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科技部有關負責人就《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答問

2018-02-12 07:43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突出原始創新 引導多元化投入
——科技部有關負責人就《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答記者問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圖為克隆猴“中中”和“華華”被護士抱在懷裏(一月二十二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對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作出部署。本報記者就社會關切問題,採訪了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和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張曉原。

記者: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基礎科學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又存在哪些短板?

葉玉江: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基礎科學研究持續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不斷增強。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經費投入從2012年的498.8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822.9億元。我國科技論文數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2位,總被引次數由2016年的第4位升至2017年的第2位,化學、材料、物理、工程、數學、地學等學科接近世界前列,一批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研究團隊具備了實現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的能力,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獲得國際重要科技獎項。

同時,我國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原始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趕超引領步伐加快。例如,我國基礎物理領域連續三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取得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拓撲半金屬、外爾費米子、中微子振蕩等原創性成果;我國科學家發現的鐵基超導材料佔世界一半以上,並且保持著國際最高超導轉變溫度;我國多次刷新並始終保持多光子糾纏世界紀錄。總體上,我國基礎科學研究已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但是,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的短板仍然較為突出,存在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頂尖基礎研究人才和團隊匱乏、投入不足且結構不合理、全社會支持基礎科學研究的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等問題。我國基礎科學研究既面臨大有作為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

記者:本次出臺的《意見》對全面加強基礎研究做出了具體部署,這些部署遵循的原則是什麼?

葉玉江:《意見》提出了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一是遵循科學規律,堅持分類指導。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環境和文化,鼓勵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推動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有機結合。

二是突出原始創新,促進融通發展。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強化科教融合、軍民融合和産學研深度融合,堅持需求牽引,促進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産業化對接融通,推動不同行業和領域創新要素有效對接。

三是創新體制機制,增強創新活力。突出以人為導向,深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營造寬鬆科研環境,使科研人員潛心、長期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完善分類評價機制,調動科學家、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創新政府管理方式,引導企業加強基礎科學研究。

四是加強協同創新,擴大開放合作。積極探索科研活動協同合作、眾包眾籌等新方式,破解科學難題。堅持全球視野,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多方引才引智。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共同應對全球關注的重大科學挑戰。

五是強化穩定支持,優化投入結構。加大中央財政對基礎科學研究的穩定支持力度,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引導鼓勵地方、企業和社會力量增加基礎科學研究投入。

記者:《意見》提出要建立基礎科學研究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這種投入機制將如何建立?

張曉原:目前我國政府支持基礎科學研究的方式主要是兩種:一是穩定支持,二是競爭式支持,目前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兩者之間的比例達到了1:1。在投入結構上,政府投入佔到90%以上,企業投入比較低,其他的社會力量投入更低;但在一些發達國家,政府財政投入佔整個基礎科學研究投入的比例不到50%,企業投入將近20%,還有慈善基金、社會捐贈等方面的投入。

因此,我們將進一步加強中央財政基礎科學研究投入,增加地方財政和企業社會力量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在組織實施一些國家重大項目時,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聯合出資共同組織實施,並促進重大成果在當地進行落地轉化,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同時,通過稅收的優惠扶持等措施來大幅度增加企業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此外,慈善事業近年發展也較快,我們將通過開闢慈善捐贈的新渠道進一步增加基礎科學研究投入。(記者 楊舒)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