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溝通交流 推進“16+1”合作
——訪匈牙利中東歐亞洲研究中心主席馬都亞
馬都亞
作為長期研究中國與中東歐合作問題的學者,匈牙利中東歐亞洲研究中心主席、ESSCA管理學院歐亞研究所兼職教授馬都亞(TamasMatura)對中國中東歐國家“16+1”合作有著自己的觀察和見解。正值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在蘇州召開之際,馬都亞在匈牙利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
記者:11月24日,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首次在中國舉行,您如何看待近年來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合作?
馬都亞:自從中國中東歐領導人于2011年首次在布達佩斯舉行會晤以來,華沙、布加勒斯特、貝爾格萊德等地先後舉辦了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16+1”框架成型後,中東歐各國的政商界人士越來越了解如何與中國打交道,同時也給雙方帶來更多的合作機會。像匈牙利、馬其頓和塞爾維亞這些國家可以在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其他一些中東歐國家如捷克則與中國增強了政治互信。“16+1”合作機制的前景是光明的,重要的是大家要有耐心。
記者:能否介紹一下匈牙利對與中國合作的態度?
馬都亞:匈牙利一向在“16+1”框架中扮演著十分積極的角色。匈牙利位於歐盟的中心地帶,目前兩國合作籌劃建設的匈塞鐵路將延伸至希臘的比利埃弗斯,會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點。此外,匈牙利生活著為數眾多的華人,中資機構如中國銀行和華為公司都選擇在匈牙利設立中東歐地區的首家分支機構。匈牙利政府也一向致力於與中國發展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全面合作關係,是第一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中東歐國家。眾所週知,匈牙利也是西方國家中唯一有東亞祖先的民族,匈牙利人姓在前,名在後,與中國一樣。
記者:您剛在中國參加“中國-中東歐青年政治家論壇”,能否談談您的感受?
馬都亞:今年10月,我第二次參加了這項活動,感到十分榮幸,這個論壇對增進相互理解非常有益。在那裏能遇到中東歐國家的眾多青年政治家,當然,如果有更多的中國青年政治家參加就更好了。我真誠希望匈牙利可以考慮在布達佩斯舉辦下一屆論壇,希望能有更多中國傑出的青年參加進來。
記者:您對於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有哪些建議?
馬都亞:坦率地説,雙方之間由於文化差異難免會有所不同。比如中國人通常先建立合作框架,然後再通過具體實踐去充實框架;歐洲人則習慣先考慮具體合作細節和項目,然後再圍繞這些項目去建立制度。由於具體合作信息的不足,一些歐洲人感到“16+1”缺乏透明度,因此進一步加強溝通和交流對於“16+1”合作是極為重要的。我認為具體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實現:
首先,發展基層交流最重要。中國和中東歐各國政府應加大對民間組織機構交流的支持。一般由政府組織的文化交流項目只能引起一部分特定人群的關注,很難在更大的公眾範圍內引起注意。如果能把社會各個層次的民間組織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讓更多民眾參與進來,就會促進雙方更好地交流。
其次,中國政府可參考歐盟的“讓·莫內講席教授”項目,在中東歐國家的大學設立“孔子講席教授”,這有助於在中東歐國家的下一代精英中公正、全面地介紹中國。同時,為加強相互了解,中東歐國家也可在中國的大學設立講席教授。中東歐地區可以成為中國在全世界推廣此類項目的試點地區。
最後,雙方迫切需要培養區域專家,並成立區域工作組,研究“一帶一路”倡議。中東歐國家將不可避免地在新的歐亞通道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需要對這一偉大工程進行專業化的研究和分析,這也會為中歐合作開創更好的未來。(記者 任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