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第二批核查問責不作為情況的彙報,厲督真抓實幹促發展。 除了專門聽取核查問責情況的彙報,國務院常務會議其實多次強調了要加大對官員不作為現象的懲處力度。可以説,向不作為現象亮劍,是與嚴厲反腐同時進行的吏治行動。防止官員不作為風氣的蔓延,也絲毫不能低於對反腐的重視程度。 從情況彙報來看,在前期第一批已有7個省對59名幹部問責的基礎上,針對資金沉澱、項目拖期、土地閒置、棚改遲緩等不作為問題,截至8月底,第二批核查中又分別收回中央和地方存量資金109億和2966億元,處置閒置土地31.25萬畝,近期還有20多個省(區、市)將依法依規對包括廳局級在內的200多名幹部問責處理。這樣的成效,足見核查工作的動真格和力度之大,但反過來也説明,當前官員的不作為現象依然還較大程度上存在,對不作為現象的問責和防範,仍不能鬆懈。這也是李克強總理提出“下一步,國務院還要組織第三批(核查問責)”的原因所在。 在深化改革和反腐背景下,加大對官員不作為現象的問責治理,正當其時。當前各個領域內的改革舉措都頻密出臺,官員不作為,則意味著改革落實有被架空的風險,成為改革的“攔路虎”。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更需要的是敢改革、善於改革的主動作為的官員。重用改革者,首先就要對那些不作為的官員施加壓力。而在反腐背景下,也不排除一些官員出現“站隊”心理或倦怠心理,而甘願做“太平官”。為打消這些消極的為官情緒,對於不作為進行及時的問責和處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要把幹部能上能下機制與督查結果銜接,用問責利器祛除不作為的‘病症’,讓不作為的‘太平官’混不下去”、“不作為的幹部,該問責的要問責,該‘挪位子’的要‘挪位子’”、“必須問責到人,打到痛處,採取有效措施,不護短不遮醜。”……常務會上,總理的這些強調,無疑點到了打擊不作為現象的痛處和重點所在。事實上,“不作為就挪位置”本應成為官員認知和制度防範上的共識。 “幹部幹部就是要幹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是傳承千年的古訓。”為官不作為,就是對為官本性的背離,讓不作為的官員佔據官位,就將形成“劣幣驅逐良必”的不良效應。因此,對那些發現存在不作為現象的官員,就應該予以即時的問責和清退,以保障讓敢作為、會作為的官員有施展能力的舞臺。 在當前的背景下,一方面要繼續通過常態化的核查問責來對不作為的存量進行及時清理和糾偏。留給完成今年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的時間已只剩下第四季度,還有哪些因為官員不作為而未落實、未實現預期改革目標的領域,要及時發現並整改,確保緊迫感和效率。另一方面,對於為官不為的現象,還應該有更嚴密和嚴厲的制度設計,以打消一部分官員的僥倖心理,真正確保對不作為現象的查處和問責都實現制度化、常態化,讓“不作為就挪位置”落到實處。 對不作為官員問責,讓不作為付出代價,就是對於敢作為、善作為的正向激勵。不作為的官員下去了,敢作為的官員才能上來,如此,才能形成一個具備活力和效率,敢於做事、敢於改革的公職人員隊伍。(川昌)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