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穩步推進股權眾籌,積極探索交通出行、無車承運物流、快遞、金融、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準入制度創新等30條具體部署。這是對9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推動實施“互聯網+”行動的具體部署,是加快推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以下統稱“四眾”)等新模式、新業態發展的系統性指導文件。 9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用新模式匯聚發展新動能。會議提出,要利用“互聯網+”,積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促進生産與需求對接、傳統産業與新興産業融合,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新格局。 在此次常務會召開之後,李克強先後來到遼寧、河南兩省考察,在時隔不久的這兩次考察中,總理在多個場合頻繁提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在赴大連出席夏季達沃斯年會期間,李克強來到大連眾創空間,與青年創客交流。他隨後還將創客們的創業故事在達沃斯開幕式上與中外嘉賓分享,並在致辭中大篇幅闡述“雙創”對中國經濟社會的意義。 而在剛剛結束的河南考察中,李克強又在多個場合強調,要大力推動“雙創”,形成企業和經濟發展新動能。 直到9月26日,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指導意見》。“雙創”為何再次榮登新聞熱搜榜?筆者認為,這是李克強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核心之舉,也是促進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措施。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內經濟也處於新舊動能銜接期,下行壓力加大,亟待尋找和匯聚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以增強經濟韌性與活力,為未來“蓄勢”。參照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發展道路,當經濟增長到一定程度之後,會進入週期性調整的規律中。對很多國家來説,應對週期性調整,實現可持續增長,必須推進創新創業。 事實表明,“雙創”已成為當前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新引擎。有數據顯示,通過“雙創”,2014年以來,中國平均每天新增市場主體一萬家以上。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結構也在發生著明顯的變化,高技術産業增速超過10%,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加大,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催生中加快形成。 此次《指導意見》提出,推動各類要素資源集聚、開放、共享,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快四眾廣泛應用,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指導意見》圍繞全面推進眾創、積極推廣眾包、立體實施眾扶、穩健發展眾籌等提出了13項重點任務,並從營造寬鬆發展空間、夯實健康發展基礎、塑造自律發展機制和構建持續發展環境四個方面提出了17項政策措施:一是推進放管結合,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創新行業監管方式、優化提升公共服務、促進開放合作發展。二是完善市場環境,加快信用體系建設、深化信用信息應用、完善知識産權環境。三是強化內部治理,提昇平臺治理能力、加強行業自律規範、保障網絡信息安全。四是優化政策扶持,落實財政支持政策、實行適用的稅收政策、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繁榮創業創新文化、鼓勵地方探索先行。 眾所週知,全球分享經濟快速增長,基於互聯網等方式的創業創新蓬勃興起,四眾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快速發展,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線上線下加快融合,正在並將對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産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因此加快發展四眾,能夠有效拓展創業創新與市場資源、社會需求的對接通道,搭建多方參與的高效協同機制,豐富創業創新組織形態,優化勞動、信息、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資源的配置方式,為社會大眾廣泛平等參與創業創新、共同分享改革紅利和發展成果提供更多元的途徑和更廣闊的空間。 因此,下一步,構造好“四眾”雙創平臺,將成為我國當前及未來經濟領域中的一件大事,各級部門、社會各界應找準“四眾”支撐平臺切入點,出臺相關配套機制,才能確保“四眾”政策落地生根並煥發蓬勃生機。《指導意見》提出,探索制度創新,鼓勵先行先試。這也意味著,對於地方政府來説,促進“雙創”並非只是簡單地給錢給政策,更需要不斷用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持續而有效地推進,這也將孕育更多的“雙創”新模式。 正如李克強所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一場微觀層面的改革,讓整個社會放開手腳、迸發活力”。在新舊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總理力促“雙創”表明,只要抓住機遇、充分激發億萬群眾的創造性,中國經濟完全可以頂住當前下行壓力,爬坡過坎,邁向中高端水平。(記者 朱菲娜)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