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聚焦供給側改革之二
——供給側猛發力 新經濟潮涌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2-30 20:36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記者韓冰、傅雲威、盧雪瑞)盤點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改革新政,可以説中國的發展亮點就濃縮在“供給側改革”、“結構性調整”、“新經濟”、“新動能”等關鍵詞之中,物化于中國政府力推改革創新的重要決斷之中。

大變局時代,呼喚強變革之策。在不少海外專家眼中,中國供給側改革,就是本屆政府順應新形勢,開闢新路徑的應變之策。在全球産經風雲變幻的當下,相關政策措施正在中國掀起新經濟浪潮,爆發出巨大能量。

談到供給側改革的實質,澳大利亞經濟學家彼得·德賴斯代爾指出,伴隨中國人口和資源紅利減小、投資規模和邊際效率降低,要改善經濟效益還有賴於提高生産率。他認為,供給側改革就是通過財稅改革、結構調整、簡政放權、産業革新等多種手段,引導市場發揮應有效用,理順市場供需關係,提高全要素生産率。

在美國經濟觀察家、《第三次工業革命》作者傑裏米·裏夫金看來,得益於供給側改革框架下的政策措施,中國新經濟迎來空前發展機遇。他説,過去一年,中國政府提出“互聯網+”戰略並出臺具體計劃,著重強調“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社會對於“分享經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中國正朝著“綠色數字經濟”模式轉型。

裏夫金告訴新華社記者,由於順應了全球新業態發展浪潮,今後中國有潛力成為電子商務、綠色能源和現代物流等眾多新産業的領軍者。

里昂證券分析報告指出,在“互聯網+”戰略的支撐下,中國經濟首次以互聯網為中心,爆發出驚人市場潛能。據估算,2016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有望達到約3.5萬億美元,比2014年大幅增長64%。

澳大利亞創新金融研究院院長郭生祥指出,供給方向的宏觀調整有經濟學理論基礎,但要落到實處,又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針對中國經濟的優勢與短板,設計出既符合經濟學規律又適合中國國情的政策措施。而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這一方向上前行,並開始顯現實效。

他説,過去一年,本屆政府以“互聯網+”為抓手,在電子商務等多個領域大力推進簡政放權,加大財稅支持力度,規範市場秩序,創新管理服務,促進就業創業,促進雙向開放,為新業態、新産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政策環境。

當前,中國供給側改革在激發新經濟勃興,不斷優化經濟結構的同時,正改變萬千企業和個人的命運,為其成長髮展提供新機遇。據法國巴黎銀行投資公司估測,2014年中國新經濟較集中的第三産業貢獻了國內生産總值的63%,佔總就業的41%,且這一比例仍在上升。

春江水源鴨先知,經濟潮涌資本先行。當前,中國新經濟正成為國際資本競逐的新熱域。依據法國巴黎銀行投資公司提供的數據,中國新經濟概念股票自2013年1月以來上漲了1.5倍,其股票池中就包括創新技術、醫療保健、替代能源和環保設備等企業。此外,一個由高盛追蹤的“新興中國股”資産組合在2015年上半年取得了高達23%的收益。

法國巴黎銀行投資公司全球證券部主管西蒙·羅伯茨説,中國沒有大的危機跡象。他的信心源自近年來“中國經濟減速並無損社會就業”的事實。相關數據表明,在中國不少行業,就業率不降反升。

法國富蘭克林-坦普爾頓投行基金經理邁克爾·哈森斯塔布説,中國服務部門的增長正在吸收從傳統的重工業和製造業部門流出的勞動力。伴隨總體勞動力增速放緩,服務部門擴張足以支持就業。

中國的供給側改革順應了世界潮流,尊重了中國實際,其所釋放的新經濟動能也開始超越物理疆界和産業一隅的局限,加速中國多種産業對接世界,連通未來。

裏夫金指出,在向新經濟的轉變中,中國和世界相向而行,比如,中國政府的“互聯網+”戰略和歐盟的“數字歐洲”相互輝映,中國領導人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又為深化中亞、中歐合作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他判斷,中國和西方在未來的經濟發展道路上存在著廣闊的合作新機遇。

責任編輯: 朱英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