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醫院建在“雲端”上

2018-06-15 08:00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士引導患者憑出院結算短信直接到住院收費處領取發票和餘款,大大簡化了出院手續,實現醫保結算“零等待”。宋為偉 攝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支持“互聯網+醫療健康”事業。儘管“互聯網+”已經滲入醫療健康的各個領域,但互聯網醫院畢竟還是一個新生事物,仍有許多需要改進完善之處。如何利用互聯網來改善看病就醫流程?如何規範和促進互聯網醫院的發展?互聯網醫院如何為百姓帶來更多獲得感?

不出村能看大專家

互聯網讓醫療“觸屏可及”,讓偏遠地區的患者對大城市不再感覺遙遠

對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陶灣鎮常灣村村民來説,到城裏看一趟病太不容易。村裏距離洛陽市區100多公里,路上需要換好幾趟車,花三四個小時。

2017年3月15日,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互聯網醫院落戶該村衛生室。只需一台電腦、一個攝像頭,村民就能與大醫院專家實時在線問診。

村民田楊煥心絞痛發作,他在村衛生室做個心電圖,通過互聯網上傳給醫生,檢查結果顯示心臟血管堵塞嚴重,專家會診後安排他去縣裏住院治療。半個月後,田楊煥出院。他説:“這次真是太及時了,要不然後果不堪設想。有了互聯網,大醫院就像開在家門口。”

河科大一附院院長董平栓介紹,該院是互聯網醫院的中心,各縣醫院為網絡醫院,鄉鎮衛生院為網絡分中心,村衛生室為網絡診所。通過遠程醫療會診平臺,大醫院專家與縣、鄉、村三級醫生共同為基層患者在線會診,先確診病情,做到小病不出村;再逐級轉診,實現大病不出縣;遇到疑難危重症,市級醫院再來解決。互聯網醫院在洛陽地區所轄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設立網絡診所,讓大醫院的優質醫療服務下沉,使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

基層醫療機構需要“輸血”,更需要“造血”。針對村醫的需求,河科大一附院給村醫配備遠程心電、即時檢驗等多項可穿戴設備,使村民在村網絡診所就能完成部分醫療檢驗檢查,通過網絡上傳數據,縣網絡醫院醫生和該院專家進行二次審核,確保檢查結果的準確性,提升村醫的醫療服務能力。洛陽汝陽縣三屯鎮南堡村村醫任勝衛説:“有了遠程醫療,從診斷到用藥治療都更有準頭了。”

“互聯網醫院能處理大部分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重症才需要到大醫院就診。三甲醫院的重點是解決疑難重症,不能把寶貴的醫療資源耗費在小病上。”董平栓説,他們建議村民先到縣醫院做檢查或住院,縣醫院能處理的,就別讓老百姓來回折騰;縣醫院處理不了的,他們會及時上轉。

遠程醫療將處於不同物理空間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聯絡起來,讓醫療“觸屏可及”,偏遠地區的患者感覺不到大城市的遙遠,為分級診療提供了技術支持。杭州卓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尉建鋒説,有了遠程會診,無論在大醫院還是社區,患者能得到同質化的醫療服務,實現了有序就醫。

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主任盧清君表示,開展疑難危重症患者轉診、遠程影像診斷、遠程教學查房、線上技術培訓等業務,都離不開“互聯網+”。“互聯網+醫療健康”有利於拓展服務半徑、盤活社會醫療資源,推動形成“基層首診、遠程會診、雙向轉診”的分級診療格局。

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説,醫療系統最關鍵、最核心的資源是醫生資源,讓醫生資源快速實現均等的配置很不容易。通過“互聯網+”的技術,把醫療資源、醫生的智力資源配置到一些匱乏的地區,某種程度上有利於促進和改變資源不均衡情況。

家庭醫生網上簽約

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推進了醫療模式轉變,改善了群眾對簽約服務的體驗

“搶雞蛋了,搶雞蛋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白陽鎮陡坡村村民韓久騫告訴十幾個圍攏過來的鄰居,他已經“搶”到20枚雞蛋了!鄰居們都很奇怪:在手機裏怎麼能搶到雞蛋呢?

原來,這是該縣為做實做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而想出的“妙招”之一。參加電子簽約的居民,剛一登錄就可以得到2枚雞蛋。平臺裏分享了許多健康類文章,每閱讀1篇文章並答對4道題,就能積50分並兌換1枚雞蛋。通過這種接地氣的方式,群眾參與積極性大大提升,簽約居民和簽約醫生之間的信任度明顯增強。

彭陽縣實施“三級家庭醫生團隊簽約服務”。一級團隊由縣鄉村醫務人員組成,一般有家庭醫生、公共衛生醫生、健康管理師等3—5人,主要負責提供基本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二級團隊為縣級專業指導團隊,由縣級公立醫院不同專業副高職稱以上的醫生組建,主要負責提供專業性指導、危重症的綠色通道轉診。三級團隊為互聯網上專家團隊,由網上三級醫院不同專業的專科醫生和縣級公立醫院醫聯體醫院專家組成,主要負責為疑難重症患者提供準確診療和治療方案。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挂職彭陽縣縣委常委、副縣長史金龍説,群眾的健康好比處於核心的蛋黃,家庭醫生一級團隊是緊貼蛋黃的蛋清,提供最直接、最貼心的服務;二級團隊是覆蓋蛋清的蛋膜,提供更專業、更精準的醫療服務;最外層的蛋殼是三級團隊,為百姓健康提供最後一道堅固的安全屏障。

彭陽縣古城鎮衛生院院長姬志平介紹,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平臺大大提升了鄉村兩級衛生院(室)的影響力,門診量迅速上升,老百姓的信任度和滿意度也越來越高,基層醫生真正發揮了健康守門人的作用。

“彭陽縣屬於國家級貧困縣,貧困程度深,醫療基礎差,區域醫療水平落差形成的勢能將轉化為地方政府積極推動信息化建設的動能。”史金龍説,通過“互聯網+”,能夠讓醫療資源得到科學佈局和有效下沉,機制的創新讓一顆“小雞蛋”撬動起老百姓的“大健康”。

尉建鋒説,在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上,提倡“不止于簽,更重於約”,家庭醫生通過互聯網管理自己簽約的轄區居民,使用智慧設備對重點人群進行居家監測和遠程隨訪。大量慢病隨訪和呼入電話、消息由人工智慧初篩、坐席客服負責,家庭醫生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服務好重點人群上。

“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推進了家庭醫生服務模式的轉變,改善了群眾對簽約服務的體驗。”盧清君認為。

看病“最多跑一次”

打破多行業壁壘,優化醫療服務流程,化解群眾“看病煩”與“就醫繁”問題

浙江舟山居民劉明光今年48歲,出差到杭州,感覺肝臟有點不舒服。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自助機上,他挂了感染病科的號。接診醫生仔細詢問病史後,建議他做肝功能、B超等檢查。劉明光不用排隊,坐在診室就搞定了。他用支付寶直接繳檢查費,順利預約到當天的B超檢查。

更讓劉明光沒想到的是,檢查報告可在手機端查詢,“報告看不懂,是不是還要再來一趟?”劉明光問。護士解釋,通過互聯網醫院與醫生聯絡,就可以解讀報告單,配藥也可通過物流直接配送到他家裏。劉明光説:“這次可算是開眼界了,真切體驗到了便捷。看病最多跑一次,太讓人省心了。”

浙大一院把醫院建在“雲端”——浙一互聯網醫院,共有分級診療平臺、護理學院、國際影像會診中心、國際病理中心、慢病管理中心、老年病管理中心、處方審核和藥物治療管理中心等7大平臺,實現了醫療服務的全流程再造,提供了一種基於信息化、面向受眾的在線醫療模式。

一部手機完成掛號、就診、繳費,機器自動選擇採血試管、自動粘貼條碼並傳輸……2017年,全國已有4100余家醫院可為患者提供信息查詢和推送服務;近3000家醫療機構可提供移動支付結算。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二級以上醫院普遍提供分時段預約診療、智慧導醫分診、候診提醒、檢驗檢查結果查詢、診間結算、移動支付等線上服務。

“醫療行為無法脫離臨床而獨立存在。”尉建鋒説,圍繞臨床展開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等醫療流程,以實體醫院為線下場景,以互聯網醫院為線上平臺,緊密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醫療機構應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後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

“互聯網+醫療健康”,不只是改變了患者就醫體驗,也改變了醫患關係。

“以往,患者到醫院是求醫,醫生不會太在意他們的情緒。現在,雙方的角色完全轉換了,病人給個差評,直接影響醫生的績效考核。”河科大一附院全科醫生禮萍是一名有30年醫齡的老專家,目前在互聯網醫院專職坐診,她觸網的感受是:“考評系數有3個,權重較大的是患者滿意度。要有耐心把病情説清楚,想辦法讓患者滿意。我的粉絲病友如今不斷增多,挺有成就感的!”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表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打破多行業壁壘,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提高整體服務效能,正在改善著群眾就醫體驗,不斷化解“看病煩”與“就醫繁”問題。(記者 王君平)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