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對今年國務院督查中發現的不作為行為核查問責情況的彙報,在前期第一批已有7個省對59名幹部問責的基礎上,針對資金沉澱、項目拖期、土地閒置、棚改遲緩等不作為問題,截至8月底,分別收回中央和地方存量資金109億和2966億元,處置閒置土地31.25萬畝,近期還有20多個省(區、市)將依法依規對包括廳局級在內的200多名幹部問責處理。 李克強在會上明確提出:“必須問責到人,打到痛處,採取有效措施,不護短不遮醜。”他還説,下一步,國務院督查結果要和“幹部能上能下”的機制相銜接。“這個‘能下’,不是指貪污犯罪,説白了就是不作為、不會作為的,就不要佔這個位子,耽誤黨和國家的事業。要讓會作為的上來。”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社會上對這種局面有三種原因分析:一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轉型升級和“三期疊加”讓增速很自然地放緩;二是國際經濟環境欠佳,外需走弱及競爭增多讓國內出口導向的企業開工不足,擴大內需也不輕鬆;三是相當一批政府官員知難而退、不肯作為,懶政惰政讓發展的機會和資源白白浪費。 前兩個因素需要時間逐步消化,尤其是外需方面並不由我們掌控,最能立竿見影的就是督促地方官員有所作為。一般來説,為官不為有兩點考慮:一方面,地方提振經濟確實不容易做好,尤其是區域經濟競爭加劇,招商引資手頭的好牌不夠用,老辦法、老套路不容易奏效,還有一些是本領跟不上新形勢;另一方面,官員動力不足,比如工資收入不算高,灰色待遇受限制,錢權交易風險高,乾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堅決不幹吃力不討好的活。 這算是當前官場生態比較典型的毛病,幹錯事、幹壞事很容易被問責追責,但不幹事卻不容易被抓到把柄。有些人在機關單位待久了,總會找到一些油滑的辦法“偷工減料”,優化自己勞作的“性價比”。中國經濟此時正需要企業用力、政府幫忙才能度過時艱,很多企業經營者是拼了命,但是一些官員則未必全身心投入。正因為如此,總理才反復批評懶政惰政,多措並舉懲“懶”治“庸”。 從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消息看來,針對存在問題獎懲分明,就是要獎優罰懶,李克強正拿出兩隻手來治理不作為的問題:一隻手抓住“錢袋子”,那就是把“沉睡的資金”收回,用到該用的地方去,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另一隻手抓住“官帽子”,不作為的幹部,該問責的要問責,該“挪位子”的要“挪位子”,該摘“官帽”也要摘帽子,能上能下、能進能出。 懲“懶”治“庸”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這個手段,除了李克強的“兩手抓”,還會把查出的問題和整改進展明確向社會公佈,讓老百姓來監督政策落實,讓不作為的官員如坐針氈,讓有所作為的官員如沐春風。 中國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克服當前經濟下行遇到的困難,保證經濟運行平穩,現在最重要的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舉國上下團結一心、勤勉努力,主動破解改革和發展難題,確保完成全年主要目標任務。(田享華)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