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以消費升級促進産業升級,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擴大內需。李克強總理在會議上説,“老百姓兜裏有錢了,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不能限制大家出國買東西,更不能把國門關起來,還是要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自由”,“但與此同時,必須要以民眾消費需求升級,促進國內消費品産業升級”。 消費者選擇購買何種商品是他們的權利,我們要做的,是尊重其意願,滿足其需求。有媒體報道,今年的“雙11”覆蓋到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包括了來自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2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個海外品牌。 讓海外品牌進入國內消費市場,也是擴大開放的應有之義。今後,開放的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本次常務會議要求,暢通商品進口渠道,擴大群眾歡迎的日用消費品等進口,增設口岸進境免稅店,落實和完善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 擴大開放的意義在於,一方面,它可以促使很多傳統行業改變經營理念,做大做強市場;另一方面,它可以促進市場競爭,倒逼民族工業發展壯大。而推動工業升級和産品質量提升,應是當務之急。 實現這個目標,要用好改革創新的“開山斧”。首先,依靠改革破除一些阻礙消費的體制機制弊端。本次會議提出,加快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該轉企的儘快轉企,全面放寬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分領域逐步減少、放寬、放開對外資的限制,支持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應用,增加優質新型産品和生活服務等有效供給。以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帶動住房、家電等消費。 如何理解戶籍制度改革對消費的帶動作用?讓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必然能刺激他們的消費需求,比如購置生活用品。老百姓強烈的消費需求,體現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李克強總理説,“我每次去農村和農民交談,幾乎沒有人不願意進城。大家的普遍的願望是,要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好日子’”。 其次,構建促進消費的新格局、改善消費者體驗需要依靠創新。調整産業結構、培育新的增長動力要以市場為導向,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生産者不僅要準確把握當前的形勢,更要有新觀念和超前思維。比如,推進互聯網和産業的深度融合,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 促進消費,保證産品供給與消費需求的“無縫對接”,是擴大內需、改善民生的內在要求。通過一系列改革開放的措施,助力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提振我們發展的信心。(馬若虎)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