的路。歷經戰火摧殘,中國從中感悟的不是弱肉強食、窮兵黷武,而是更堅定地珍愛和平、維護和平,義無反顧選擇和平發展道路。一個國家的強大,靠的是實力;一個國家的偉大,憑的是胸懷。“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才是人間正道。”天安門城樓上,中國聲音再次傳遍世界,打動了無數企盼和平、嚮往正義的心靈。一個崇尚“協和萬邦”的文明古國,一個走向世界、海納百川的現代中國,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當代世界,從未如此緊密地融為一體。千百年來,詩人們暢想“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哲人們期盼“永久和平”的降臨。今天,“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實踐,和平發展的浩蕩潮流,讓人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和平的陽光下,中國正與各國一道攜手前進;中國的發展壯大,必將是世界和平力量的發展壯大。

七十年過去,當年的孩童,已是古稀老人。“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正是在這70年中,中國的變化“天翻地覆慨而慷”。當中國從危亡走向復興,重新回到世界舞臺的中心,讀懂中國故事、思考中國奇跡,日益成為一個世界性議題。

觀察和理解中國,民族精神始終是一個重要維度,這正是中國故事的根與魂。1941年,海明威來到中國,看到10萬農民唱著號子建造機場的壯觀場景不禁感嘆,中國人民有勤勞勇敢、不怕艱難犧牲的精神,必將取得最後勝利。硝煙散盡,精魂永存。氣壯山河的抗戰精神,早已融入雄壯激昂的旋律——“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就是在這旋律中,我們贏得了抗戰勝利,我們舉行了開國大典,我們開始了改革開放,我們創造了中國奇跡,我們迎來了港澳回歸、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等百年盛事,我們和世界分享著勝利日的榮光。不論時代如何變幻,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永遠是中國人心靈的燈塔,總能匯聚起磅薄的力量,照亮民族復興的光明未來。

歷史不會終結,我們仍在路上。中國故事遠未結束,更精彩的書寫還在後面……

責任編輯: 朱英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