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下午,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開始前,李克強總理與16國領導人合影留念,留下精彩的“16+1”蘇州全家福 供圖/中國政府網 24日下午,李克強總理在蘇州太湖國際會議中心主持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中東歐16國領導人出席,歐盟、奧地利、希臘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代表作為觀察員與會。 李克強在中國-中東歐國家第五屆經貿論壇開幕式致辭中説,中國與中東歐貿易規模連創新高,去年突破600億美元。 在中國6是吉利數字,意味著更加順利。驚人的貿易增長速度表明,中國與中東歐不僅相互之間政治互信,而且貿易和投資潛力巨大。雙方合作要更加重視中小企業作用。一個國家的繁榮和進步,依靠全體人民創造力的發揮。大企業頂天立地,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充滿創新活力,二者聯合發展將催生新動力。 李克強提出“1+6”合作框架,即共同致力於構建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新型夥伴關係的一個目標和六大重點: 第一,落實合作推進路線圖。中歐已就“一帶一路”建設與歐洲發展規劃、國際産能合作與歐洲投資計劃、“16+1合作”與中歐合作“三個對接”達成重要共識,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中長期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中方願同16國分享彼此發展機遇,共同推進實施此次會晤發表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期規劃》和《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蘇州綱要》。 第二,對接發展戰略,推進互聯互通。中東歐國家區位優勢明顯,雙方要加強政策對接,加快建設示範項目。中方願同相關國家推動匈塞鐵路儘早開工建設,打造中歐陸海快線並加快推動通關便利化,擴大物流合作,推進中歐班列建設,擴大民航交流合作。 第三,打造産能合作新樣板。中方願同16國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和産業特點,推進雙向多元的國際産能合作,支持中東歐國家提升工業化水平。倡議開展亞得裏亞海、波羅的海和黑海“三海港區合作”,在有條件的港口合作建立産業聚集區。大力支持雙方企業參與其中,拓展中國裝備、歐洲技術和中東歐市場的結合,形成更多産能合作項目亮點。 第四,不斷創新投融資合作方式。中方倡議各方探討設立16+1金融公司、“互聯網電商+融資”的新模式,支持在中東歐國家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加強中方金融機構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地區和國際多邊金融機構的交流合作,為“16+1合作”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第五,促進貿易投資雙增長。中方願同16國共同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為雙方中小企業合作牽線搭橋,擴大農業合作及農産品、食品貿易,促進貿易平衡發展。 第六,擴大人文社會交流。中方建議將2016年確定為16+1人文交流年,充分發揮文化、教育、科技、青年、衛生、媒體、智庫等各領域合作平臺的作用,舉辦豐富多彩的人文活動。 李克強強調,“16+1合作”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各方應齊心協力,織就中國-中東歐國家友好合作的錦繡畫卷。 與會中東歐國家領導人高度評價“16+1合作”取得的成果,充分肯定制定《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期規劃》的意義。據新華社 釋疑 中國已與歐盟合作,為何還要搞“16+1”? 11月24日,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16+1)在蘇州拉開帷幕。這是一場與中東歐國家開展的主場外交。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是從何時開始熱絡的?又為何要與這一地區上的國家開展合作? 為什麼要與中東歐開展合作? “16+1”當中包括的16個中東歐國家分別是:阿爾巴尼亞、波黑、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馬其頓、黑山、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這16國加起來佔歐盟面積三分之一、人口四分之一。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形勢、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國情都發生了變化。中東歐國家經歷了冷戰後20年的轉型,中國與其開展合作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情。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的中國與中東歐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11年在布達佩斯舉行的中國-中東歐經貿論壇,當時雙方表達了定期會晤的願望。 2012年,“16+1”的領導人在波蘭華沙舉行了首次會晤。這是中國第一次搞這樣的次區域合作。 崔洪建介紹稱,這16個國家中有6個是非歐盟國家,但是也已表達加入歐盟的意願。那麼,中國已經與歐盟開展合作,為何還要與中東歐另外開展合作呢?崔洪建説,對於中方來説,這些中東歐國家在歐盟屬於新興市場,發展潛力比老牌歐洲國家要大。與中東歐的合作還可以幫助中國企業進入歐洲市場打下基礎。而對於中東歐國家而言,這些國家以前比較依賴西歐市場,但隨著西歐資本回撤,“他們就提出要向東看。”崔洪建説。可以説,是互利共贏的共識使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走在一起。 歐盟會樂見於“16+1”合作嗎? 崔洪建説,“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早期確實存在一些困難。中東歐國家本身也有差異性。” 10月16日,在即將結束對捷克、波蘭和保加利亞正式訪問之際,外交部長王毅接受了中國媒體採訪。當時他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訪問對外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即中國不僅重視英、法、德這三個傳統大國,也重視同其他歐洲國家的關係。特別是中東歐國家處於上升期,不少都是新興市場國家,中國與中東歐關係在中國對歐關係中處於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王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還表示,三國走下來,我明顯地感覺到,三國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對華交往,與中國開展合作,對華友好正逐漸成為民意主流。這種積極變化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三國對華政策走向。 不過,早期確實有人猜測中國要分化歐盟,歐盟也表示了擔心。對此,王毅表示,“16+1”合作源於彼此的相互需要,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經濟發展有明顯互補性,雙方都有合作的強烈需求。所以經過這幾年的磨合互動,歐盟對這一合作模式也逐漸理解、認同和支持。 崔洪建分析稱,這幾年來,中國堅持開放透明的與中東歐的合作,會議簽署的文件也是對外公開的,的確取得了一些成效和認可。 有哪些標誌性項目支撐? 中國與中東歐之間的合作起步如何,到了什麼程度,又將向著什麼方向發展呢?王毅表示,經過前3年努力,目前“16+1”合作局面已經打開,勢頭已經形成,機制也已建立。下一步,更重要的是要發揮16國積極性,調動各自優勢,推動16+1合作可持續發展,爭取更多匈塞鐵路這樣的大項目合作支撐。 在大項目方面,具體來説,“16+1”專項貸款、投資合作基金等金融杠桿撬動馬其頓高速公路、塞爾維亞跨多瑙河大橋、波黑火電站、波蘭風電等多個基建、能源項目。連接貝爾格萊德和布達佩斯的匈塞鐵路,更成為中國-中東歐合作的標誌性項目。 此外,中東歐國家均是“一帶一路”沿線國。未來,中國提出的這一倡議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深化産能、交通、基建、金融等領域合作提供了機遇和平臺。 崔洪建説,可以想見,中國將在中東歐與其合作搞區域內的互聯互通。“在那裏做一些國際性的投資,推動他們的互聯互通和經濟融合,這也有利於雙方合作的可持續發展。”(記者 岳菲菲)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