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農業補貼要緊盯保供給目標

2016-05-19 07:44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在此前的農業補貼制度設計中,並沒有充分考慮引導農業可持續發展,反而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部分地區資源環境的壓力。“三補合一”既可提高補貼發放效率,更是對補貼功能和目標的優化集中。要調整、減少受限制的“黃箱補貼”,更多用地力保護、技術補助等不受限的“綠箱補貼”

財政部、農業部日前宣佈,今年在全國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筆者認為,新時期農業補貼改革,要將政策目標聚焦到保障農産品供給上來,圍繞農産品數量安全、質量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民收入,重點支持農業規模經營和綠色發展。

“三補合一”既是提高補貼發放效率的有效舉措,更是對補貼功能和目標的優化集中。當初,國家出臺農業補貼政策,目的就是鼓勵農民多種糧,主要保障農産品供給,兼顧穩定農民收入。但“保供給”“保收益”雖有時可兼顧但有時也有衝突。而在各地實際操作中,不少地方簡單按照承包面積發放,不少流轉土地的新型主體僅能得到承包地的補貼,農業補貼對保供給的作用被弱化。

從以往補貼效能上看,農業補貼政策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相對薄弱。近年來,土地流轉比例不斷提高,新型經營主體已成為種地主力軍,市場風險和信貸需求都較大,但對其補貼的還比較少。二是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持有待加強。糧食增産的“弦”繃得過緊,資源環境壓力很大。在此前的補貼制度設計中,並沒有充分考慮引導農業可持續發展,反而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部分地區資源環境的壓力。

我國迫切需要建立能夠更好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更為精準高效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這包括了總量增加、增量優化,也涉及了補貼的類型和手段。

農業補貼總量不僅不能減少,還要進一步強化。補貼農業是世界通行做法。在歐美國家,補貼一度佔到農民收入的40%。該數字近年來持續下降,2010年後約為10%。2006年我國全面廢除農業稅後,實施農業補貼,實現了國家對農民由“取”到“予”的重大轉折。目前,直接補貼佔我國農民收入只有3%左右。從數量來看,提升的潛力依然存在。

新時期完善農業補貼政策,關鍵要在提高補貼效能方面下功夫。雖然有空間,但我國尚不具備全面、大規模補貼支持農業的能力,與發達國家搞補貼競爭,單純依靠擴大補貼規模來保障農業供給,既超出了現階段的財政承受能力,也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實際上,即使在發達國家,農業補貼也只是兼顧穩定農民收入,而不是大幅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補貼效能,要在存量穩定的基礎上,優化增量,變激勵性補貼為功能性補貼、覆蓋性補貼為環節性補貼。

補貼的類型要向“綠箱補貼”傾斜。我國作為世貿組織成員,農業補貼受到國際規則約束。要調整、減少受限制的“黃箱補貼”,更多用地力保護、技術補助等不受限的“綠箱補貼”,來扶持農業發展。“黃箱補貼”由於其對貿易有較大扭曲作用,是世貿組織要求逐漸削減的類型。按照我國入世承諾,“黃箱補貼”不得超過産值的8.5%,據測算,目前已逼近這條“黃線”。

補貼的手段要動態調整。國外經驗表明,農業補貼改革並沒有固定模式,也沒有措施能一勞永逸。自然,我國“三項補貼”改革也不會是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調整的休止符。不同的補貼辦法各有利弊,難以做到十全十美。實際操作中選擇哪種辦法,既要考慮精準性也要考慮操作性,既要追求效率也要兼顧公平。當下,農業補貼改革,要突出支持綠色發展和規模經營,才能抓住農業發展的“主形態”,也給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吃下“定心丸”。(喬金亮)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