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現階段優化資源配置的著力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29 07:30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前一階段,經濟發展的任務主要是奠定工業化基礎,建立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後一階段即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任務主要是消除短缺,努力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和全面小康。雖然這兩個階段經濟運行機制大不相同,但在發展戰略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把經濟增長速度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在工農業産品産量、交通運輸能力、進出口貿易規模等方面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實現數量趕超。到“十一五”結束時,這一戰略目標已基本實現。

    “十二五”時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經濟發展特徵出現重要變化: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加大,工業生産能力過剩矛盾突出,勞動力成本上升,以技術創新為支撐的産業升級更為緊迫,提高城鎮化質量的任務艱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國際市場需求增長放緩,國際競爭更為激烈。這些變化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一系列新的矛盾和挑戰,對“十三五”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出了緊迫要求。達到這一要求的難度極高,必須針對當前經濟發展階段的新特徵進行全方位統籌規劃、調整改革。

    改革農村土地經營方式,提高農業生産效率

    小農經濟的生産方式不適應社會化大生産的要求,農業生産效率過低,這是我國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矛盾。從供給方面看,由於農業生産成本高、農産品供給不穩定,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價格波動中的70%源於食品價格波動,消費品價格波動又影響銀行存貸款利率水平。這成為我國存貸款利率水平顯著高於發達國家的一個重要原因,直接抬高了企業融資成本。從需求方面考察,工業産能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工業快速增長遇到了農民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農業生産力落後、農民收入水平低,導致農村工業品市場狹小。2014年,我國農村消費品銷售額只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3.73%。破解小農經濟生産方式與現代市場經濟發展不協調、不適應的矛盾,根本出路在於繼續促進農業人口向非農産業和城鎮轉移,積極推動農村土地經營方式改革,推進農村土地規模化、集約化和社會化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這既有利於減少農民、富裕農民,又有利於增加城鎮勞動力供給,降低企業勞動力成本。

    明確製造業調整升級方向,提高生産要素配置效率

    製造業調整升級的重點和難點在於提高生産要素配置效率。調整升級的方向不能僅僅理解為産業結構高度化,而應實行“高也成、低也就”的方針。

    “高也成”,就是提高技術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産業在製造業中的比例,並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製造業升級有兩條途徑:一是依靠科技革命,採用全新技術,研發全新産品,引領生産和消費新潮流;二是用高新技術對現有産業及其生産技術進行改造。前者是産業的革命性突破,後者是漸進性改進。工業革命以來的製造業發展歷程表明,相鄰兩次工業革命之間都經歷了百年以上對新技術的消化、吸收、擴散、改進和完善過程。新技術、新産品的出現,多數源於漸進性革新。突破性的質變和飛躍,也是在漸進性的量變基礎上實現的。因此,現階段還不可能完全脫離20世紀發明的産品及其生産技術而另起爐灶,也不應把經濟增長的希望主要寄託在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上。應在跟蹤當代科技革命前沿、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同時,重視現有産業的生産技術改造。在製造業領域,應把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努力在金屬與非金屬材料製造業、高性能和智慧化機械裝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高速鐵路裝備製造業、航空航天設備製造業、精密儀器製造業、電子通信設備製造業、精細化工製造業、新藥研發和生産等高附加值産業領域達到工業發達國家的生産技術水平。

    “低也就”,就是努力保持比較優勢,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近10年來,我國製造業的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按美元計算,2004年我國製造業人均工資相當於工業發達國家的7%,目前上升到16%左右。發達國家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導致製造業的一些領域向其回歸,但發達國家不可能重新發展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我國與發達國家製造業的結構互補關係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原因有三:其一,2014年我國在城鎮製造業企業就業的勞動力總量為5258萬,只佔全社會勞動力總量的6.8%,總量上不存在勞動力供給不足問題,存在的是勞動力供給結構問題,需要增加技術工人供給;其二,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為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産業向中西部轉移提供了空間;其三,我國工業的配套體系、産業鏈完整性以及能源和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條件是工資更低的發展中國家現階段難以達到的,我國仍有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的較大空間。

    優化技術成果産業化的路徑與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科技創新分為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科技成果産業化三個階段。科學發現的目的在於揭示物質世界存在形式及其運動規律。技術發明的任務是根據科學發現所揭示的規律,通過工程技術手段研製新材料、新産品或新的生産工藝。技術創新成果的工程化、産業化和市場化則是科技創新的最終目標。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成為創新型國家,既要看科學論文發表的數量和質量,也要看技術發明專利的規模、層次及其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能力,看高新技術産業的國際競爭力。

    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低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面臨的突出矛盾,必須優化技術創新成果産業化的路徑與機制。首先,應明確技術創新及其産業化的主體是企業,因為只有企業才能把科技、工程、資金、市場四大要素直接結合起來。其次,重大技術創新項目應採取需求牽引、工程依託、以企業為主體、社會化分工與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産學研聯盟的主體也是企業,科研院所的科技創新成果需要通過企業進行工程化實驗和完善,才能轉化為面向市場的實際生産能力。第三,現代科學技術具有綜合性和複雜性,技術創新必須建立在社會化分工的基礎上。龍頭企業應具有系統集成能力和對社會化分工的協調能力。財政、金融政策應有利於增強企業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通過加速折舊、創新成本抵扣、貼息貸款、政府採購新産品等政策,促進企業技術創新。

    努力降低物化勞動消耗,提高工業增加值率

    目前,我國單位GDP産出所消耗的能源和主要原材料顯著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仍處在大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階段,能源原材料消耗高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同已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的國家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但是,我國資源稟賦條件難以滿足資源型産品消耗需求是一個突出矛盾,治理污染和保護環境的緊迫性也要求我們必須降低資源消耗強度。

    從生産環節考察,商品價值由物化勞動消耗、活勞動消耗、利潤三部分組成。在我國工業産品價值構成中,轉移的物化勞動消耗佔74%,工業增加值率平均只有26%,低於工業發達國家42%以上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産業結構問題,即資源密集型的重化工業比重高、規模大,低消耗的高附加值製造業比重低;二是生産技術、企業規模和管理水平存在差距,導致單位産出消耗的能源原材料高。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是速度效益型的,如果經濟增速出現回落,工資、利潤和財政稅收增長便面臨困難。解決這一問題,主要應依靠提高生産要素利用效率,即降低物化勞動消耗,提高勞動生産率。2014年我國工業總産值為87.69萬億元,其中物化勞動消耗為64.89萬億元。如果物化勞動消耗降低1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就可增加6489億元。降低物化勞動消耗,需要在調整産業結構、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改革經濟機制、改善經營管理等方面下功夫。

    重視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居民消費水平

    我國大多數工農業産品産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實際生活中,城鄉居民感受到的消費水平提高與生産增長速度存在差距。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原因是流通成本過高,抬高了産品的終端價格。

    流通成本包括物流成本和商業批發零售成本兩部分。2013年我國物流費用為10.2萬億元,相當於當年GDP的18%,比發達國家高出9個百分點。如果物流成本降低1個百分點,一年就可節約1000億元的物流費用。在商業流通領域,從批發到零售環節多、週轉慢,商業場租費用高,抬高了商品零售價格。這也是我國網上購物增速顯著高於發達國家、實體商店經營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可以説,降低流通成本與降低生産成本具有同等重要性。

    降低流通成本,首先要優化生産力的空間佈局,減少不合理、不經濟的貨物流通;其次,破除部門壟斷,建立有利於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等高效協同的物流管理體制以及合理的價格收費體系;第三,用社會化大生産方式改造小生産運輸組織,依託交通樞紐、生産基地、中心城市和大型商品集散地發展專業化、跨區域的大型流通企業,中小型流通企業則向專業化、特色化方向轉型;第四,加強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加快信息技術推廣應用,減少社會再生産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第五,優化城鎮商業佈局,形成大型綜合商場適度集中、中小型綜合超市和社區便利店協調發展的商業服務體系;第六,引導綜合型電商與專業型電商協調發展,避免電商寡頭壟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呂政)

責任編輯: 方圓震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