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做好氣象服務 使命在肩——從政府工作報告看2020年氣象工作發力點

2020-05-26 13:39 來源: 氣象局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5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今年這份“幹貨滿滿”的報告,反映的都是最務實、最緊要的民生關切。報告對氣象工作提出更加明確的要求:“強化安全生産責任。加強洪澇、火災、地震等災害防禦,做好氣象服務,提高應急救援和防災減災能力。實施安全生産專項整治。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縱觀報告全篇,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到“著力抓好農業生産”,從“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到“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從“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到“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無不傳遞出對氣象工作的更高要求。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大“六保”“六穩”工作力度的背景下,政府工作報告為做好今年氣象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著力點和抓手。

如何強化安全生産責任——

做好氣象服務,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報告在第八部分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社會事業改革發展明確提出“做好氣象服務”。該要求與“加強洪澇、火災、地震等災害防禦”“提高應急救援和防災減災能力”等,作為強化安全生産責任的具體要求並列出現。

身處災害防禦鏈條第一環,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既是氣象工作的戰略重點,也是氣象人的初心使命。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推進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是新時代氣象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氣象部門將緊密圍繞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聚焦“早、準、快”等要求,抓好重大災害、重點區域、敏感行業和高風險人群的氣象服務。同時將以找差距、補短板、強弱項為重點,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系統性謀劃。

為探索更好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經驗做法,中國氣象局今年部署的5項試點建設任務正在大力推進,涵蓋示範區建設、重大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農村防災減災、基於影響的決策服務、聯防聯控機制等領域。此外,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系統,也將聚焦能力提升,同時立項實施有關工程。氣象部門將繼續舉全部門之力做好第三屆進博會、北京冬奧會等重大活動氣象服務保障。

如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壓實扶貧責任,發揮氣象趨利避害雙重作用

報告提出,加大剩餘貧困縣和貧困村攻堅力度。開展消費扶貧行動,支持扶貧産業恢復發展。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強化兜底保障。接續推進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在攻克“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過程中,時間越緊、越不能鬆勁,任務越重、越不能懈怠。實踐證明,在脫貧攻堅中充分發揮氣象趨利避害雙重作用,不僅對脫貧摘帽行之有效、更可為增收致富涵養持久能量。中國氣象局定點幫扶縣——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在今年3月實現脫貧摘帽,定點幫扶近8年來打造的“突泉氣象扶貧模式”取得顯著成果,並將進一步推廣應用。今年,中國氣象局在繼續定點幫扶突泉縣的同時,將發揮氣象趨利避害雙重作用,穩步推進全國氣象部門開展行業扶貧。例如實現年內國家級貧困縣自動氣象站鄉鎮覆蓋率100%、貧困地區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全覆蓋等。還將圍繞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等方面強化支撐,例如為貧困地區打造一批“氣候好産品”、打造一批氣候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示範點等,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如何更好守護“米袋子”“菜籃子”——

建設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保障穩産助農增收

報告指出,著力抓好農業生産,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産量,提高復種指數,大力防治重大病蟲害,新建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壓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等。14億中國人的飯碗,我們有能力也務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農業生産領域,“抗災奪豐收”和“減災就是增産”已成為廣泛共識,氣象服務使命在肩、責無旁貸。面對氣象災害挑戰,農業生産的科學施策、靶向發力,呼喚更加精準、智慧、管用的氣象服務信息;面對農民增收期待,發揮氣象資源優勢提升農産品附加值,還有更大空間。

今春以來,在天氣氣候形勢嚴峻、農業病蟲害防治任務艱巨的背景下,抓好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成為重中之重。在緊盯春耕春播、夏收夏種等關鍵農時氣象保障服務的基礎上,今年氣象部門將重點建設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提升智慧農業氣象服務、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和貧困地區綜合氣象服務“四大能力”,尤其是大力落實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推進智慧氣象觀測預報服務成果廣泛惠及“三農”。同時,還將完成第二批特色農業氣象中心創建,試點開展農業氣象服務供給側改革等,促進氣象為農服務提質增效。

如何助力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成效——

融入重大工程,構建覆蓋多領域的生態文明氣象保障體系

報告提出,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成效。突出依法、科學、精準治污。深化重點地區大氣污染治理攻堅。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興則文明興。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佈局中,氣象工作發揮著基礎性科技保障作用。各地氣候資源稟賦不同、生態治理需求各異,氣象保障服務更需因地制宜。過去,氣象部門厚植優勢、深耕基礎工作,各地助力生態文明建設不乏亮眼的“氣象方案”。

中國氣象局今年將持續提升生態氣象業務能力,針對不同生態類型植被的生態質量加強氣象監測評估;提升環境氣象預報預測水平、完善部門會商機制,助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同時還將以深入落實“耕雲”行動計劃為主線,面向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進一步加大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力度。面向更長遠的未來,頂層設計已有佈局,就在不久前經中央深改委會議審議通過的《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生態氣象保障有關工程被納入其中,這將成為加快構建覆蓋多領域生態文明氣象保障體系的強大推動力。

如何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佈局——

強化頂層設計與任務落實,提供更高質量保障服務

報告提出,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促進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發展海洋經濟。

在區域發展中,生命安全、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無不與天氣氣候密切相關。如何融入國家戰略,讓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程度與區域協調發展步伐越來越契合?監測網絡的完善、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區域一體化的業務服務管理體制機制和服務體系、融合通暢的部門聯動、視野開闊的國際合作,缺一不可。這需要提高政治站位,履職盡責擔當,切實形成合力持續用力,為“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提供更高質量的保障服務。

今年,中國氣象局黨組將“組織編制‘十四五’氣象發展規劃和重大專項規劃、區域規劃”作為重點任務,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和任務落實,提高氣象保障區域發展的能力。目前,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已印發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氣象保障實施意見已編制完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規劃也正按計劃編制;海洋氣象二期工程建設在加快推進中。氣象部門正按照黨和國家需求,不斷提高服務區域發展戰略的能力和水平。

如何高質量服務共建“一帶一路”——

深化完善合作機制,提升全球服務能力

報告在回顧2019年和今年以來工作時提到,改革開放邁出重要步伐,共建“一帶一路”取得新成效。下一階段,要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針對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開展互惠互利合作等。

“一帶一路”建設為氣象部門帶來更多發展機遇。推動風雲氣象衛星的國際應用、與非洲國家開展務實合作等重大項目的推進,使氣象服務“一帶一路”有了更具體、更強有力的支撐。氣象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是務實合作、互利共贏的重要途徑,有助於提升全球氣象服務能力和防災減災救災水平。

記者了解到,中國氣象局積極落實中央精神,針對氣象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頂層設計,構建完善國際合作平臺,在建立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優化調整風雲氣象衛星全球佈局、區域多災種預警系統建設等多方面取得突破。今年,以風雲氣象衛星國際應用為重要抓手,氣象部門將統籌推進實現22項階段目標,強化風雲衛星數據國際共享和應用,並進一步優化完善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機制,發揮國際合作平臺作用,為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同時還將通過發展氣象服務聯盟,持續提升中歐班列、遠洋導航、商貿物流等氣象服務能力,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如何提高氣象科技創新支撐能力——

聚焦科技前沿,全力推進核心關鍵技術攻關

報告提出,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發展社會研發機構。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挂帥”,誰能幹就讓誰幹。同時,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

建設氣象強國,必須對標世界一流水平,加快科技創新。政府工作報告關於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的部署,為激發氣象科技創新活力指明方向。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孕育著氣象科技創新的潛在力量,需對信息技術發展特別是其對氣象行業的顛覆性影響做好充分預判,以富於前瞻性的謀劃穩步推進氣象科技創新。此外,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糧食生産、水資源、生態、能源等領域安全和經濟發展構成嚴峻挑戰,需持續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支撐。

今年,中國氣象局黨組將結合氣象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謀劃科技創新重大任務。同時,聚焦強化開放合作,建立聚集部門內外、國內外科技力量的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謀劃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氣象大科學中心和基地;強化國家和部門重點實驗室開放平臺作用,做大做強創新平臺;重點圍繞數值預報、氣候預測與氣候變化檢測歸因、多尺度數值模式等領域,全力推進核心關鍵技術攻關。(記者 賈靜淅 李一鵬 郝靜 趙曉妮)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陳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