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能否根治逢雨必澇怪相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19 07:32 來源: 光明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據中新社報道,日前在國務院例行政策吹風會上,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陸克華表示,已選擇16個城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加快城市排水系統建設。計劃3年內投資865億元,建設面積450多平方公里,並希望在此基礎上推出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

    近年來,各大城市在遭遇強暴雨襲擊後,總會引發嚴重的內澇災害。排水系統脆弱不堪,使不少城市陷入“逢雨必澇,遇澇則癱”的尷尬境地。如何讓城市不再雨中“看海”,一個看似多年來難以跳出的“治理怪圈”,隨著近期國家打造“海綿城市”戰略規劃的試點推行,是否可以根治?

    實際上,“海綿城市”建設的關鍵,就是要不斷提升城市雨水綜合消化能力。由於傳統的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秉持“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的理念,這使得城市的排水管網,隨暴雨強度而不斷擴建和反復加“粗”。因此,“海綿城市”建設應轉變傳統觀念,創新思維,強化“源頭分散”和“慢排緩釋”,讓城市變得更加富有“彈性”和“免疫力”,以確保城市真正在澇時能吸水,在旱時能吐水。

    沿此邏輯,這就需要我們建設“海綿城市”時,要強化頂層設計,科學統籌安排城市的水源、規模和生態佈局,保護好現有的河流、湖泊、溝渠等“海綿體”,盡可能地避免城市建設過程中的路面過度水泥和硬化,因地制宜地建設下沉式綠地、公園、草溝、水景設施等,積極拓展新的“海綿體”,從而讓水在自然和城市間得以正常流動和循環。一言以蔽之,“海綿城市”打造的城市垂直系統,就是要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呼吸吐納”,蓄排相結合,走出一條城市內涵式發展的新路。

    當然,作為一個嶄新的概念和城市未來發展的全新定位,“海綿城市”建設還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避免陷入新的誤區。由於南北城市的氣候差異、不同的城市大小以及新老城區的規劃佈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海綿城市”建設的標準和模式尚未統一和達成共識。因此,立足於試點和個案城市建設經驗的探索,防止違背規律,避免盲目上項目,避免因好大喜功、貪求政績而出現的“拍腦袋”工程和搭車項目等。

    誠如李克強總理所強調的,地下基礎設施就是城市的“裏子”,是城市的良心。只有“裏子”做好了,城市才真正有“面子”。某種意義上,“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實打實的良心工程,需要我們“裏外”互動、和諧共生,全面整體優化城市的生態、生活和生存環境,只有這樣,才能讓城市的“裏子”“面子”都出彩,城市才會讓未來的生活更美好。(天津市委黨校副教授 倪明勝)  

責任編輯: 林巧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