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6日,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副司長劉喜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東亮,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王守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曾天山,清華大學恒隆房地産研究中心主任劉洪玉作客中國政府網,座談、討論《政府工作報告》。 劉洪玉: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讓全體人民過上好日子。”好日子的標誌是什麼?我的理解就是安居樂業。所以,實現住有所居,是百姓的期盼,是重要的民生,也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點。 2013年,我國在住房保障和住房供應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進展。除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新開工660萬套、基本建成540萬套、上千萬住房困難群眾喬遷新居等可計量的成就外,我們還在不斷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目標的住房供應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的共識,形成了滿足對不同城市分類指導要求的,“低端有租賃住房保障、中端有共有産權住房支持、高端有商品住房市場”的住房供應體系框架。 2014年政府住房保障相關工作的安排,既延續了2013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新開工、基本建成套數等量的安排,同時又結合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邊高樓林立,一邊棚戶連片”問題,將棚戶區改造作為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重點。同時,結合過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配套設施建設、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推進公租房和廉租房並軌運行、創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資機制和工具等指導性要求。 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共有産權住房這樣一個新概念,成為一種整合了過去政策性産權住房(包括經濟適用住房、限價商品住房、自住商品住房等)的新住房供給類型。從研究者的角度來看,共有産權住房作為租賃與自有、保障與市場的過渡,能在住房政策中發揮許多作用:一是增加自有住房機會、滿足國人擁有住房願望,二是補貼成本遠低於公租房、可減輕政府財政壓力,三是産權責權明晰、低了尋租空間,四是不同收入和産權家庭混合居住、利於社會和諧穩定,五是支持市場增加新建住房産出、促進經濟發展。從國外的相關經驗來看,共有産權住房作為一種住房提供模式,在政府住房政策支持下的準市場領域和完全市場領域,都能夠發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