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精準發力 “硬措施”淘汰煤電落後産能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2-03 18:02 來源: 央廣網
【字體: 打印本頁

【導讀】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堅決淘汰煤電落後産能,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尋找治理霧霾的出路。《央廣財經評論》“國策匯議”專欄關注:重拳出擊能否驅散霧霾?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籠罩在北京上空多天的霧霾已經散去,久違了的朗朗晴空裏,大家大口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倍感暢快。但是很多人還心有餘悸,不知道下一輪霧霾又會在什麼時候來一場“持久戰”。與霧霾的爭鬥,註定是複雜、艱難的,這個問題自然也受到了國務院層面的高度重視。

12月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大幅降低發電煤耗和污染排放。李克強總理向有關部門明確了一項“硬任務”:在2020年前,對燃煤機組全面實施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對落後産能和不符合相關強制性標準要求的,要堅決淘汰關停。東、中部地區要提前到2017年和2018年達標。

李克強説,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很有必要,一定要設置一個“底限”指標。有分析認為,煤電行業是對大氣環境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也是霧霾天氣形成的重要因素。治霾向煤電動刀,但願重拳之下,霧霾能被驅散。

對此話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做出解讀評論。

經濟之聲:過去幾年中,國家在治理霧霾的問題上一直不遺餘力,比如2014年淘汰老舊機動車,入冬以來對供暖企業用煤品質提出嚴格要求。投入巨大財政資金進行全方位霧霾治理,為什麼霧霾反而變嚴重了?主要原因是什麼?

李佐軍: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表層原因也有深層原因。表層原因在於我們過去採取的很多措施可能還沒有完全達到預期效果。深層次的原因是經濟發展模式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過去主要的模式是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模式,要轉變這樣的發展模式還需要一個過程。與此同時,相關的治理霧霾或者節能減排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的制訂、完善也需要一個過程。另外,與中國目前發展所處的階段也有關。我們正處於快速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需要消耗的資源能源比較多,而我們的資源稟賦結構是一個多煤的結構,對節能減排治霾也不利。最後,在國際分工協作體系裏,因為中國是世界製造業的工廠,國際的轉移排放也對中國造成壓力。總之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徹底解決治霾問題還需要持續努力。

經濟之聲:昨天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大幅降低發電煤耗和污染排放。從節能減排的角度來看,對霧霾的治理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李佐軍: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這個決定非常具有針對性。當前霧霾形勢比較嚴峻,霧霾最主要的來源是燃煤,而燃煤最主要用在燃煤電廠,所以對這樣的主體精準發力,採取硬措施,明確標準、時間,比如東中部要在2018年以前達到標準。如果真正把這些措施落實到位,我想,下一步整個節能減排尤其是治理霧霾會産生很大推動。據初步測算,如果這些措施到位,每年可以節約燃煤約1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8億噸,電力行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可以降低60%左右,所以它的作用和效果非常明顯,而且值得我們期待。

經濟之聲:加速煤電行業節能減排,既是從治理霧霾的長遠考慮出發,同時也是符合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説,這個由政府主導的舉措,也是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尋找治理霧霾的出路。您如何評價它的重要意義?

李佐軍:供給側是最近提出的一個新詞,它的含義很豐富。從治霾這個角度來看,要想達到治霾的效果也確實需要從供給側發力,尤其是推進供給側的一些改革。具體來説,就是要發揮各個主體的主導作用,更具體來説就是要素投入結構,尤其是能源結構優化,此外還要減少相關的污染排放。解決供給側的問題最實質性的是要提高整個經濟的運行效率,尤其是要提高全要素的生産率,因為提高生産力後達到同樣的經濟産出結果,可以更少地使用資源能源,這本身就有利於節能減排或治理霧霾。

經濟之聲:近些年發電量是降低的,“三高”的産能和銷量包括價格都在下降中,為什麼霧霾在上升呢?

李佐軍: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發展階段,造成霧霾的來源、結構不完全一樣。但是針對華北地區,尤其是北京地區來説,根據多年的觀察和分析,機動車的排放、燃煤的排放、工業的排放、道路的揚塵,還有一部分生活的排放,都是污染排放的主要來源,要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

經濟之聲:要真正解決霧霾問題,還需要從哪些領域去“開刀”?

李佐軍:需要採取綜合的、一系列的措施,尤其是一些根本性舉措。第一,要開展總量控制,尤其是能源消耗的總量控制。總量控制是已經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明確了的一個大方向,下一步就是要一步一步往下落實,同時要建立相關的碳排放交易市場來落實。第二,要依法治理霧霾,我們要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通過法律手段來治理霧霾。第三,要通過政策的引領,也就是要通過財稅等方面的政策激勵大家去減排,同時也要約束很多主體的行為。第四,要完善體制機制,尤其要把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調動起來,減少內耗,形成合力。此外,還要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參與治霾行動,因為污染排放不是單方面造成的,僅靠政府的力量還不夠,需要企業、社會各個方面共同行動,形成治霾的合力,然後才能達到我們期望的效果。(記者 張慧娟)

責任編輯: 方圓震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