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向科研創新發“改革紅包”

2016-08-03 07:35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舊動能在轉換,科研創新是關鍵。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對科研人員報酬、儀器設備採購、差旅會議經費、基本建設項目管理等諸多熱點問題給出了明確的改革措施與操作規範。專家普遍認為,相比于增加經費本身,科研經費管理制度的改革更有利於激發科研人員的創造力。這無疑將對中國經濟加速轉型大有裨益。

經費新政“接地氣”

載人航天、高速鐵路、超級計算機、量子通訊、鐵基超導、誘導多功能幹細胞……這一項項中國高科技的背後,無不凝結著科研人員的汗水。作為全球唯一一個國家創新指數持續上升的國家,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科技創新的依存度日益提高。

但也要看到,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轉,“産學研用”通道還不夠順暢,原始創新能力還有待加強。好消息是,制約我國科研創新的體制機制弊端將被進一步革除。

例如,針對科研活動勞務報酬問題,《意見》明確指出加大績效激勵力度,績效支出安排與科研人員在項目工作中的實際貢獻挂鉤,同時要求明確勞務費開支範圍,不設比例限制。再例如,針對科研資金管理“過細過死”,《意見》指出要根據科研活動規律和特點,改進預算編制方法,實行部門預算批復前項目資金預撥制度,保證科研人員及時使用。

對此,不少專家學者都給予高度評價。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表示,《意見》問題導向明顯,特別強調尊重科研規律,這有助於激勵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對於我國走創新國家道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目標的實現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支持。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王濤認為,“創新”和“接地氣”是此次“新政”的鮮明特徵。“新政”改革了過去一些僵化、不切實際的辦法,破解了科技人員長期反映的一些制約創新工作的難題,有利於營造支持、激勵創新的政策環境。

規範管理“兩安全”

據了解,以前我國對科研經費重在預算管理和過程管理,即要求科研人員只要預算沒有列支的不能支出,某一項目的經費不能用於其他項目,沒有在規定時間中用完的經費必須上繳,因此容易出現“沒錢花”與“花不完”並存的矛盾。

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小川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科研經費管理新政重點針對長期以來科研經費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弊端給出對策,對廣大科研人員而言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改革紅包”,有利於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

“科研經費使用規定過細過死,特別是報銷環節的各種限制,讓很多學者都不得不將大把精力花在填表、核對發票上,這顯然不利於盤活科研創新資源。與此同時,不同學科在科研經費使用中其實也有很大差異。例如自然科學主要花銷是實驗設備和原料,而人文社會科學則主要是數據採集和調研。”劉小川表示,“新政”打破了“買醬油的錢不能買醋”這類過時限制,強調以“烹飪”出好的科研成果為最終導向。

不過,科研資金使用“簡政放權”並不等於允許資金“跑冒滴漏”。“新政”強調,項目承擔單位要依法理財、規範管理。一方面,強化單位法人責任,落實項目預算調劑、間接費用統籌使用、勞務費分配管理、結余資金使用等管理權限,另一方面規範資金管理,實行內部公開制度,主動公開項目預算、預算調劑、資金使用、研究成果等情況,確保資金、人員“兩安全”。

經濟轉型“踩油門”

工信部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速10.2%,比製造業增速高出3.3個百分點,其中醫藥、電子行業的增加值分別增長10.3%和9.2%。同時,粗鋼、電解鋁等産量持續下降。

分析人士表示,在中國經濟新舊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科研經費管理新政無疑將為經濟轉型“踩油門”。從根本上説,本次“新政”有利於讓科研人員把心思更多集中在本職工作上,多出優質成果,提高中國經濟的科技含量。”劉小川説。

科技部相關人士指出,現在中國科技發展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為支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增添經濟發展新動能發揮了巨大作用。未來,科技研發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將更加明顯。

事實上,人們有理由對中國經濟更加樂觀。英國《自然》雜誌日前發佈的“自然指數2016新星榜”顯示,全球100家科研産出增長最快的科研機構中有40家來自中國,中科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開大學等中國科研機構更是佔據了高質量科研産出增量排行榜的前10名。該創始人戴維·斯溫班克斯説,中國正努力成為一個創新驅動國家和全球領先的科技強國,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上升軌跡有望持續。(記者 王俊嶺)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陳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