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穩增長並非二選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2-14 07:20 來源: 經濟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12月11日,在中車長客高速動車組製造中心,兩輛高速動車在進行裝配工序。産業結構優化、産業升級、新興産業發展等,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12月11日,在中車長客高速動車組製造中心,兩輛高速動車在進行裝配工序。産業結構優化、産業升級、新興産業發展等,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味著要更多強調市場的作用,但並非不要政府的作用;意味著要把眼光放長遠,強調長期的可持續發展,但並非不管短期的發展;意味著要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但並非短期宏觀調控不重要。從中長期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穩增長是一致的—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供給側改革的相關熱點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接受了《經濟日報》記者的專訪。

記者: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國內外的發展形勢看,為什麼要強調“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李佐軍: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經濟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管理政策相比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前者強調發揮企業和創業者作為市場主體的作用,後者強調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二是前者強調解決中長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後者強調解決短期經濟波動問題;三是前者強調製度變革與完善,後者強調短期的政策調整。

從國際環境看,近年來,國際金融危機帶來國際市場需求萎縮,以及西方國家去杠桿等因素,給我國産品出口帶來了不利影響。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前,我國出口增速保持在20%以上,不少年份在30%以上。2015年前10個月,出口增速為-2.5%。出口形勢的低迷,使我們認識到出口已經越來越靠不住了,必須把目光更多地轉向國內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國內看,長期以來依靠高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也遇到了瓶頸,投資的邊際效益在遞減。同時,受到地方債務風險加大的約束,國內投資增長大不如從前。從消費看,受部分行業企業經營比較困難、部分人群收入增長緩慢等因素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總體上有所放緩。200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2.7%,2015年前10個月,增速僅為10.6%。

總的來説,出口、投資、消費這“三駕馬車”目前在拉動經濟增長中都面臨著不小的壓力。因此,必須更多地從供給側尋找經濟增長新動力,將供給主體創造財富的能力提升起來,將其積極性和創造性調動起來,才能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促進經濟增長。

記者:怎麼理解“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李佐軍:很多人認為,強調供給側的改革,意味著不要需求側管理,意味著對過去經濟政策進行根本性的重大調整。這類觀點是有失偏頗的。

從經濟學基本原理看,供過於求會導致産能過剩,供不應求會導致市場短缺,而供求均衡才是較理想的狀態。供給和需求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或者説是手心和手背,缺一不可。國務院近日出臺的《關於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也明確強調了要釋放新消費,創造新供給,從而形成新動力。

過去多年來,我們強調從需求側進行政府宏觀調控以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現在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味著要更多強調市場的作用,但並非不要政府的作用;意味著要把眼光放長遠,強調長期的可持續發展,但並非不管短期的發展;意味著要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但並非短期宏觀調控不重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學會掌握平衡,不能過度倚重供給側而忽視需求側,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記者:有一種觀點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穩增長只能“二選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穩增長矛盾嗎?

李佐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穩增長之間既有統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實現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從中長期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穩增長是一致的。但如果只考慮短期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穩增長之間有不協調的一面。

GDP的短期增長不可能依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果的釋放需要過程,有些改革還會對短期增長造成衝擊。相比之下,短期的需求管理政策可以直接通過政府投資、增加流動性等調控手段,使穩增長立竿見影。在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需求管理政策可以撫平經濟週期波動,防止經濟過快下滑,防範系統性風險。

當然,如果過於強調需求管理,為了穩增長而穩增長,可能要付出較大的代價,會有副作用和後遺症。這就需要權衡到底是要短期“看起來很美”的增長,還是要忍受陣痛,追求長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記者:目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切需要解決哪些重大難題?

李佐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簡單增加商品或勞務供給,而是要解決好存量和增量問題。從存量角度看,目前有一些沒有發展前景、缺乏市場競爭力的僵屍企業該淘汰的要堅決淘汰;一些附加值低、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産能嚴重過剩的産業必須加快調整;一些環境惡化的區域不能再硬著頭皮搞發展,而要對其功能進行調整,把人從這些區域中遷移出來。

從增量角度看,要加速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加快發展附加值高、符合消費結構升級方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産業,積極打造有發展活力、綠色低碳的區域。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已經明確,要促進過剩産能有效化解,促進産業優化重組;要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要化解房地産庫存,促進房地産業健康持續發展;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紮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這些都是供給側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不限於此。

供給側改革應從兩個基本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大生産要素投入,如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土地等資源投入、企業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別對應著收入法計算的GDP中的工資、利息、地租、利潤、稅收。另一方面,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由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三大發動機”決定。這也就意味著,供給側改革包含三個重要內容:一是主體發展,包含勞動力或創業者、企業和企業家、投資者、政府管理者等主體素質的提高,及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二是産業發展,含産業結構優化、産業升級、新興産業成長等;三是區域發展,包含區域創新、區域結構優化、區域新增長點的形成等。

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要解決人口和勞動力問題,特別是解決在人口紅利消失的情況下,優化人口結構,提高人口素質的問題,以及勞動力就業率、素質和積極性提高的問題。二是要提高資金投入效率,優化投資結構,避免資金錯誤配置。三是要對土地和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提高土地等資源的利用效率。四是要激發企業家的精神,充分發揮企業家的才能,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五是要優化政府管理,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促進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轉變。(記者 林火燦)

責任編輯: 朱英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