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曾天山:教育公平現在是惠及學生身上 抓住最短的板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07 11:52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體: 打印本頁

2014年3月6日,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副司長劉喜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東亮,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王守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曾天山,清華大學恒隆房地産研究中心主任劉洪玉作客中國政府網,座談、討論《政府工作報告》。

曾天山:《政府工作報告》對教育工作講的篇幅比較多,分量也比較重,在幾個地方都談到了教育,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一是充分肯定教育工作取得的新進步,特別是高度評價了促進教育公平所取得的顯著成績,凸顯了教育公平在教育改革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總理用數據説明了教育公平的成績:一個數是啟動教育扶貧工程,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營養餐惠及3200萬孩子;第二個數是貧困地區農村孩子上重點大學的比例較上年增長8.5%。這兩個數字都很實在,落實到人群上也很實惠,要實現它並非易事。當然還有其他促進公平的事實和數據,如前不久驗收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達標縣達到293個,在全國2800多個縣超過了十分之一,這在全國具有示範性意義,成為促進義務教育公平的有力抓手。還有一個亮點,是對680個集中連片貧困縣的農村學校教師進行了補助,穩住了教師隊伍。

我覺得總理很關心農村孩子上重點大學的比例,貧困地區學生上重點大學的人數從1萬人增長到3萬人,立行立改,一年後有了一個比較好的答卷,回應了社會的關切,兌現了政府承諾。

主持人:是通過什麼方式來實現的,是否説農村孩子沒錢上不起大學?

曾天山:主要針對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招生,重點高校也加強了對農村地區學生的招生。農村孩子上重點大學比較低並不完全是經濟因素,而是綜合因素的影響。

主持人:我覺得跟錢有關係,有錢上那麼多補習班肯定考得好。

曾天山:學生學習成績與上補習班有關係,但主要還是城鄉學校師資水平差距過大有直接關係。

主持人:怎樣理解2014年教育工作的重點?

曾天山: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促進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公平發展。我理解,就是繼續堅持把教育擺在戰略重點,在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中更加注重公平,把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政府工作的主要責任。教育公平在教育改革發展中佔據最重要的地位,是教育工作的一條主線,從頭到尾都強調促進教育事業公平發展,從如何促進教育公平入手,最後落腳到為下一代提供良好教育,努力使每一個孩子有公平發展的機會,顯示出以人為本、公平正義的社會發展要求。

主持人:促進教育事業公平發展,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兩個關係怎麼理解?

曾天山:公平發展是對教育工作的總要求,著重建立權利、機會和規則公平的保障體系,而均衡發展是對義務教育公平的更高要求,著重辦學條件的均衡,非義務教育學校著重要求入學機會公平,強調規則公平。前面所説的293個縣通過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驗收,就意味著這麼多的縣域裏面,義務教育階段好學校和差學校達到了相對的均衡,控制在8項辦學條件指標的一個綜合差異系數之內,每一所學校都差不多,這樣就從根本上遏制了擇校的源頭。

所以不難看出,促進教育公平發展是本屆政府抓教育工作的主線,採取有力有效措施進一步把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政策落在實處,教育公平的亮點非常多。

第一點就是把教育資源向中西部和農村傾斜,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是促進教育工作工程的重點。

第二點是要全面改變薄弱學校提供義務教育的辦學條件,就全面缺什麼補什麼,這是一個扶貧方式的轉變,也是一項長期工程。過去是以條件定發展,錢多就多幹點,政策項目碎片化,一會是危房改造,一會是補營養餐,一會是免費教科書,一會是教育信息化……現在是以學校運轉需要為基礎,基於標準,缺什麼補什麼,這種教育扶貧方式的轉變是一大進步,更加注重效益和成效。

第三點就是見物見人。以前教育公平主要是見物,蓋房子、建操場、搞設備等等。現在是惠及學生身上,抓住最短的板。最難得事,如2014年目標是使貧困地區農村上重點高校的人數要再增長10%,使更多的農家子弟有升學機會。這10%是指上重點大學的比例在當地的應屆生的比例,估計要增長到5萬人,保證為他們提供優質高等教育機會,而不是一般水平的高等教育機會。

第四個亮點就是對整體農村教育的問題,剛才講的是集中連片比較貧困的,現在講的是整體農村怎麼辦,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最大的差距就是在教師質量的差距,總理點到要害就是邊遠貧困教師隊伍建設問題。農村不是缺教師,而是缺合格和優秀的教師,錢的是比較好辦,人的事難辦,要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學校工作更難辦,所以這個點我覺得抓得特別準。

第五點就是貧困地區農村兒童的營養狀況,還得繼續改善,因為現在給的條件是寄宿生,如果沒有寄宿就沒有,而農村寄宿條件供不應求,條件也比較艱苦,床位非常緊張,還達不到一人一床的水平,所以首先要改善鄉鎮學校的寄宿條件。

第六點是發展特殊教育。最近國家剛頒布了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相信對殘疾兒童是一大福音,必將極大地改善殘疾兒童入學機會,提高特殊教育質量。

主持人:學前教育我們以前沒有提嗎?

曾天山:發展學前教育在黨的十八大就提出了,在《教育規劃綱要》有具體要求,實施了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適齡兒童入學率目前達到64.5%,提前實現了“十二五”發展目標。為什麼説學前教育也是促進教育公平的要點呢?是因為學前教育普及狀況最差的地方是在農村,農村入園率才達44%,比全國平均水平差20個點,所以要發展學前教育不把農村入園率提上去是不行的,普及學前教育就要著重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就要有一些保障、支持辦法,實際上也是促進教育公平,讓農村的孩子可以接受學前教育。

還有一個亮點是提高經費使用效率和強化監督。以往教育扶貧工程花了不少錢,自2000年以來,光義務教育這一塊就花了一萬多億,這一萬多個億是不是都花在刀刃上,顯示了黨和政府對義務教育的重視。這一大筆資金需要準確、精確、有效,就需要完善徵信系統,建立數據庫,向社會公開,接受專業評估,通盤考慮,納入監督範圍。

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到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比如説大家認為一考定終身很公平,其實有許多的偶然性。而把單純的比分數改成綜合素質測評,把一次短跑改成長跑,外語可以考幾次,這樣更合理,更公平。

主持人:標準會是公佈的?

曾天山:對,三年早知道嘛!

主持人:比如説北京的小升初沒有標準?

曾天山:其實是有標準的,就是在學區內就近入學原則。

主持人:最近不是説劃片加分區,但是標準還是很模糊,一旦説綜合素質,大家就不知道到底是什麼了?

曾天山:綜合素質是德智體美各方面的綜合,是素質教育的體現,教育部去年已經下發了綜合評價意見,選擇了30個試點地區。

主持人:這會是一個明確的全國統一標準嗎?客觀性強不強?

曾天山:主要是提供綜合素質評價的框架和要素,如何確定具體指標的權重由地方自行確定。這有點像美國高考錄取,既看SAT成績,也看託福成績,還看GPA成績,幾個成績放在一塊供高校選擇。

主持人: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剛才説到高考制度,我看現在網友也看到隨遷子女異地高考這個事,下一步會放開嗎?

曾天山:異地高考問題關涉社會穩定,就是教育要順應人口流動大趨勢,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更重要的是體現以人為本。服從和服務大局也不是全面的開放,也不是不開放,大原則是要開放,但具體每個地方何時開,開到什麼水平、什麼進度要因地制宜,當時是分了類型,比如説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國家要控制人口規模,這些城市可以晚開一點、門檻高一點、方式多一點,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開,大部分地方開放的,還有一部分教育落後地區也是有條件開放。總之,要合理調整心理預期,綜合考慮城市承受力,學生就學年限,父母在當地的居住納稅等情況。

主持人:您剛才説到異地高考最主要是適應城市化發展的需求,是否有點經濟思維在裏面?

曾天山:主要是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要看到人口達規模流動的大趨勢,看到人戶分離的事實。所以不僅僅是從經濟上考慮,而是要考慮以人為本和社會穩定這個大局。這個問題拖延不解決就會有很大的社會反映,早做早主動。這個辦法出臺後,當年就有4400多名學生享受了這個政策。

主持人:關於下一步的舉措,教育部門有何打算?

曾天山:下一步就是認真落實《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改進和項目工程,好戲連臺。在政策改進更加堅持底線思維,在項目設計上更加考慮織網兜底補短,整體設計推進教育公平方案,把工作重點放在鄉村教育建設上,穩固鄉村教育體系。

其次是要考慮要用一些市場機制和差別化政策解決教育公平問題。比方説義務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政策上有所不同,義務教育和學前教育政策也不應當一樣,不一定都得依靠公辦機制。

第三個機制就是比較精準,比如説資助學生,到底是資助誰,無法甄別,成本也太大,如果考慮人群就可以精準點,如重點資助集中連片貧困地區680個縣大家都沒有意見,如果範圍擴大到所有農村地區範圍就太大了。精準最終要落實到人身上,因為扶貧的出發點就是落實到人,把公平的陽光撒在更多的人身上。

第四個機制就是國家的獎補機制。過去搞對口支援,讓發達地區無償支援後進地區,當做政治任務來做。但如果作為長期任務和擴大範圍就難以為繼。除了精神獎勵就得採取獎補辦法。還有一種方法,能不能把選擇權交給這些受助地方。

責任編輯: 肖磊濤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