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1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擴大固定資産加速折舊優惠範圍,推動産業加快改造升級。 自2014年1月1日起,生物藥品、儀器製造、專用設備製造等6個行業被列入固定資産加速折舊優惠範圍,此次常務會議則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將輕工、紡織、機械、汽車4個重點行業列入,無疑進一步彰顯了政府主動讓利、為企業減負的決心和誠意。 固定資産折舊,或許對一般大眾而言不是很清楚。但在企業中,固定資産的折舊稅則是一項不小的成本。而提倡固定資産加速折舊,就是按照稅法的相關規定,允許企業縮短固定資産的折舊年限,這樣一來,實際是企業繳稅時間延遲了,前期負擔減輕,企業的運轉資金更顯充裕。特別是對於那些處於起步階段的新興企業而言,更是大有裨益。 尤其值得注意的,該優惠政策對小微企業的減負更具針對性。如規定對小微企業新購進單位價值不超過100萬元的研發和生産共用儀器設備,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稅前扣除;超過100萬元的,允許縮短折舊年限或採取加速折舊方法。這其中的“研發和生産公用儀器設備”,顯然側重的是對於小微企業研發、創新的支持。 事實上,越是對於那些多研發設備的高技術企業,設備的折舊費用所佔據的企業生産成本就更高,那麼加速折舊,對他們的優惠力度也就相應更大。此政策也就越能激發企業重視研發投入,提升他們的創新動力和産業升級步伐。所以可以説,該政策不僅體現了中央政府在企業減負上的一種持續發力,更是一以貫之的扶持創新的具體行動。總體而言,它將對拉動有效投資和促進産業升級,産生明顯的積極影響。 為企業減負近年來一直是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常態”性議題。固定資産折舊作為一項相對不那麼大眾和主要的企業負擔,也能夠受到常務會議的持續關注,説明國務院對於企業負擔有著全方位審視,“不以量小而不減”。要看到,在積少成多之下,這項政策預計今年也能夠為企業減稅約50億元,這無疑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還望各部門和地方能夠加速落實。 企業作為社會的經濟細胞,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存在的現實下,為企業減負,讓它們輕裝上陣就是抵禦下行壓力的最好辦法。且減負是一個持續和不斷延伸的過程,實施過程中要善於“積少成多”和打組合拳,如此效果才能更明顯,才能發揮更長遠的積極效應。這也提醒地方和部門,對企業的實際困難和負擔要有更貼切和全面的調查與研判,而為企業減負也仍有較大潛力可挖。(川昌)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