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科學分析了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提出了2014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保持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擴大開放,實施創新驅動,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我們要正確理解和深入貫徹這個總體要求,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穩中求進 穩,首先要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平穩運行,其基本要求就是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經濟增長7.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這實際上明確了合理區間的上下限。經濟增長和消費價格漲幅目標都帶“左右”二字,意味著這兩項指標在執行中可以有一定彈性,即經濟增長速度比7.5%略高一點或略低一點,消費價格漲幅比3.5%略高一點或略低一點,都符合調控要求。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今年把赤字率穩定在2.1%,赤字和國債規模隨著經濟總量的擴大而有所增加,預算內投資規模適當增加,體現了財政政策的積極性。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13%左右,目標與去年相當,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體現了貨幣政策的穩健性。要繼續發揮好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使經濟健康發展建立在內需持續擴大上。對財政、金融、房地産市場等領域的風險隱患,要摸清底數、制定預案、防患于未然。要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建設平安中國,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 在穩的基礎上求“進”,包含豐富的內容。今年最大的“進”,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力爭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進展。“進”,還要求深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進”,最終要體現在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上。 穩和進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保持穩是為了進,而穩中也包含了進,經濟穩定增長本身就是很大的進。實現了進,也必然有助於穩,因為改革動力增強、結構調整優化、居民生活改善,都屬於進的內容,這些又都有利於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和社會和諧穩定。要把穩和進有機統一起來,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達到新水平。 二、銳意改革創新 《報告》強調,要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發揮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領域改革的牽引作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機制保障。 今年,要繼續推進簡政放權,進一步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以完善預算管理制度、稅收制度、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相適應的制度為重點,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著眼于放寬市場準入、優化金融結構、防範化解風險,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各類所有制經濟提供同臺競技、大顯身手的舞臺。同時,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其他領域,也都要充分體現改革精神,推出切實改革舉措。要把握好改革的方法論,區別不同情況,分類有序推進。要注重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以改革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推動發展。 三、不斷擴大開放 在對外貿易上,要調整和優化出口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高出口産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積極擴大進口,促進進出口貿易平衡發展。在利用外資上,要把擴大服務業開放作為重點,進一步營造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環境,使中國繼續成為外商投資首選地。在實施“走出去”戰略上,要推進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實行以備案制為主,賦予各類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自主權,把對外投資與國內裝備和勞務出口結合起來,與國內消化過剩産能結合起來,與産業結構調整升級結合起來。在自貿區建設上,要內外兼修,一方面高度重視國際上各類高水平自貿區建設的新趨勢,另一方面建設好、管理好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在取得經驗後適時開展新的試點。在對外開放的區域格局上,要在提升東部地區開放水平的同時,拓展內陸和沿邊對外開放,抓緊規劃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在全球經濟治理上,要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的建設性作用,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推動世界經濟復蘇和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 四、同步推進“四化” 當前工業化處於中後期,關鍵是要提高質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工業由大到強的跨越。信息化滲透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方面,要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和應用,運用新技術新理念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治理能力。城鎮化仍處於快速發展時期,是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擴大內需的巨大潛力所在。推進城鎮化要把握兩個關鍵點:第一,要突出以人為核心。在2020年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紮實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即促進大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大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第二,城鎮化重在提高質量。就是在城鎮化進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優化城鎮佈局,建設生態文明,突出文化特色,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治理各類城市病,使城鎮既宜業又宜居。農業是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穩定的基礎,也是“四化”同步發展的短板。要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促進農業穩定增産、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繁榮發展,特別是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新“四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頂梁柱,要注重整體謀劃、協同推進,做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五、提質增效升級 一是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轉變。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續增加研發投入,完善推廣對科研人員和科研機構的激勵措施,大力增強創新能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從人口大國向人才強國轉變。二是從主要依靠傳統比較優勢向更多發揮綜合競爭優勢轉變。要發揮我國産業體系完整、配套能力強的優勢,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硬體”和營商環境“軟體”,增強企業跨國經營、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在新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三是從國際産業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這就要求我國産業從附加值較低的加工製造環節向附加值較高的研發設計和市場營銷延伸,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躍升,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四是從城鄉區域不平衡向均衡協調發展邁進。要繼續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統籌謀劃區域發展新棋局,從東向西、由沿海到內地,依託水陸交通幹線和重點口岸推進梯度開發,打造區域經濟新亮點,形成新的區域增長極,在城鄉區域均衡協調發展進程中,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不斷接續的動力和支撐。 六、持續改善民生 民生涉及許多方面許多領域,要統籌兼顧,做好就業、社保、教育、衛生、文化、收入分配、住房保障、安全生産、社會管理等各項工作,並注意處理好幾個關係。一要處理好基本和非基本的關係。政府對基本民生需求要切實加以保障,特別是對社會救助等方面的短板要加快補上,對於非基本需求部分,要更加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和社會組織的作用,更多由市場和社會提供多樣化供給,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二要處理好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的關係。政府公共支出要更多用於民生,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同時要充分考慮我國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防止不切實際的承諾,把改善民生建立在國家財力可持續、經濟發展有後勁的基礎之上。三要處理好增加投入和完善機制的關係。改善民生離不開增加投入,但在投入過程中要建立健全民生保障機制,甚至在一些制度空白領域花錢買機制,從而使得民生投入更有效率和針對性。四要處理好增加居民收入和改善生活質量的關係。在繼續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更加注重克服那些影響生活質量的“軟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出重拳、用實招治理霧霾和水污染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環境問題,讓人們在藍天白雲、碧水青山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時,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逐步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全體人民更好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錢譜豐)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