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食為政首,高標準農田破解“靠天吃飯”

2019-11-08 08:50 來源: 鳳凰網·政能亮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十九大報告提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之一。要讓裝滿中國糧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需持續改善農業生産條件,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進一步提升糧食生産能力。

11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鞏固農業基礎、保障重要農産品供給、穩定價格。會議確定了以提升糧食生産能力為目標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措施:一是突出耕地保護、地力提升和高效節水灌溉;二是建立健全農田建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三是探索用地養地結合的合理耕作制度,確保高標準農田數量不減、質量不降。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近些年來,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持續加大對農田水利、農田平整、土壤改良等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

在農業科技創新驅動和農業生産環境改善的多重作用下,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中國耕地有效灌溉面積達10.2億畝,比1952年增長了2.4倍,年均增長達1.9%,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4億畝。隨著大量中低産田改造成高産穩産的高標準農田,中國農業生産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明確提出了“2022年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的要求,這也為下一步中國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出了具體目標。

通俗地説,高標準農田是指“田成塊、渠相連、路成網、樹成行”,亦即土地平整、集中連片、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産和經營方式相適應。

不少省份因地制宜,理順機制,改變過去農田建設“五牛下田”、分散管理的局面。近日,河南已正式啟動“十二五”以來高標準農田建設摸底評估工作,預計2020年3月將形成全省“十二五”以來高標準農田建設評估成果,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底數清、位置準、情況明”。河北省2019年安排建設高標準農田280萬畝,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140.4萬畝。在吉林省一些地方的高標準農田,採取如解題公式一樣的技術、模式,確保旱澇保收、高産穩産。

當前,中國高標準農田建設仍然面臨著一些挑戰。

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基於理論的角度,高標準農田可為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但是由於宣傳工作不到位,農民對高標準農田的認識不足,參與度有待提升。這無疑增加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難度。

土地承包期內難以調整地塊。高標準農田建設一般按照“統籌規劃、集中資金、連片開發”的原則,需要打破原有農田劃塊,重新調整農田地塊的分配,時常出現部分農民不願參與的情況。特別是之前已擁有較高質量地塊的部分農戶,由於土地承包期的延長,導致其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意願不強。

“重建設、輕管護”現象較為常見。由於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工程規模較大,建設內容繁多,從規劃設計到具體實施,均需精心佈置。建成後由於田間工程設施産權不明晰,監管機制和維護措施不到位,導致高標準農田的後期管護面臨較大的隱患。

要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還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提升耕地質量,建立健全農田建設投入的長效機制。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加強項目建設的宣傳力度,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申報高標準農田項目,應在項目所在區進行宣傳,得到所在區域農民的認可,讓項目建設得到廣大農民的參與和支持,從而減少建設阻力和成本。

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尤其是加大糧食主産區和主要農産品保護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提升其耕地質量,持續改善農業生産條件,探索用地養地結合的合理耕作制度。

創新投入建設機制,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在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下,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高標準農田的建設,給予其相應的政策優惠措施,以期促進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

建成的高標準農田應辦理好移交手續,落實管護責任主體,建立高標準農田管護長效機制,確保國家投資農田建設的效益得到長期發揮,破解“靠天吃飯”的窘境。(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高鳴)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