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國家決定推廣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結合,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央廣財經評論》“國策匯議”專欄關注:讓“老有所依”夢想照進現實。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按照聯合國的標準,60歲以上的人口超過10%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中國在2000年進入了老齡化國家。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億。我們該如何應對老齡化?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1月1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結合,更好保障老有所醫、老有所養等事項。會議指出,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是深化醫改、應對老齡化、增進億萬家庭福祉的惠民舉措,也能帶動大量就業。 這次會議的要點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促進醫養融合對接。醫療機構為養老機構開通預約就診綠色通道,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可作為醫院康復護理場所。支持養老機構按規定開辦老年病、康復、中醫醫院和臨終關懷機構等。推進基層醫療機構與社區、居家養老結合,為老年人家庭提供簽約醫療服務。二是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支持醫療資源豐富地區將公立醫院轉為康復、老年護理等機構。三是強化投融資、用地等支持,擴大政府購買基本健康養老服務,創新長期護理保險等産品。會議決定,在全國每個省份至少選擇一個地區開展醫養結合試點示範。 事實上,國務院2013年已經提出“醫養融合發展”思路,2013年9月發佈的《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就提出推動醫養融合發展,各地要促進醫療衛生資源進入養老機構、社區和居民家庭。 業內人士認為,醫養結合是一種有病治病、無病療養、醫療和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模式。但是,也有不少專家指出,醫保政策瓶頸已成為阻礙該養老新模式發展的最大障礙。 如何讓老有所依夢想照進現實?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董克用對此進行了相關分析與解讀。 經濟之聲:應對中國老齡化的危機,頂層設計上有不少對策,包括五中全會最近決定全面放開二孩,同時,有關部門也在研究制定延遲退休的政策。現在提出的“醫養結合”,有什麼新意? 董克用:我認為“醫養結合”的提出也是應對老齡化的一項重要措施,因為老年人是疾病多發人群,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老人看病是很麻煩的事情,特別是失能老人看病的困難很大。所以我認為此次國務院推出這一政策是應對老齡化、惠及老百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 經濟之聲:對於這一舉措,有人認為是惠民舉措,可以深化醫改、應對老齡化、增進億萬家庭福祉,也能帶動大量就業。您怎麼評估? 董克用:在發達國家,一個好的養老機構,例如養老院,一定要有相應的醫療護理設施,居家養老、社區養老也一定要有醫療機構的支持,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居家養老的服務到位。我們過去確實有這方面的問題,因為我們沒有這樣的制度安排,所以老人生病只能去醫院。所以這一次我們提出“醫養結合”,讓我們的醫療機構能夠進入社區,提供簽約服務。此外,這一舉措也可以提供很多就業機會。 經濟之聲:有觀點認為,醫保政策瓶頸已成為阻礙這種養老新模式發展的最大障礙。真是這樣嗎? 董克用:確實如此,因為我們的醫保政策有些弊病。定點醫院有一定的條件和標準,所以定點醫院有時候和社區提供的服務之間無法對接。例如老人要想取藥,只能到大醫院取藥,因為有些藥品在基層沒有,社區更沒有。如果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實現了對接,大醫院就可以簽約,然後把藥直接送去,從而方便老人取藥。 經濟之聲:醫保政策要求限定定點醫院,它的初衷和目的到底是什麼? 董克用:其初衷也是為了保障老百姓的身體健康。但是在新的老齡化條件下,定點醫院不應該在醫院裏等老人來,而是應該延伸出去,到老人身邊去。我認為這就是我們這一次政策的亮點。 經濟之聲:前段時間,北京大學著名教授錢理群先生賣掉原來的房子,入住養老院,每月住宿費大約要2萬元。“醫養結合”是否也涉及老年人財務自由問題? 董克用:我認為這是兩件事情。一是,我們現在的養老機構分很多檔次,高端的養老機構設施比較好,服務也比較週到。但是我們現在也在大力發展老百姓能夠住的起的、社區的、基層的養老機構,甚至農村地區也在設立新的養老機構;第二,在醫療問題上,我們實際上沒有將其劃分三六九等。我們此次的政策實際上是鼓勵我們的個體醫療機構到老人身邊去,只要是符合條件,就應該進入到相應的社區中去。 經濟之聲:現在的養老機構夠不夠?能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董克用:我認為很不夠,這方面我們確實滯後。因為現在老齡化的速度非常快,老齡人口增長的速度也非常快,居家養老就變的非常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老人需要養老機構的支持以及專業人士的護理,所以,我認為無論是基層的還是高端的養老機構都是十分欠缺的。 經濟之聲:養老機構究竟應該是以盈利為目的,還是應該是一種公共服務機構? 董克用:我認為絕大多數應該是非盈利機構,非盈利機構不意味著不收錢,而是它收取的費用主要是為了負擔它的成本,所以它們就需要政府稅收的扶持。此外,高端的養老機構應該是盈利的。(記者 馬尚田)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