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北京今冬有信心“保衛藍天”

2020-09-12 16:12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9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了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會上介紹,與2016年相比,2019年京津冀及周邊重污染天數減少了40%,北京市重污染天數由34天下降到了4天,“公眾的藍天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而這樣的成果得益於生態環境部、科技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科學院、氣象局多部門集中優秀科研團隊,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術、居民健康防護等難題開展集中攻堅。

京津冀及周邊重污染天數減少了40%

“與2016年相比,2019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22%,重污染天數減少了40%,北京市PM2.5濃度由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的4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由34天下降到了4天。”趙英民介紹,不僅如此,去年京津冀區域城市GDP達到了14.2萬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17.2%。一方面空氣質量大幅改善,另一方面經濟在繼續快速發展。

趙英民還介紹了目前所運用的科技手段,一是運用了新一代高時空分辨率的衛星遙感、激光雷達垂直監測、大氣組分觀測、在線監測等新技術手段,構建了涵蓋鄉鎮(街道)PM2.5和TSP高密度的監測網。二是創新建立了大氣PM2.5綜合源解析技術,支撐精準治理。三是創新污染源排放監管技術,建立了重型柴油車遠程在線監控平臺等。四是實現了精準預警。五是火電廠超低排放等一系列綠色製造和污染治理新技術的使用。

工業和民用散煤、柴油車對PM2.5的貢獻大

“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頻發的根本原因。”趙英民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高度聚集重化工産業,區域內以煤炭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運輸為主的貨運方式,導致了區域內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單位國土面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另外,秋冬季由於取暖的原因,比平時額外增加大約30%的排放量。區域傳輸對PM2.5影響也很顯著,各城市平均貢獻率大約是20%~30%,重污染期間進一步增加到了35%~50%。

“這幾個原因相互疊加,造成了區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氣發生。當然,我們治理更多的還是要針對人為排放,大幅減少污染物排放,這樣的話,即便遇到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也不會再發生重污染天氣。”趙英民説。

如無極端氣象今冬有信心“保衛藍天”

那麼,在即將到來的秋冬季,污染防治形勢如何?有哪些具體措施來“保衛藍天”呢?“從以往來看,重點區域90%以上的重污染天都集中在秋冬季,是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因此秋冬季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是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趙英民説,“從目前的數據看,無論是重點區域還是全國,已經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三五’和藍天保衛戰下達的任務;優良天數比率我們正在努力,就目前的情況看,今冬如果不發生極端的氣象條件,我們有信心圓滿完成任務。”

趙英民介紹,目前重點區域“散亂污”企業基本完成了整治,鋼鐵行業的超低排放改造正在有序推進,城市建成區內的燃煤鍋爐目前已經基本淘汰,燃煤電廠也基本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累計完成了農村散煤治理1800多萬戶。公路轉鐵路也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京津冀鐵路貨運量去年同比增長了26.2%。新能源車也得到了大力推動,2015至2019年,中國城市新能源公交車保有量從11.63萬輛增長到了40.97萬輛,公交車佔比從20.7%增長到了59.1%,保有量已達全球第一。

趙英民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共同組織開展臭氧複合污染控制科技攻關,支撐PM2.5和臭氧的協同治理,進一步提升大氣污染治理的科學性、精準性,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發展壯大節能環保産業,推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經濟高質量發展。(記者 詹媛)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