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金融業開放帶來發展新機遇

2018-05-31 07:15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5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收到了世界第一公司(WORLD FIRST)支付業務許可的申請,標誌著我國支付市場對外打開大門。同一天,人民銀行收到美國三大徵信公司之一的益博睿公司(Experian)在中國開展業務的申請,我國徵信市場將迎來首家外資公司。

在今年4月份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我國宣佈大幅放寬包括金融業在內的市場準入,並公佈了新一輪金融業開放的具體措施和時間表。銀行、保險、證券等多領域一系列對外開放的措施將在年內陸續落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取得長足發展,這得益於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等一系列對外開放舉措。2003年開始,國有大型銀行紛紛引入戰略投資者,如交通銀行引入匯豐銀行,建設銀行引入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中國銀行引入蘇格蘭皇家銀行等。外資機構的進入,既是“引資”——國有銀行的財務狀況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轉,也是“引智”——幫助國有銀行建立起了現代公司治理制度。

正如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所説,回頭來看,國內商業銀行從競爭中學到了很多內容,為我國金融業帶來了産品演變、市場建設、業務模式、管理經驗等一系列變化。外資銀行的進入也對國內政策帶來改革壓力。

我國金融業開放從未止步。近年來,從放開境外機構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到“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的“通車”,再到原油期貨上市等,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目前,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場已經初具規模。中資金融機構不斷發展壯大,國際化經營水平穩步提升。人民幣國際化也取得了積極進展,人民幣已經加入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獲得確認。

我國金融業的開放帶來的是雙贏乃至多贏格局。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金融機構網絡不斷擴張,業務規模發展迅速。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7年底,我國已有外資銀行法人機構39家,外資銀行在我國境內營業性機構總數達到1013家,較2002年增長近5倍,年均增長13%;總資産從2002年年末的3000多億元增加到2017年年末的3.24萬億元,年均增長超過15%;2017年累計實現凈利潤相當於2002年的10倍。

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越是開放充分、競爭激烈的行業,進步就越快,金融業也不例外。尤其是當前,隨著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日益相互聯絡、相互影響,中國也越來越多地融入世界經濟中去。推進市場互聯互通、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是必然選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將為我國和世界帶來更多發展新機遇。

當前,我國金融業實力已經今非昔比,我國銀行業資産規模佔金融資産總量的80%以上,已構建起世界上相對強大、穩健的金融體系。如今,我國已有5家金融機構躋身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成為資本金充足、經營穩健的市場化經營主體。截至2017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産突破250萬億元,資産規模位居世界首位。

外資機構也將共享金融業開放帶來的紅利。來自英、法、德、日等多個國家與地區的金融機構紛紛表達了在我國新設機構或增持股權的意向。全球最大的共同基金公司領航投資(Vanguard)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王黔認為,中國擴大對外開放有助於推動自主創新,提高資本配置效率,最終有助於中國打造更加可持續的經濟和更加靈活的金融體系。

金融業開放更將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武雯表示,擴大金融開放有利於豐富我國銀行金融機構的種類,增強市場的活力,提升整體的資源配置效率,進而提升我國銀行業綜合競爭力,推動金融業長期健康發展。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説,我國正在經歷經濟結構轉型,出現了人均收入上升、服務業比重上升、製造業比重下降等變化,金融業需要尋找服務經濟轉型和未來經濟結構的新路徑。“金融業擴大開放有助於推動現代監管體制的建立,形成健康有效穩健的現代金融體系,進而提高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效率。”朱民表示。(記者 陳果靜)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