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譚浩俊認為,在擴大基礎設施投資、發揮投資對“穩增長”保障作用的同時,如何在財稅政策方面做更多創新,出臺更多有利於促進企業加大投資力度的政策,是當前重要緊迫的問題。只有生産性投資逐步增強,才能進一步實現投資和消費的齊發力。 資料圖片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原有生物藥品、儀器儀錶製造等6個行業基礎上,擴大固定資産加速折舊優惠範圍,對輕工、紡織、機械、汽車4個領域重點行業的企業在今年1月1日後新購進的固定資産,允許縮短折舊年限或採取加速折舊方法。對其中小微企業新購進單位價值不超過100萬元的研發和生産共用儀器設備,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稅前扣除;超過100萬元的,允許縮短折舊年限或採取加速折舊方法。 政策如果執行到位,今年可為企業減少這方面的支出50億元,也就是減稅50億元。雖然數額不是很大,但作用不容低估。因為,在企業投資意願不夠強烈、市場需求比較疲弱、生産性投資和需求都比較低迷的情況下,用加速折舊、減輕負擔的方式鼓勵企業投資,尤其是設備更新和加大技術研發力度,非常重要。 反觀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著實對我國經濟産生了不小的影響。但中國經濟並沒有因此而陷入困境。相反,在出口的帶動下,經濟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呈現出更快發展的勢頭。原因就在於,當時的實體經濟發展情況較好,無論出口還是就業,都能得到充分滿足,企業也加快了生産性投資的步伐。 2003年房地産市場放開,房價快速上漲以後,企業的生産性投資就呈逐年下降趨勢,很多原本可以進入到生産領域的資金和資本,也都流進房地産市場,從而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生産性投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企業發展需要持續、穩定的鼓勵政策。在當前的情況下,迫切需要通過生産性投資的擴大,來提升企業的發展信心,增強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果生産性投資擴大,市場需求不足的矛盾也會得到一定化解。一旦企業的生産經營狀況改善,員工的收入就會相應增長,反過來又能促進消費市場的改善,形成良性循環。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央頻頻發力投資,目的不就是為了改善市場需求嗎? 在這樣的情況下,鼓勵企業加速折舊、減輕稅收負擔,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如果能夠進一步擴大加速折舊範圍,讓更多的企業加入到生産性投資的行列中來,對改善市場的需求狀況將非常有利。那時,就能真正形成投資和消費齊發力的格局,不僅“穩增長”有保障,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也會大大增強。 總之,在擴大基礎設施投資、發揮投資對“穩增長”保障作用的同時,如何在財稅政策方面做更多創新,出臺更多有利於促進企業加大投資力度的政策,是當前重要緊迫的問題。只有生産性投資逐步增強,才能進一步實現投資和消費的齊發力。(譚浩俊)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