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化解過剩産能,別忘了改革

2016-04-27 07:29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供給側改革應該把配套的體制機制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在産能、庫存上做“減法”的同時,更不忘在體制機制的改革上做“加法”

近期到廠礦企業採訪,談及供給側改革,很多廠礦負責人都在大談化解産能、分流工人難度之大,希望能因此要政策、要資金。而相應的配套改革,卻言之不詳,更缺乏明確的改革路線圖、時間表。

毫無疑問,去産能、去庫存是這一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需要政府在政策扶持、資金支持方面加大力度。筆者曾採訪過一個礦區,一條溝10個礦,1600多萬噸的年産量,4萬多工人,每年虧損40多億元,明顯屬於落後過剩産能。人員眾多、管理滯後等問題突出,外部經濟環境惡化導致能源、資源價格斷崖式跳水,更讓他們雪上加霜、困難重重。若不想辦法止住惡性發展的勢頭,企業改革將步履維艱。但不進行必要的體制、機制改革,把企業效益建立在新的發展路徑上,去産能、去庫存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事實上,在當前的供給側改革中,這種挑戰比較普遍。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全面深化改革、落實新發展理念是相通的,核心是體制機制創新,最終目標是形成經濟增長新機制。産能過剩、庫存積壓等問題,短期看有市場供求關係變化的影響,長期看則是企業體制、市場機制等存在“缺陷”,導致了供需錯配。這一方面有決策能力、管理水平等的局限,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一些體制、機制積弊影響或降低了企業的感知慾望、反應能力。這些問題,不會因過剩産能、庫存積壓的下降而自然消失。只有消除沉疴舊弊,把屬於企業的權力和責任還給企業,不斷完善其市場主體地位,才能恢復提高企業對市場的靈敏度。

從這個意義上講,供給側改革還應該把配套的體制機制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在産能、庫存上做減法的同時,更不忘在體制機制的改革上做加法。不久前,山西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意見”時,把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進廠辦大集體、完善煤炭價格形成機制、創新煤炭交易機制等針對性強的改革措施作為重點,正是出於這種考慮。

當然,無論體制機制的調整還是具體領域的改革,都應該堅持問題導向,並在此基礎上厘清權責,“誰的孩子誰抱走”。不僅要敢於啃硬骨頭,還要勇於面對複雜的歷史遺留問題。採訪中發現,當前資源型企業“辦社會”的現象比較普遍,這讓企業成本高企、尾大不掉,嚴重削弱了市場競爭力。近年來,社會各界一直呼籲加快其改革進度,但因涉及人數眾多、利益結構複雜,加之歷史形成的舊積習,進展一直比較緩慢。然而,對這種制約改革進程的老大難問題,決不能視而不見、久拖不決,也不能繞路而行。從全局出發,系統考慮,給出兼顧當前與長遠、注重各方利益平衡的改革方案,才能輕裝上陣。

轉型期的供給側改革,不僅要打贏狹路相逢的攻堅戰,更應該理順功在長遠的發展脈絡。通過強力的措施、手術刀式的治理,為結構性調整創造條件是必要的,但決不能忽略體制機制的改革,否則就容易踏上治理、復發,再治理、再復發的老路。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只有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形成新的發展動力,中國經濟才能在新常態下抵達新境界。(劉鑫焱)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