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億人扎堆出行,如何讓更多人擁有自己的黃金周?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04 17:14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10月4日電(記者 齊中熙、樊曦、趙文君)“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路上這麼堵,想想都痛苦”。國慶黃金周過半,人們在享受長假的同時,也體味著“在路上”的酸甜苦辣。根據交通、鐵路等部門的預測,今年國慶黃金週期間將有超過7.5億人次出行,相當於全國一半以上人口出門逛了一圈。

你被堵在路上了嗎?

據交通運輸部預測,黃金週期間道路客運量將達到6.4億人次,同比增長1.6%。特別是自駕遊出行增加,黃金週期間,高速公路交通流主要以小客車為主,預計佔比約80%。

“從時間分佈看,客流量將呈現兩端高、中間平穩的特點。9月30日下午,部分高速公路及城郊聯絡線的出城方向,已經出現車流大幅增長的情況;假期最後兩天,也將出現車流和客流高峰。預計單日最高客運量將超過9500萬人次。北京、廣東、四川、安徽及周邊旅遊熱點地區客運量增幅較大。”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劉鵬飛説。

儘管今年是小客車免費通行政策實施以來的第四個國慶長假,但1日一早,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南京等城市主要高速公路出城方向就開始擁堵,一些路段直到當日下午才有所緩解,高速公路上散步、遛狗又“如約出現”。

劉鵬飛介紹,結合過去幾年節假日小客車免費通行的經驗,今年黃金週期間,交通運輸部門密切與氣象、國土、公安交管等部門的聯絡,同時重點加強對城市出入口高速公路、省界主線收費站、跨江河特大橋梁、特長隧道、旅遊風景點周邊道路等重點路段的監測和疏導。

“我們還將提高收費站通行效率,對免費車輛落實‘入口不發卡、出口抬桿放行’措施,合理設置交通標誌,引導繳費車輛與免費車輛分道有序通行。”他説。

此外,假期出行的人們也多少“長了記性”。北京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免費首日高速公路通行狀況較去年同期有所好轉,市民高速公路免費出行更加理性,錯峰出行意識增強,長時間集中擁堵路段明顯減少。

“黃金周運”超“春運”

在北京工作的馬傑打算國慶放假回南京老家,但節前一週就發現,1日兩地之間無論高鐵還是普速,火車票全部售罄。黃金周首日,全國鐵路發送旅客1253.7萬人次,同比增長6.9%,再創鐵路單日旅客發送量歷史新高。

中國鐵路總公司有關負責人説,國慶假日期間,鐵路客流將持續高位運行,全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超1億人次,同比增長超過10%。

許多人感受到,黃金周的火車票比春運還難買,就出行密度而言的確如此。今年春運40天,鐵路出行2.95億人次,平均每天超過730萬,最高峰日接近千萬人次。而國慶(含中秋)長假期間,平均每天的運量幾乎都達到春運時最緊張的數量,高峰日近1300萬人次。

在京廣、貴廣、南廣等多條高鐵匯聚的廣州南站,出行、到達的人潮洶湧。廣鐵集團預計,黃金周七天將運客977萬人次,日均140萬,遠超今年春運,創下歷年黃金周之最。

“一方面是人們在長假期間強烈的出行意願,另一方面隨著我國高鐵不斷開通,也帶動了客流的大幅增長。”北京西站黨委副書記宋建國説。

今年以來,合肥、沈丹、吉圖琿等高鐵陸續開通,我國高鐵通車里程達到1.7萬公里,超過世界高鐵總里程60%。高鐵不僅讓城市之間往來更便捷,還串起多個旅遊景區,為黃金周鐵路客流井噴提供了充足動力。

讓更多人擁有自己的黃金周

黃金周對相當一部分人來講是“痛並快樂”,享受假期的同時也切身感受著路上、景區的人山人海。有些網友開玩笑,到了長城不算好漢,能從長城人堆裏擠下來才真算好漢。如何合理安排假期,做到錯峰出遊,提升假期體驗?

針對帶薪休假制度落實緩慢、遊客集中出遊帶來的弊端,今年8月公佈的《關於進一步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正式提出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鼓勵彈性作息、鼓勵錯峰休假等三項舉措。

意見提出,各級政府要制定帶薪休假制度實施細則或實施計劃,並抓好落實。在穩定全國統一的既有節假日前提下,各單位和企業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將帶薪休假與本地傳統節日、地方特色活動相結合,安排錯峰休假。

“現行的假日制度,造成出遊時間過於集中,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如交通嚴重擁堵、安全壓力大、景區生態環境不堪重負、消費體驗質量下降等。實行錯峰休假、增設地方性節假日等措施,或可破解帶薪年休假落實難的問題。”國家旅遊局綜合協調司有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今後假日制度改進方案可能包括:確立國家、地方兩級假日安排制度,允許各地增設地方節假日;允許各地調整部分現有節假日休假時間,自主安排錯峰休假;允許各地根據重大活動、重要賽事、特殊天氣等情況,調整安排休假;落實中小學春假和秋假,用學生的假日帶動落實帶薪年休假。

“目前亟需完善國家和地方兩個層面的假日制度體系,同時破解節假日時間分佈不均衡的問題,讓更多人能夠擁有自己的黃金周,實現錯峰出行。”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説。

責任編輯: 劉楊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