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第一産業,農業的地位,在中國乃至亞洲各國都是十分重要的。農業的穩定、發展、問題的解決具有深遠的影響。2015年,“三農”議題被首次列入論壇主題,在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上,“三農”議題再次受到關注。 本屆年會,涉及“三農”的議題主要為:“鄉村建設與治理”和“農業的問題與出路”。議題的討論以分論壇的形式展開,分別於3月22日19:45-21:00、3月23日09:00-10:15舉辦。與會的嘉賓,皆是三農領域的知名專家,對中國,乃至亞洲、世界的三農領域有著頗深的研究。 在鄉村建設與治理方面,議題主要討論的是新時期的鄉村建設與治理實踐,以及鄉土中國的復興。近一百年的歷史中,鄉村建設是最為重要的議題之一,它曾數度沉浮,但始終無法破解。隨著中國快速工業化、城市化、鄉村建設和治理問題重新受到關注。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溫鐵軍表示:在清末時,有一批具有一定自覺性的知識分子已經開始強調鄉村建設。鄉村建設是一個穿越百年的老話題,是一個確定的概念,當下的知識分子,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應當保持自身的自覺性和理性的反思,繼承前人的研究,並積極投身農村的復興。 中國的鄉村建設,離不開農業的現代化。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認為,目前的鄉村建設和治理,需要僅僅抓住三個問題:第一是産權問題,要進一步做好土地確權登記;第二是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村公路、公共衛生、醫療保障、物聯流通、互聯網平臺搭建等;第三是培養一批現代職業農民和現代農業經營團隊。保育鈞表示,上述問題目前我們欠賬較多,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努力下,一些領域獲得了較大的進展,下一步相信會取得更大的突破。 在農村的建設與治理,農村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農村金融服務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現階段深化我國的農村金融服務,是提高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設新農村的基本前提。中國鄉建院院長李昌平認為:目前非常關鍵的一個突破,就是要實現農村金融供給的突破,村社內置金融是一種比較好的組織形式,可以將農民組織起來,産生很多的金融服務。 鄉村的建設與治理,鄉土中國的復興,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它既需要進一步發展,也需要修復鄉村的社會組織,並且激活鄉土文化。樂和鄉村發起人廖曉義認為:社會是鄉村組織有形的根,鄉土文化則是無形的根。目前的鄉村,自組織文化已經發生了改變,再度修復與激活,需要一種專業的社會服務。有一種模式叫“一站兩會三院”——在農村建立社工站提供專業社會服務;通過社工幫助農民組織互助會、建立聯席會形成基層社會協商機制;保護學堂祠堂、建立學習書院、打造庭院。 我們國家的鄉村建設與治理,究竟該走怎樣的道路?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前副部長仇保興表示需要走一條適合我國國情,適合我國鄉土文化和地理特徵的道路,同時要避免三類錯誤:錯誤的借用新大陸國家農業現代化的道路、錯誤的用城市建設的模式來建設村莊、錯誤的用工業化的模式來改造我們的農業現代化。 在“鄉村建設與治理”分論壇上,與會嘉賓達成了共識。認為在原有的農村穩態結構被打破的現實下,鄉村建設和治理面臨著挑戰,這些問題需要通過社會建設,通過提高組織化程度來激發文化,把經濟和環境建立起來。 在農業的問題與出路方面,議題主要討論的是糧食安全的保障、農村金融服務的建立,以及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澳大利亞FMG集團董事長Andrew FORREST認為:隨著市場和技術的變化,短期之內世界上不會出現糧食短缺的問題,主權國家保證糧食安全不一定非要做到百分之百自給自足,需要做到的是確保供應鏈可以得到補充。在糧食安全方面,面臨的最大挑戰還是質量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可追溯系統,讓消費者知道糧食食物來自哪、生産的方式和其中的每一環。 糧食質量安全如何得到破解?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Stephen GROFF認為:需要提升中國基層的執行力。他表示,十三五規劃以及它的方向、中國政府制定的政策都是對的,這些政策也會促進中國繼續增長。問題是,關於城市的政策,因為城區擁有更多的資源、更多的經驗,政策的執行力會更加高效一些,而關於農村的政策,因為是在當地層面進行執行,政策的執行力面臨挑戰。 嘉吉全球執行副總裁Todd HALL表示:全球的土地和資源都是足夠的,破解糧食安全,喂飽地球村需要在恰當的地區種植恰當的糧食,並且促進貿易。他認為,目前來看,地球生産的糧食足夠多,面臨的挑戰是糧食在全球沒有得到很好的分配,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在政策方面進行一些改革。 糧食安全,一頭連著消費者,一頭連著種植者。做好糧食安全,除了政策的制定執行,和對市場健康秩序的維護,還要做好種植者權益的保護,讓他們獲得金融支持、技術支持,並獲得糧食貿易的收益。 翼龍貸創始人、董事長王思聰表示:中國的農村還在承受著高利率,中國農村的金融服務,目前確確實實是一個難題。目前互聯網金融P2P在中國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參與的平臺也有幾千家,整個行業如何實現有效的監管,傳遞正能量,切實為農民解決具體實際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面對“地少人多”的自然稟賦,中國應該採取何種農業模式?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表示:大農和小農會並存。目前中國正在從小農向中農、大農方向邁進的過程中,估計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從小農到中農、中農再到大農。今後當有相當多大農的時候,仍然有一部分小農或許是兼職的,或許是有興趣的、或許是精緻的,或許是跟農家特色的服務方式結合起來的。這就是中國農村未來的方向。 (記者 李鑫)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