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璠:從統計學角度看《政府工作報告》三大亮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08 14:50 來源:
【字體: 打印本頁

2014年3月8日,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國家統計局研究所所長潘璠,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諸建芳,銀監會統計局副局長苗雨峰作客中國政府網,座談、討論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
    國家統計局研究所所長潘璠: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涉及到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而從統計的視角來看,來研讀報告,我覺得有三點值得強調:  
  第一是使用了用電量和貨運量指標。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全國人代會上代表新一屆政府做工作報告。同以往歷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一樣,前半部分總結一年來的工作,總結中使用了諸多數據。同以往報告不同的是,報告第一次使用了用電量和貨運量指標。
  報告指出,“全社會用電量增長7.5%,貨運量增長9.9%,主要實物量指標與經濟增長相互匹配。”在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民航貨運亦有長足發展的背景下,這裡的貨運量指標包括了鐵路、公路、民航、水運和管道運輸。兩個實物量指標與GDP7.7%、全部工業增加值7.6%的增速之間,在幅度特別是走勢上,體現出高度的一致性和匹配性。儘管在中間消耗減少的情況下,用電量的走勢與生産的走勢有可能出現背離,但在常態下,或是放眼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兩者的走勢應該是相似的。貨運量的道理也大同小異。其與生産週期或有時間差造成的錯位,但長時間對比,則應該體現出很強的相關性。
  因此,使用這兩個指標詮釋經濟發展並與總量指標比較,一是可以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方面之間進行比較,從而反映出了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正常性與穩定性;二是可以在不同的指標數據之間進行比較,從而驗證了統計指標的匹配性、銜接性與可靠性。
    第二是指標數據中的一些亮點。
    一是第三産業比重超第二産業。報告稱,加值比重達到46.1%,首次超過第二産業。公報稱,第一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10.0%,第二産業增加值比重為43.9%,第三産業增加值比重為46.1%,第三産業增加值佔比首次超過第二産業,正在接近“十二五”規劃47%的目標值。
  二是進出口總額突破4萬億美元,再上新臺階。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58267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價為41600億美元,比上年的38668億美元增加2932億美元,增長7.6%。
  三是城鎮新增就業1310萬人,創歷史新高。2012年為1266萬人,2011年為1221萬人。

四是鐵路、高速公路運營里程均超過10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1萬公里,居世界首位。 
    第三是確定今年目標時,使用了“7.5%左右”這樣的提法。眾所週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兩個量化指標是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翻一番。就經濟總量目標來説,現在每年增速達到乃至接近7%就可以實現。但隨著基數的擴大,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的絕對額也在不斷加大,增長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長期維持一個不變的增速、特別是維持兩位數的高速度,確實是困難的。過於追求速度,難免忽視增長質量,甚至重犯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錯誤。所以,前期增速高於7%,後期適度降低增速,是一種合乎經濟規律的選擇。而且,目標表述是7.5%左右,可左可右,體現了彈性與務實。

責任編輯: 劉艷丹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