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如何使中國繼續成為外商投資首選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20 16:13 來源: 國研室
【字體: 打印本頁

    目前,我國國內資金比較充裕,外匯儲備高達3.8萬億美元,為什麼還要堅持積極有效利用外資的方針,放寬外商投資準入?這是因為,利用外資不是簡單地引進資金,更重要的是獲取國際投資中搭載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市場機會和創新能力,這些都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累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達1.4萬億美元,不僅帶來了大量的就業、稅收,拉動了經濟增長,而且有力地促進了企業商業模式和管理制度創新,促進了經濟體制改革,促進了技術進步和産業結構轉型升級。

    從1993年起,中國連續21年實際利用外資居發展中國家首位,這是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重大成就。2013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175.9億美元,增長5.2%,在世界經濟形勢嚴峻複雜的形勢下,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但是也要看到,我國引資形勢呈現一些苗頭性趨勢,特別是製造業領域引資呈現下滑態勢,儘管外資企業仍然對投資中國抱有信心,但樂觀情緒有所下降,有些國際人士甚至認為,中國不再是外商投資首選地。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企業經營成本上升。受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集中上升和環境約束強化影響,外資企業對成本上升的壓力感覺明顯增強。二是國際引資競爭加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後,全球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加大了對投資的吸引和競爭,分流外商對我投資。一些發展中國家利用低成本和産業配套能力不斷提升的優勢,逐漸受到跨國公司的青睞,如越南已經取代中國成為耐克第一大生産國。發達國家利用科技優勢,大力推動製造業回流。如美國推出“選擇美國”、“開門迎商日程”,日本實施對外投資“中國+1”戰略等。三是營商環境不夠完善。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力度、簡化行政審批等措施,有力改善了各類企業營商環境。但也要看到,我國投資環境離國際化、規範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要求還有不少差距,當前外資企業主要反映政策不穩定不透明、知識産權和商業秘密保護力度不夠等。面對新的形勢,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持積極有效利用外資,使中國繼續成為外商投資首選地。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推動服務業有序開放。也就是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部署,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這些領域放開了,不僅會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會有力地推動經濟結構調整。

    二是完善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多年來我們一直採取逐案審批和産業指導目錄的外資管理方式,同時,在一些領域對內外資企業實行不同的法律法規。這種管理方式的優點是産業政策導向性強,缺點是審批環節多,政策穩定性不足,容易導致“玻璃門”、“彈簧門”等問題,行政成本和營商成本都較高。我國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防止“重事前審批、輕事後監管”,賦予各類投資主體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去年,中央批准設立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不僅擴大了服務業市場開放,而且試行了負面清單的外資管理模式,對負面清單之外的外商投資實行備案制。過去註冊一個企業,需要29天,現在縮短到4—5天。今年,將在總結上海自貿區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開展若干新的試點。

    三是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切實把利用外資從主要依靠成本和政策優勢轉到主要依靠人才、環境、市場優勢上來,完善投資環境。要以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為重點,制定規範招商引資管理辦法,清理規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保障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加強對各類企業知識産權、商業秘密的保護,著力推進打擊侵權假冒工作,為企業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

    四是推動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採購中心、財務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機構,與國內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開展技術研發和産業化推廣。鼓勵外資投向科技仲介、創新孵化器、生産力中心、技術交易市場等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大力引進技術研發人才和經驗管理人才,在重點地區建設一批留學人員創新基地。推動各類産業聚集園區轉型升級和有效整合,繼續發揮國家級開發區的載體平臺作用,成為提高利用外資綜合效益的重要載體。建立利用外資科學評價體系,引導利用外資從注重規模向提高質量和綜合效益轉變。

    五是健全利用外資國家安全審查制度。外資安全審查制度是發達國家維護國家安全的通行做法。我國對外資並購項目建有安全審查機制,但是還不夠完善。要立足自身國情,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儘快完善利用外資國家安全審查制度,探索建立外商投資企業全週期監管體系。(汪連海 王檢貴)

責任編輯: 司徒宇乾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