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社會資本下鄉指南——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解析鄉村投資興業大潮

2019-11-19 18:2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南京11月19日電 題:社會資本下鄉指南——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解析鄉村投資興業大潮

新華社記者董峻、趙久龍

廣闊田野已成為投資興業熱土。據農業農村部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資本下鄉主體已超15萬家、累計投資額超2萬億元。

社會資本下鄉的重點領域有哪些?如何在參與鄉村振興戰略中獲得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贏?19日,在南京舉行的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論壇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對鄉村投資興業形勢和相關政策進行了全面解讀。

投資多元、模式多樣、領域廣泛

據韓長賦介紹,社會資本下鄉不是新鮮事,改革開放以來先後有三次工商企業和資本下鄉的熱潮。上世紀80年代初很多國營企業通過“星期天工程師”等形式將人才、技術和資金帶到農村,助推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90年代大量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産加銷服、貿工農旅”一體化,成為帶動農業産業化市場化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波社會資本進入農業,農民工返鄉創業,工商企業入鄉創業,大學生“創客”、農村能人在鄉創業風生水起。

這一輪下鄉的社會資本既有傳統農業企業,也有房地産、信息、電商等企業跨界投資,以及相關專業技術、社會服務、金融機構參與其中。這些社會資本有的直接投資興辦企業,有的與家庭農場、合作社或農村能人合作,通過訂單農業、土地託管、土地入股等形式帶動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還有的由村集體牽頭吸引社會資本參加,發展餐飲、民宿、旅遊,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

下鄉的社會資本不僅搞産業,還投資冷鏈物流設施和公益性服務,既拉動了農村人居環境、鄉村基礎設施升級和公共服務改善,又促進了農村金融發展,帶動深化農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改革。

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空間廣闊

在鄉村投資興業的時機已成熟。韓長賦對此進行了詳細分析——

從政策環境看,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將農村列為全面小康補短板的重要領域,制約城鄉資源要素公平配置的藩籬逐步被打破。

從市場容量看,全國有2800多個縣、近4萬個鄉鎮、58萬個行政村,還有5.6億人生活在農村。鄉村振興大幕已經拉開,城鄉差距正逐步縮小。

從市場需求看,營養健康、優質綠色的特色農産品,綠水青山、小橋流水的田園風光,鄉愁濃郁、民風淳樸的農耕文化,日益成為稀缺資源,受到越來越多青睞。

從投資潛力看,社會資本既可以投資鄉村産業發展,又可以參與農産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高標準農田、農村污水處理等有一定收益的基礎設施建設,還能發展村莊規劃、教育養老、鄉村旅遊、電商消費等服務業。

從投資條件看,農村交通、通訊、信息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物流運輸更加便利,加上人工、土地等成本相對較低,還有1500萬高素質農民和350萬家新型經營主體能夠與社會資本有效對接。

努力破解社會資本下鄉瓶頸制約

下鄉創業選什麼項目“靠譜”?韓長賦説,農業農村部正在抓緊研究制定鄉村産業重點領域投資目錄和負面清單,引導社會資本重點發展現代種養業、鄉土特色産業、農産品加工流通業、鄉村休閒旅遊業、鄉村新型服務業和鄉村信息産業。他同時強調,要防止違規佔用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從事非農産業,更不能侵害農民權益。

針對用地難問題,設施農業用地辦法即將下發,農村産業融合用地政策也在抓緊完善,將進一步放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盤活閒置宅基地農房、“四荒地”等資源,努力滿足鄉村産業振興用地需求。

針對融資難問題,推動擴大農村資産抵押範圍,發揮好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作用,加大融資擔保、貸款貼息力度,撬動更多金融資本投入鄉村。

針對缺人才問題,研究出臺支持“引人育人留人”政策,積極引入各類外來人才,同步培育“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鄉土人才。

韓長賦還提出,要推動各級政府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社會資本提供跟蹤式、一站式服務。以現代農業産業園和雙創園為載體,為社會資本和創新創業主體打造更多培訓、實習和孵化基地。

社會資本下鄉要帶動老鄉

“老闆下鄉,應該是帶動老鄉,不能代替老鄉,不能農業現代化,農民邊緣化。”韓長賦強調。

怎麼帶動老鄉?要多辦農民“辦不了、辦不好、辦了不合算”的産業,把收益更多留在鄉村。社會資本應主要從事農業産前産中産後服務,中間的種養環節要儘量留給農民,並以訂單、品牌和資本為“粘合劑”,帶動廣大農戶進入産業鏈,更多分享增值收益。

同時,要多辦鏈條長、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産業,把就業崗位更多留給農民。現在農村缺少人氣,重要原因是就業崗位少。社會資本下鄉要引導適合農村的二、三産業向縣域和有條件的鎮村佈局,為農民創造更多就近就地就業門路。

此外,多辦扶貧帶貧、幫農帶農的産業,帶動農村同步發展、農民同步進步。社會資本投資鄉村既要輸血,更要造血。要加大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力度,給農民創造更多就業發展機會,帶領他們見世面闖市場,不斷提升素質能力。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黃頔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