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讓“互聯網+”助力尋醫問藥

2018-05-04 07:45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讓“互聯網+”助力尋醫問藥
李紅梅

善用“互聯網+”疏解人們看病就醫的“痛點”“堵點”,用嚴格監管保障互聯網診療走穩走好,更好地滿足群眾健康需求

依託醫療機構可發展互聯網醫院,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可在線復診並開具處方,到2020年二級以上醫院普遍提供線上服務……近日,國辦發佈《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讓人暢想在家門口得到優質醫療服務的未來。

進入21世紀,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互聯網技術,像一把神奇的鑰匙,打開了一個比愛麗絲夢遊仙境還要絢爛的世界。“互聯網+”的風,也吹進了傳統的醫療領域。讓人頭疼的院內排隊等候、讓人犯暈的尋找化驗檢查點等現象,較大程度得以改變。但是,人們尋醫問藥中最痛、最堵的點——“看病難”仍沒有得到解決。長期以來,我國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全國人民上協和”的現象還比較普遍。為了得到更高水平醫療服務、更適合的診療方案,人們不惜跨越千山萬水,付出高昂成本。

能否借助互聯網技術,讓百姓少折騰?答案是肯定的。那些想方設法到大城市大醫院看病的患者,患的大多是疑難危重症,需要專家級診療服務。這恰是最適合互聯網醫療發力的地方,其中相對成熟的服務模式是遠程醫療。患者可以在當地醫院做好檢查化驗等,通過遠程醫療在線上請專家依據各類臨床證據給出最佳治療方案。除此之外,一些慢性病、常見病患者也是跑大醫院的主要人群,他們需要定期復診、長期隨訪、健康管理等服務。“互聯網+”將緊密連接起專科醫生、家庭醫生和患者,實現有針對性的、連續的個性化跟蹤管理健康服務,助推有溫度的醫療。

互聯網醫院、遠程醫療、在線復診等在一些地方已具雛形,並積累起不少經驗。然而,在線診療也出現過一些因不規範看病引發的不良現象,比如線上信息與線下不符,檢查結果不互認,“飛刀”手術不擔責等等。消除人們對網上看病的疑慮,《意見》首先明確了“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不能逾越醫療行業的“底線”,比如確定適用於“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也就是説初診並不適合在網上進行,因為醫生需要與患者面對面視觸叩聽,還要收集患者檢查化驗的臨床數據,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而且一些疾病如腫瘤、兒童疾病等也不宜在線上復診,尤其是低齡兒童不建議通過互聯網看病。

其次,《意見》劃定了監管“紅線”。醫生通過互聯網平臺看病,執業風險由依託的醫療機構還是平臺承擔?有無像線下一樣的完整流程?怎麼收費,醫保如何支付?看病的診療信息、個人隱私信息能不能得到保護……針對人們的就醫關切,《意見》不僅明確了互聯網診療行為規範,還要求建立權威統一的信息平臺,實現權威發佈、信息共享、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建立適應“互聯網+醫療健康”支付制度以及醫療服務、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等基礎標準。貫徹落實《意見》要求,及時制訂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才能架構起一個“網上的健康中國”。

“互聯網+”的發展旨歸,就是讓百姓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善用“互聯網+”疏解人們看病就醫的“痛點”“堵點”,用嚴格監管保障互聯網診療走穩走好,未來必定能夠改變醫療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提高醫療健康服務質量和可及性,更好地滿足群眾健康需求。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