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規範民辦學校招生 破解擇校熱

2019-07-19 07:12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完善招生考試製度方面,《意見》提到,要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嚴禁以各類考試、競賽培訓成績或證書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不得以面試、評測等名義選拔學生。此外,《意見》還強調,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

招生考試製度是教育工作和教育發展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它不僅關係到人才選拔、教育公平,同時對學校教育、人才培養乃至整個社會的教育觀念都具有非常強的指揮棒作用。近年來,圍繞破解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熱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從2014年開始,教育部啟動了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改革,要求按照“學校劃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學”的目標,推動各地形成公平完善的就近入學規則。2018年年底,教育部公佈的一份數據顯示,24個大城市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比例達98%,擇校熱明顯降溫。

相對於公辦學校嚴格實行免試就近入學,並且嚴禁以各類考試、競賽培訓或證書證明作為招生依據,民辦學校因為有招生自主權,在招生方面有很大的優勢,於是“擇校到民校”成為不少家長的選擇。一些地區民辦學校受到當地家長追捧,甚至想出了“考家長”的招數,簡歷“查祖宗三代”、調查問卷中考行測等,不僅引發了輿論的關注和質疑,也刺激了家長和社會敏感的教育神經。

雖然民辦學校表面上沒有用考試選拔學生,但是所謂的面談、評測,實際上發揮著考試的作用,一些“牛校”的競爭激烈程度堪比高考。為了進入這些“牛校”,家長把孩子送進各類培訓班,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培養“牛娃”,以讓孩子在激烈的面試、測評中獲勝。而這也是校外培訓熱、減負推進困難的重要原因。民辦學校的招生“特權”不僅刺激了教育焦慮,加重了家庭教育負擔,同時也對教育生態産生了不良影響。

公辦學校只能免試就近入學,但是民辦學校卻擁有選拔優秀生源的權利,由此造成了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之間的不平等競爭。生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校的教育質量,招生層面的不平等競爭也是導致地方出現了不同程度“公弱民強”現象的原因。由此形成的惡性循環,將使教育公平受損。有教育學者撰文指出,要警惕基礎教育階段的公辦學校逐漸成為低質量機構的“代名詞”,而中高等收入群體紛紛逃離公辦學校,選擇民辦學校的“拉美化”現象。

實踐證明,此前一些地方出臺的規範民辦學校招生措施,具有不錯的降溫作用。上海于去年啟動“公辦民辦同招”,第一年效果就很明顯。上海市教委公佈的上海民辦中小學報名人數結果顯示,2018年,上海市民辦小學報名錄取比為1.4:1,而上一年的報名錄取比為3:1,2015年更是高達4:1。《意見》明確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將地方的探索經驗推向全國,將進一步規範民辦學校招生,使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平等競爭,不僅有利於維護教育公平,也將在破解擇校熱,減輕中小學負擔,構建健康的基礎教育生態上産生連鎖反應。

日前,媒體報道,屢次被上海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叫停、處罰的“小五班”,今年暑假又出現死灰復燃的跡象。隨著《意見》的出臺,這些由培訓機構舉辦的,為配合民辦學校“掐尖”舉辦的培訓班將慢慢失去其吸引力,社會培訓機構與優質學校聯合“掐尖”的利益鏈條也有望被打破。招生方式的改變,還將促使民辦學校轉變過度依賴生源質量的辦學模式,倒逼民辦學校重視課程質量,辦出特色。

當然,解決擇校問題,最關鍵的還是加大教育投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作者 楊三喜,係媒體評論員)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李潤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