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23 07:11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6月28日,滿載義烏市場和長三角區域特色商品的第八趟“義新歐”中歐班列從義烏火車西站出發。這趟列車首次在沿途的華沙、柏林、杜伊斯堡、巴黎4個城市設上下貨停靠點,以此打破原先“點對點”的直達運行模式。這趟中歐班列從新疆阿拉山口岸出境,最終到達西班牙馬德里。人民視覺

    “十二五”期間,在世界經濟增長總體放緩、主要經濟體走勢分化背景下,中國經濟運行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態勢。

    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

    日前,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秋季年會上,與會者積極評價中國經濟形勢,看好中國經濟增長前景,認為中國依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朱民在年會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中國經濟的增長有信心。

    “十二五”前4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8.0%。總體上看,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看起來比以前有所放緩,但這是在很高基數上實現的增長,而且是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的增長。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較,中國仍然處於絕對領跑者地位。

    2014年我國經濟總量達到63.6萬億元,折合10.4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份額達到13.3%,比2010年提高4.1個百分點。今年以來,在錯綜複雜的形勢下,上半年中國依然保持了7%的增長速度,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佔約30%。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

    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率,國際社會多以中肯的態度來評價。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兼高級副總裁考什克·巴蘇表示,從短期來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一些問題,但從中長期來看,中國依然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認為,雖然2012年後,中國經濟增長率出現了下降,但無論是從國際比較還是從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來看,7%上下的速度都是可以接受的。從國際上看,中國經濟保持這樣的增速仍對全球經濟的穩定有積極貢獻,特別是中國進口和海外投資的增加。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群體,進口需求十分旺盛。近年來,中國實施更加積極的進口政策,儘管由於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導致進口金額下降,但數量穩中有增。今年1—8月份,中國糧食進口量同比增長24.4%,銅礦砂及其精礦進口量增長12.1%,原油進口量增長9.8%。中國依然是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國家的主要出口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2014年,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區的進口額佔中國進口總額的60%以上,佔上述地區出口總額的近20%。

    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為世界經濟艱難復蘇所作的貢獻有目共睹。“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將給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機遇。”南非金山大學國際關係教授加斯·謝爾頓這樣説道。泰國正大集團副董事長李紹祝相信“中國經濟一定會繼續擔任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帶來更大機遇

    新加坡《聯合早報》日前刊發一篇文章講述了北京中關村的變遷。報道説,10月11日,位於北京海淀的中關村核心區宣佈將“中關村大街”轉型升級,一條高度聚集創新創業服務資源的街區亮相中國首都的西北區域。

    中關村大街的升級改造被認為是中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個標誌性事件。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創新創業大潮洶湧澎湃。“十二五”期間,中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全面創新,以健全教育體系培養人才,以打造人才隊伍支撐創新,推動産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有機銜接,促進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

    今年以來,中國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千千萬萬市場主體包括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新增企業200萬戶,同比增長近20%,平均每天註冊新企業1.1萬戶。伴隨商務環境寬鬆、投資貿易便利和互聯網信息平臺催化融合,新技術、新産品、新模式、新業態、新産業不斷涌現,眾籌、眾創、眾包、眾服“四眾”亮點紛呈,新企業如雨後春筍一般不斷生發。

    顧清揚説,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等將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核心推動力,“十二五”期間中國創新的力度也在加大,這對産業升級也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中國不斷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正是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的應有之義。

    韓國中國經濟金融研究所所長全炳瑞説,“十二五”期間,中國堅持以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産業為重心進行創新。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未來中國經濟確定了正確的發展方向。

    巴基斯坦時事評論員安薩爾·巴蒂説,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投資力度,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由此也形成了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於進一步激發潛力,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産業結構調整積蓄蓬勃發展後勁

    “十二五”以來,我國産業重大結構性問題得到改善,新的增長動能逐步形成,新舊動力有序轉換,長期發展後勁持續增強。

    顧清揚説:“我們對中國經濟的關注點不應過多放在經濟增速上,結構調整、長期增長潛力的培育、民生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是更為重要的內容。‘十二五’期間,我們看到了這些方面出現的變化。”服務業、高端製造業、單位能耗、就業、居民收入,特別是農村居民收入、消費等經濟指標開始改進。

    “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中服務業發展保持良好勢頭。2014年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提高到48.2%,今年上半年進一步提高到49.5%,自2012年起超過第二産業,成為經濟的最主要組成部分。在企業越來越依靠服務維持市場地位、産業越來越趨向服務引領製造的新趨勢下,生産性服務業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有效供給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有所改善。

    朱民認為,中國經濟處在結構調整過程中,正在從以投資和出口為主導型轉向以服務業和內需為主導型。中國經濟中服務業和消費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均在顯著提高,這表明經濟結構在朝好的方向發展。

    “十二五”期間,傳統製造業在創新驅動的引領之下,勞動生産率不斷提高,在“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的新戰略、新動力下,中國“智造”正在崛起。在過去的4年多,中國一手抓淘汰落後,積極化解産能過剩矛盾;一手抓轉型升級,改善品質質量,取得了良好成效。以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為特徵的智慧製造開始興起,成為製造業的新生力量。一批擁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的企業脫穎而出,帶動了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水平提高,拉動了産業整體素質提升。

    以中國中車為代表的中國軌道裝備巨頭不僅向國外輸出高端軌道交通裝備,還輸出高附加值的技術服務,實現了“産品+技術+服務”全方位“走出去”的升級。(記者 孫天仁、俞懿春、楊迅、陳尚文)

責任編輯: 林巧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