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知識産權運用加速推進

2021-11-02 07:53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密集部署改革舉措
中國知識産權運用加速推進

一個多月時間裏,知識産權領域兩份重要文件面世。9月22日,《知識産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簡稱《綱要》)對外公佈;10月28日,《“十四五”國家知識産權保護和運用規劃》(簡稱《規劃》)對外公佈。

無論《綱要》還是《規劃》,都強調了知識産權運用。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已雙雙突破100萬件。伴隨中國知識産權運用加速推進,如何把大量知識産權資源盤活用好,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産業創新發展,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

國家知識産權局局長申長雨近日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持續發佈知識産權高質量發展年度工作指引,重點加大對後續轉化運用的支持。”

專利密集型産業加快崛起

《知識産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提出,“引導市場主體發揮專利、商標、版權等多種類型知識産權組合效應,培育一批知識産權競爭力強的世界一流企業。”知識産權正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專利密集型産業加快崛起。

一塊屏幕,厚度比一張紙還薄,還能實現彎曲折疊;高鐵的玻璃也可以成為一塊屏幕;博物館的透明展櫃能顯示展品信息……走進京東方科技集團的智慧系統創新中心,各種基於屏幕的技術創新讓人目不暇接。

這家1993年成立於北京的企業,憑藉大量專利,一步步發展成為全球半導體顯示産業龍頭企業。截至2020年,京東方可使用的專利超過7萬件,2021年上半年又申請專利4500多件。

新裝備製造、信息通信、新材料、醫藥醫療等産業依靠知識産權參與市場競爭,是典型的專利密集型産業。同濟大學國際知識産權學院院長單曉光認為:“專利密集型産業作為創新資源集聚、創新動力突出的代表,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能有力推動國家科技和經濟競爭力提升。”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專利密集型産業增加值為114631億元,佔GDP的比重為11.6%。《綱要》提出,加強專利密集型産業培育,到2025年,專利密集型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3%。《“十四五”國家知識産權保護和運用規劃》提出更多具體舉措:“探索開展專利密集型産品認定工作,指導地方制定專利密集型産業培育目錄,健全專利密集型産業增加值核算與發佈機制,加強專利密集型産業培育監測評價。”

對專利密集型産業而言,知識産權就是核心競爭力。浙江省九州量子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量子通信的企業。該企業自主研發的變頻門控技術和相關採樣技術,大幅提升了量子通信核心設備的性能。最近,憑藉多項專利技術,九州量子相關核心産品整體銷量提升30%以上。“專利就是我們的‘護城河’。”九州量子創始人鄭韶輝説。

知識産權也成為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綱要》提出,“健全運行高效順暢、價值充分實現的運用機制。”知識産權運用和轉化越來越順暢,為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多機遇。

一項專利能救活一家企業。重慶市晶渝玻璃有限公司曾連續4年虧損。通過發明專利技術轉讓,晶渝玻璃獲得了“火焰拋光的氣泡玻璃成型方法”專利。就是憑藉這一專利,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晶渝玻璃打了一場翻身仗,産值比之前翻了一倍。

北京大學國際知識産權研究中心主任易繼明認為,知識産權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支撐作用,一個産業的知識産權支撐力度增強了,這個産業一定能更好地發展。

9月17日9時6分,在浙江省海寧市鹽倉開發區啟輝路段,一台挖掘機正在施工作業,離它10米遠處就是天然氣管道。此時,與天然氣管道並行鋪設的分佈式光纖智慧監測系統捕獲到振動信號,並向浙江省能源集團天然氣運行公司嘉興站發出報警信號。接到報警後,巡檢人員及時趕到施工點處理,消除了安全隱患。

浙江省能源集團天然氣運行公司科創中心主任錢濟人介紹:“經過近10年的自主創新和攻關,我們實現了油氣管網安全多維度感知和管控的重大突破,獲得專利23件、軟體著作權登記12件。”據了解,該研究成果已在全國1萬多公里油氣管道上進行規模化應用,産生直接經濟效益超過10億元。

為進一步推動知識産權與産業深度融合,申長雨表示:“我們將進一步暢通要素流轉渠道,加快專利轉化實施,加速知識産權價值實現。”

“知産”變“資産”更順暢

隨著知識産權質押融資的興起,知識産權給企業帶來了更多“真金白銀”。《綱要》提出,“積極穩妥發展知識産權金融,健全知識産權質押信息平臺,鼓勵開展各類知識産權混合質押和保險,規範探索知識産權融資模式創新。”

資金短缺一直困擾著不少中小企業。位於江蘇省東臺市的賜百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螺旋藻研究和開發的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多項專利。最近公司同時接到幾個訂單,造成資金緊張。公司董事長高志剛想去銀行貸款,但苦於沒有房産等有形資産作為抵押。

一籌莫展之際,東臺市市場監管局知識産權科工作人員向他介紹了知識産權質押融資,指導他在線上提交了相關材料,並幫助他順利拿到了專利質押證書。很快,公司獲得了東臺農商銀行的200萬元貸款。“真沒想到,發明專利關鍵時刻能變成‘真金白銀’。”收到貸款到賬通知後,高志剛興奮地説。

知識産權質押融資已成為創新型企業獲取發展資金的重要途徑。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9月,全國知識産權質押融資金額達2162億元,同比增長43.3%。

但是,知識産權質押融資過程中也遇到了難題。一旦企業無法償還貸款,知識産權的處置、流轉比較困難,銀行常常面臨質押物無法變現的窘境,這影響了銀行的積極性。目前,各地正出臺政策解決這一難題。

2019年底,湖北省武漢市開始探索知識産權質押融資財政風險補償機制,針對專利權質押貸款和註冊商標專用權質押貸款,設立2000萬元財政風險補償資金。一旦知識産權質押融資未能及時還款,財政資金給予補償。這一政策效果明顯。2020年,武漢市知識産權質押貸款發放金額達到10.95億元,較2019年增長37.6%。

《規劃》強調要優化知識産權質押融資體系,支持銀行創新內部考核管理模式,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用好單列信貸計劃和優化不良率考核等監管政策,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擴大知識産權質押貸款規模。

申長雨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會同相關部門深化和拓展知識産權金融服務,加強政銀合作,支持知識産權金融産品和服務創新,鼓勵知識産權混合質押和保險,穩妥開展知識産權證券化試點,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

如何快速提高知識産權質押融資的普及度和覆蓋面?産業園區是一個突破口。高新技術企業往往集中于産業園區,對知識産權質押融資的需求迫切。2020年11月,國家知識産權局會同中國銀保監會指導5個省市開展了覆蓋53個園區的知識産權質押融資入園惠企活動,參與的銀行和企業超過1600家,現場簽約7.1億元,成效和反響良好。今年6月,國家知識産權局、中國銀保監會、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知識産權質押融資入園惠企行動方案(2021—2023年)》,通過3年行動,力爭實現知識産權質押融資惠及“百園萬企”。

讓“知産”變“資産”,除了質押貸款,還可以進行市場交易。《綱要》支持開展知識産權資産評估、交易、轉化、託管、投融資等增值服務,打造綜合性知識産權運營服務樞紐平臺。

近年來,全國各地知識産權交易運營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知識産權交易生態體系日漸完善。2020年8月,海南國際知識産權交易中心(簡稱“海知中心”)開業。運營一年多來,在海知中心掛牌的專利、商標、版權、植物新品種等知識産權權屬轉讓及許可類産品數量超過18萬件,價值總額超過37億元,已完成及意向交易金額逾千萬元。

近日,通過海知中心牽線搭橋,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與海南熱作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性簽訂了8件專利和8件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協議,許可收益達到400萬元。海知中心為此次交易提供技術成果評估等服務。

10月,海知中心又迎來“大單”。中國技術交易所、上海技術交易所、海南師範大學科技園的專利轉化專場在海知中心平臺上線,共掛牌1824項專利,涉及醫藥、化工、材料、農林漁牧、食品飲料等領域。

更多“沉睡”專利被喚醒

國家知識産權局發佈的《2020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專利轉移轉化日趨活躍。但《報告》也指出,企業有效發明專利産業化率為 44.9%,而科研單位為11.3%,高校僅為3.8%。這意味著,高校、科研院所的大量專利處於“沉睡”狀態,亟須被喚醒。

長期以來,知識産權轉化過程中有一個困境。一方面,不少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利難以被發現、被應用;另一方面,不少中小企業卻又難以獲取所需的專利技術。今年初,國家知識産權局聯合財政部啟動實施了“專利轉化專項計劃”。各地也在探索有效的機制,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專利技術需求對接。

王定標是鄭州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他帶領的科研團隊長期從事工業節能技術及先進裝備等方面的研究,擁有專利30多項。但讓王定標心疼的是,這些科研成果靜靜躺在實驗室裏,沒有機會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在600公里外的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有一家山東萬邦石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年從事油田用散料輸送系統設備的應用研究,但在關鍵技術上一直沒有突破,導致産品面對高端市場需求時力不從心。

為了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今年8月,東營區徵集企業技術需求,形成“揭榜挂帥”榜單,並通過招才引智工作站與全國各地的技術團隊進行對接。9月2日,王定標團隊成功揭榜“油田用散料輸送核心關鍵技術的基礎研究”項目。

萬邦石油副總經理王忠偉預計,等項目投産後,新散料輸送系統裝置將在節能降耗、環保減排等方面大大提升,部分産品可以實現進口産品國産化替代。東營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呂國強表示:“通過‘揭榜挂帥’,東營區吸引了中科院、山東省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團隊53個,推動了科研成果落地應用,幫助企業解決了一系列‘卡脖子’的技術難題。”

知識産權轉化過程中還遇到了體制機制方面的障礙。職務科技成果被當作“國有資産”進行管理,難以激發科研人員進行專利轉化的動力。因此,改革勢在必行。《規劃》提出,“推進國有知識産權權益分配改革”,“充分賦予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識産權處置自主權,推動建立權利義務對等的知識産權轉化收益分配機制”。

彭爭春是深圳大學特聘教授,他的團隊從事電子皮膚與機器人智慧觸覺系統的産業化研究,擁有一系列原創的科研成果。去年,深圳大學開展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彭爭春就是受益者之一。

深圳大學允許彭爭春團隊長期使用本團隊的研究成果,並與團隊簽署了知識産權歸屬與轉化協議,同意團隊以自行創辦企業的方式實施成果轉化。“學校的大力支持加上政策護航,讓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産車間。”彭爭春説。

有了研究成果的長期使用權,彭爭春團隊成立了零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公司現有研發和生産場地800多平方米,員工近30人。

通過改革,越來越多的知識産權成果走下“書架”,走上“貨架”。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負責人黃聖彪近日表示:“科技成果轉化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改革取得了新突破。科技部會同國家知識産權局等8部門聯合開展了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使用權試點,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和轉化積極性,成果轉化的政策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記者 潘旭濤)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郝瑀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