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8日,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國家統計局研究所所長潘璠,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諸建芳,銀監會統計局副局長苗雨峰作客中國政府網,座談、討論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 國家統計局研究所所長潘璠:總理在報告中實際也提出要完善考核評價體系。這與去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就是不再簡單以GDP論英雄。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第二季”。在此階段,必然要以提高質量和增進效益為主題。在考核方面,就是要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發展和顯績,當然指速度、總量、效益,指GDP、投資、消費、財政和居民收入等等,看得見摸得著;而基礎和潛績,則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長期科學發展的潛力。在經濟發展方面,不應為了短期內的GDP和財政收入,盲目招商引資,把增長點寄託在若干加工型外資企業身上,更不應過度依賴土地財政、破壞資源環境,既導致房價居高不下,又過度透支了子孫後代賴以生活的基礎;而應該努力調結構、上水平、提效益、保環境,建設和形成配套合理的行業體系和産業佈局,形成多點支撐的發展格局,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良性循環。 要著眼於民生改善。既要努力確保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也要努力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GDP是一個大蛋糕,要在居民、企業、政府三者之間分配,此消而彼長。要通過考察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來觀察居民收入所佔份額是否沒有降低,並穩步、適度有所提升。要通過城鄉居民收入比、多等分居民收入中的高低差、以及工資中位數等指標,考察收入差距是擴大還是縮小。還可以通過平均預期壽命、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人均住房面積、單位人口所擁有的社會服務床位數、以及失業率等相關指標,來觀察和分析人民生活的改善情況,及時調整和完善各種惠民生的措施,確保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質量的改善。 要著眼于社會進步。既要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繁榮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也要努力解決各種社會矛盾,積極化解各種社會風險,大力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社會是一個大舞臺,社會事業包羅萬象。我們既可以通過平均受教育年限、文化産業增加值所佔比重等指標,觀察和分析城鄉居民享有受教育權利和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程度;也可以通過與單位人口比較的刑事案件發生率,工傷、火災、各項安全事故的發生率,來考察和判斷一個地區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程度,判斷其民主與法制的建設與完善程度,判斷和分析人民群眾是否能在祥和與安定的環境下生活和工作。 要著眼于生態效益。既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也要治理污染、節能降耗。不要黑色的GDP,更不要帶血的GDP。我們希望經濟的增長、社會的發展能夠建立在天更藍、水更綠的基礎之上。我們可以通過單位GDP能耗、單位GDP水耗、單位GDP佔地用地等指標,考察GDP的投入産出,考察一個地區的節能降耗。我們還可以通過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工業廢氣排放達標率、工業固體綜合利用率,以及空氣質量達標率、地表水達標率、綠化達標率、生活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等指標,看看我們生活的環境是不斷變得更好了,還是越來越變得更差了。 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可以觀察的領域和參考的指標其實很多。但有兩點是必須把握好的。第一,所依據的指標同樣必須是真實準確、沒有水分的。因此,對任何數據上的弄虛作假必須堅決依法查處。並應該完善相關法律條款,加大執法力度,使造假者付出其難以承受的代價;第二,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任何指標有一定的意義,但也只有一定的意義。因此,要看指標但不唯指標。更重要的是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走一走看一看,傾聽人民群眾的評價和呼聲,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最大程度地聽取民眾的聲音,並使其在評價與考核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主持人:GDP之前能成為政績考核的一個指標,就是因為它容易量化,非常簡單,一看就知道政績。但類似“您幸福嗎”這樣的主觀感受,很難用指標體系來衡量。 潘璠:我剛才講的那幾個方面,實際上是我們設計的發展與民生指數的主要內容。這個指數體系,去年研發出來後已經發佈了兩次,2013年年初發佈2011年數據,2013年年底發佈了2012年數據。剛才提到的內容,都是可以通過指標數據進行量化的。此外,我們已經做了很多並還在研究如何改進完善主觀滿意度調查,來更好地反映民眾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