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總理眼中的東亞合作:固基石、拓渠道、促共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1-22 21:57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字體: 打印本頁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出席了第十八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和第十八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對未來的東亞地區合作提出一系列建議,向世界發出中國“強”聲音。 

10+1框架:鞏固合作基石

在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李克強將中國和東盟關係稱作“東亞地區和平、穩定與發展的重要基石”。

長期研究亞洲問題的中國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所長魏玲告訴中新社記者,之所以説中國和東盟關係“超越雙邊範疇”,是因為其深刻影響東亞的整體戰略和文化。

中國和東盟在1991年開始對話進程,結束了雙方一度敵對的歷史。此後,中國成為東盟全面對話夥伴國,也是第一個與東盟結成戰略夥伴、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域外國家。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與東盟攜手建設更加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推動締結中國—東盟國家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等重大倡議。

魏玲指出,中國是東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區域內最大的經濟體,東盟則是區域內最大的國家集團,這兩者關係的改進創造了東亞地區一體化的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説,如果沒有中國和東盟關係的改善,其後的10+3和東亞峰會等合作框架就很難成為現實。李克強的講話也點明了中國對東盟的定位——“周邊外交優先方向”。

“中國整體的區域合作戰略在相當程度上是建立在10+1框架基礎上的。”外交學院副院長江瑞平表示,10+1框架在政治層面上有最完整最健全的合作機制;在經濟領域最早啟動建成了中國-東盟自貿區;中國提出互聯互通,主要是從東盟合作開始;在人文交流及其他方面,中國東盟合作也走在前面。“東亞合作始終是以10+1框架為中心的。”他説。

而李克強則在講話中指出,中國將堅定支持東盟一體化,支持東盟共同體建設,支持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

中日韓走出谷底東亞合作主渠道“名副其實”

眾所週知,10+3一直被視為東亞合作的主渠道。但在江瑞平看來,該“主渠道”地位在前一段時間一度面臨挑戰。他説,在2012年之後,由於釣魚島等問題,中日、韓日關係進入低谷,導致10+3在中日韓方面遇到障礙。

與東盟十國相比,中日韓三國實力更強,經濟體量更大。數據顯示,10+1的GDP總量佔亞洲的近60%,而10+3GDP總量則達到亞洲的88%。江瑞平稱,如果中日韓不能坐在一起協調推進整個區域的合作,對東亞整體合作就會産生消極影響。

令人慶倖的是,中斷3年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機制在本月初得以重啟,出席第六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的中方領導人正是李克強。有分析人士認為,此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標誌著中日韓合作全面恢復。江瑞平表示,中日韓合作走出谷底,在攜手推進整個區域合作方面進入了新的、更好的階段。

在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上,李克強用“名副其實”四個字評價10+3的主渠道地位。

而對於外界廣泛關注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李克強也先後在兩場會議上做出表態,建議儘早結束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並對發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領導人聯合聲明》做出積極評價。

江瑞平告訴記者,與10+1相比,10+3啟動晚,在自貿區建設方面與10+1相比明顯滯後。RCEP把東盟、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囊括在內,將形成一個10+6的自貿區。他認為,一旦RCEP達成協定,對整個東亞自貿區建設和經濟一體化都是巨大的推動。

魏玲認為,10+1和10+3兩個合作框架有著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從基礎的共同利益開始,不斷鞏固、擴大共同利益,以逐步推進、協商一致的方式推進務實合作;“共贏”,則是李克強兩場講話中共同的關鍵詞。中國總理在吉隆坡發出的中國“強”聲音明確告訴世界,中國願與其他國家一道,促進東亞共同繁榮,實現共贏。(馬德林)

責任編輯: 朱英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