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鄉村振興,期待金融更給力

2019-03-25 07:31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製圖:張丹峰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發佈《關於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明確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地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近年來,農村金融服務有哪些改善?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金融業亟待打破哪些發展瓶頸?如何在擴大服務覆蓋面、提升服務品質的同時,做好防風險工作?圍繞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下沉”服務 創新産品

人勤春早,安徽省巢湖市廟崗鄉蓮花社區的王學斌是有名的水稻大戶,眼下他正在為春耕忙碌著。備齊種子、化肥,結清土地流轉費,七七八八算下來,近1000畝稻田要開支80多萬元。“往年,總是為這一疙瘩錢發愁。2017年,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公司跟銀行一起推出了‘勸耕貸’,幫了我們大忙。” 王學斌説。

“勸耕貸”由信貸擔保公司提供擔保,銀行審定客戶資質,不再需要農戶提供擔保抵押。王學斌貸到30萬元,利息比商業貸款略低,加上6‰的擔保費,一年利息1.8萬元左右。

王學斌説,今年買農機也是找的農機融資租賃公司,交完首付金後,再分期償還利息和租金。“先租後買,可以搶抓農時。現在種糧,離不開金融支持。”

青山起伏,橘林連綿。重慶三甲生態農業公司副經理蔡興海穿梭在忠縣新立鎮雙柏村的果林間,拂開枝葉,眉開眼笑:“瞧這沃柑長得多招人喜歡!”近些年,“愛媛38”“沃柑”“春見”等新品種行情走俏,三甲生態公司在雙柏村流轉1000多畝果園,實施規模化種植,“今年産量預計有200多萬斤,收入可達1000多萬元。”

蔡興海説,果樹種植投入大,前期起壟挖溝,平整土地,投入了上千萬元。地方政府給予一定補貼,又通過多家銀行融資500萬元左右,才補齊資金缺口。“種植項目投入大、週期長,等到挂果了還要擔心災害天氣導致減産甚至絕收。沒有貸款、保險這些金融手段前頭開路,後面兜底,農業規模化經營很難搞起來。”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是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我國金融業服務“三農”可圈可點:

比如增設網點、“下沉”服務。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農村地區銀行網點數量12.61萬個,較2014年末的81397個增加50%多。2007—2017年,農業保險承保農作物面積從2.3億畝增加到17.21億畝,承保農作物品種211個,基本覆蓋農、林、牧、漁各個領域,玉米和水稻等口糧作物承保覆蓋率已超過70%。

再如因地制宜、創新産品。一些地方的金融機構加強協作,將保險、信貸、期貨等金融手段靈活組合,激活農村金融一池春水,激發農業規模化、現代化的發展潛力。

不過,與鄉村振興釋放出的巨大需求相比,目前金融支持力度還不夠。

一是當前縣域機構存貸比不高,農村資金外流的問題仍然存在。

“鄉村振興,首先要破解‘錢從哪來’的難題。”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目前在金融市場上,長期存在城市虹吸效應,資金多從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

“近年來農村貸款餘額增速持續低於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增速。”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董希淼説。

二是農村一些領域的改革仍在摸索中,導致金融服務不能大膽跟進。江蘇泰州銀保監分局黨委書記胡宏説,農村“兩權”抵押機制尚不完善,缺乏評估“兩權”價值相應的標準和操作程序。在借款人出現經營風險、缺乏償還能力時,可能會導致抵押物處置的困難,債權落實難。再比如,由於農業保險有高風險、高成本、高賠付的特徵,加上不可預測因素多,預期收益低,部分保險公司承保積極性不高。在賠付過程中,農戶利益得不到保障,理賠“打折”較多。

三是中小農村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能力有限,影響業務拓展。某省農村信用聯社辦事處主任認為,這些機構處置風險的渠道有限,缺乏有效手段處置消化剝離不良資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存量資金盤活,減少了可貸資金,制約了放貸能力。

主動作為 改善供給

金融如何主動作為,疏浚渠道,將資金活水源源輸送到廣袤山鄉?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應成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程國強認為,當前農業有效供給不足,與日益升級的消費結構不匹配。“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是當前農業産業發展的重點。目前我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超過了300萬家,但是他們面臨貸款難、融資貴、保險少等金融難題,期盼更加豐富多元的金融供給。”

莓茶是湖南省永順縣特色農産品,以前村民賣散茶,一斤只賣100多元。永順大豐公司引進加工設備,“點茶成金”,加工成速沖茶、小罐茶,每斤能賣到500—800元。按公司總經理王少甫的藍圖,未來公司將繼續向深加工拓展,研發莓茶酒、牙膏、面膜,帶動更多農民致富。

“我們面臨的一個難題是,資金鏈條長期緊繃。” 王少甫説,目前銀行機構所提供的信貸産品種類有限,且大多有額度限制,難以滿足企業需求。

對此蔡興海感同身受。2017年11月,一場始料未及的寒流侵襲忠縣,剛挂果的柑子挨了凍,果園虧損500多萬元。“一畝果園損失2萬多元,但保險只能賠500元,保障水平不夠。”

針對農業産業發展中的融資問題,董希淼建議,改善金融有效供給,加快抵押擔保、融資租賃、農業保險、農業信託等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信託、保險、擔保、租賃等業務模式。“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實施精細化、差異化定價,合理確定利率或費率水平,優化業務審批流程,提高信貸投放效率;借助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手段,創新和整合業務渠道,提高金融服務的技術與數據應用能力,提升金融供給的配置效率和服務水平。”

——金融改革應與農村改革同頻共振,破解農村貸款抵押難題。

拳頭大小的迷你南瓜,小巧可愛,嘗一口軟糯香甜;粉色的野生蓮藕,體形細長,荷香濃郁。綠色有機果蔬是湖北省武漢市吉農沃爾特農業有限公司的主打産品。公司董事長魏曉明説,農産品要達到綠色有機的標準,需要從研發、育種、生産等各個環節革新,投入更高。“同樣一畝地,傳統‘大肥’成本200多元,有機肥的成本則高達900多元。2018年公司總投入達1800多萬元。”

“融資難,開拓市場、科技研發就跟不上,卡住了企業的脖子。”魏曉明説,雖然公司流轉了承包地、建了廠房,購置了加工設備,但都無法成為有效抵押擔保物。“企業固定投資成了‘死資産’,無法撬動銀行資金。”

對此,農行浙江分行的探索值得推廣——該行近年來積極推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農村經營性宅基地抵押、農房抵押等貸款産品,有效激活農村“沉睡”資産,打通了農村“三權”由資源向資本的轉化通道。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土地制度改革為牽引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隨著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推進,在穩定承包權的基礎上放活經營權。今年土地確權頒證工作進入收尾階段,承包地産權更加明晰。”李國祥認為,銀行等金融機構應該更有底氣繼續推進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破解農民和農村經營機構的融資難題。

——打贏脫貧攻堅戰,離不開金融大力支持。

金融扶貧應注重增加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四川萬源市茶埡鄉老洼坪村,山高坡陡、土地貧瘠。為鼓勵村民養牛致富,工商銀行量身定制一款 “致富創業貸”。村民簡文波獲得了17萬元貸款,擴建圈舍,添置小牛。如今,她的農場肉牛存欄量已達到51頭,帶動幫扶了8戶貧困戶共31人走上了致富路。“只要養殖戶無不良信用記錄,有營業執照,經村兩委和鄉政府推薦,就能通過無抵押、無擔保的低門檻申請貸款。”她説。

金融扶貧要靠産業支撐。工行在河南、廣西、寧夏開展銀企合作,由雛鷹農牧集團、正大集團、大北農集團提供保證擔保,面向縣域養殖戶發放中長期貸款或短期流動資金貸款;在貴州、西藏開發“赤水旅遊貸”“藏宿貸”,協助當地政府實施旅遊帶動脫貧致富計劃。

“要重點幫扶那些有意願、有能力投身産業的貧困戶,才能提升金融扶貧的‘造血’能力。”李國祥説。

——藏糧于地,建設高標準農田需要金融“輸血”。

在江西省永修縣,一片片高標準農田間,溝渠縱橫交錯。雲山集團流轉1000多畝耕地發展稻鱉共生綠色生態種養。“耕地旱能灌、澇能排,土質肥沃,水稻每畝産量平均800斤,甲魚每畝産量有200斤,以漁促稻,實現了綠色循環,降本增效。” 江西雲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潘海濤説,“涵養”這片好水土,金融支持少不了。

李國祥認為,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劃定糧食生産功能區和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10.58億畝,籌措資金壓力相當大。應積極開展創新投融資模式試點,支持金融和社會資本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資金是鄉村發展的關鍵要素,糧食安全、脫貧攻堅、産業振興、人居環境整治等,都是亟待補齊的短板,需要強有力的資金保障。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應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完善農村金融資源回流機制。”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説,堅持金融服務與“三農”事業深度結合,要緊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緊盯廣大農民需求,增強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投資農業農村的信心,實現農業農村投資可預期、有回報、能持續。

精耕細作 防控風險

農業是高風險産業,金融業在擴大服務覆蓋面、提升服務品質的同時,如何做好防風險工作,實現銀、農雙贏?

首先要通過有效制度安排,提高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主動性。

銀保監會近日發佈通知,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保持同口徑涉農貸款餘額持續增長,完成普惠型涉農貸款差異化考核目標,實現普惠型涉農貸款增速總體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同時,要實現精準扶貧貸款餘額持續增長,深度貧困地區貸款增速力爭高於所在省(區、市)貸款平均增速。同時還要求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的大中型商業銀行要將普惠型涉農金融業務、扶貧金融業務納入事業部制統一管理。

“這是從組織架構、經營目標考核等方面列出了‘硬杠杠’,督促金融機構主動服務‘三農’。” 胡宏認為,除了“硬”要求,還希望能有一些“軟”手段配套——比如支持中小農村金融機構多渠道處置不良資産,允許銀行發行特種涉農債券或是票據置換不良資産。

董希淼建議,各類金融機構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應明確職責,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之間形成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的格局,滿足不同層次的金融需求。“比如在發達國家,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商業金融分工協作,政府根據其不同職責定位給予相應政策支持。”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管理也要向金融要求對標。

“如果沒有完善的組織機構、透明的財務制度和明晰的盈利模式,金融機構就有理由不貸。”程國強認為,當前應該配套建設農村承包地流轉交易中心,確保承包地流轉有序進行,防止市場主體盲目鋪攤子,加大企業經營風險。同時要建立價值評估制度和資産處置制度,實現對農村承包地、農舍、農機具等的合理估值。“這些工作單靠金融機構難以完成,需要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協同發力。”

要大力完善農村地區徵信體系建設。

“小微和普惠型涉農貸款融資難,最大的瓶頸在於信息不對稱。小微企業和農戶缺乏傳統融資所需要的抵押物和質押物,而金融機構難以獲取和利用足夠數據來了解客戶的資産狀況和信用狀況。”山東省農村信用聯社淄博辦事處主任馬春成説,2018年8月,淄博農商銀行系統在全市範圍內推進信用工程建設,開展整村授信。駐村客戶經理利用晚上、休息日入戶上門採集信息,收集意見建議,一戶一策設計金融服務方案,提供金融服務。“截至今年1月末,已啟動整村授信的行政村437個,信息採集3.4萬戶;已授信2.4萬戶,餘額達到16.37億元。”

董希淼認為,農村地區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徵信體系,應加強部門聯動,共享數據。比如共享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信息,摸清貧困群眾的信用狀況。

據了解,目前農業農村部已建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系統,通過主體直連、信息直報、服務直通、共享共用,促進金融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精準對接。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