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如何完善和強化農業支持保護政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20 16:25 來源: 國研室
【字體: 打印本頁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在加強農業支持保護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初步形成了尊重市場規律、發揮政府作用、符合我國國情和國際慣例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但與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要求相比,不論政策力度還是政策效率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應著眼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針對農業生産呈現的高風險、高成本和資源要素約束趨緊等階段性特徵,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著力提高支持保護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一是健全“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農業生産的基本特點和市場機制的基本屬性,決定了財政在增加農業投入中的主導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財政收入增速放緩,財政支出需要有保有壓、突出重點。農業農村就是財政應保必保的重點之一,不管財力多麼緊張,都要確保農業投入只增不減。2014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的農林水事務支出達到6487.47億元、比上年增長8.6%,中央基本建設投資繼續向“三農”投入傾斜。地方各級財政也要把“三農”作為公共財政的支出重點,優先保證“三農”投入的穩定增長。強化農業支持保護,需要財政增加投入,但僅僅依靠財政資金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開動腦筋想辦法,積極拓寬“三農”投入資金渠道。要在持續增加財政資金投入的同時,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四兩撥千斤”作用,更大力度地實施財政貼息、以獎代補、保費補貼、風險補償、稅費減免等政策措施,帶動金融和社會資金更多地投入農業農村。

    二是完善農業補貼政策。作為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重要支柱的農業補貼,近些年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中發揮了特殊重要作用,但也面臨著政策效應趨弱、精準性不強等問題。用好用足這一行之有效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工具,需要隨著國家財力的增長逐步擴大補貼資金規模並及時完善實施機制。要在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確保已經給農民的實惠不減少的同時,按照穩定存量、增加總量、完善辦法的要求,積極開展改進農業補貼辦法的試驗,在有條件的地方進行按實際糧食播種面積或産量對生産者進行補貼試點,以提高補貼的針對性和指向性。要在繼續實行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的同時,將新增補貼向糧食等重要農産品、新型經營主體、主産區傾斜,以增強農業補貼對農業生産的直接促進作用。要加大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完善補貼辦法,繼續推進農機報廢補貼更新試點,以加快農機更新換代步伐、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要加大對農業防災減災穩産增産關鍵技術補助力度,實施好畜牧良種補貼政策,讓農業生産的關鍵技術和薄弱環節得到更多支持。

    三是建立健全利益補償機制。農業承載多種功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許多重要功能和作用的價值很難在市場上得到體現,發生的損耗也難以直接通過市場來彌補。只有建立健全利益補償機制,讓重視農業得實惠、從事農業有效益、保護農業不吃虧,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才會有保障。要加快完善主産區利益補償機制,加大對糧食主産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對商品糧生産大省和糧油豬生産大縣的獎勵補助,降低或取消産糧大縣直接用於糧食生産等建設項目資金配套,支持糧食主産區發展糧食加工業,鼓勵主銷區通過多種方式到主産區投資建設糧食生産基地,使主産區重農抓糧的工作得到應有的財力保障。要抓緊研究基本農田保護補償辦法,支持地方開展耕地保護補償,加大對深松整地、秸稈還田等農業可持續耕作技術推廣應用的補貼力度,使提升耕地持續生産能力的努力得到應有的經濟回報。要加快完善森林、草原、濕地、水土保持等生態補償制度,加大公益林補償、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力度,建立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態修復治理區和蓄滯洪區生態補償機制,使保護生態環境的付出得到應有的利益補償。

    四是加強涉農資金的整合和統籌。目前的財政支農項目設置過細、資金使用過於分散,很多項目和資金屬於典型的“撒胡椒面”,並且還交叉重復,嚴重影響了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要從財政預算編制環節入手,清理和歸併整合涉農資金,集中用於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節,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要把減少涉農項目審批管理層次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內容,改革項目審批制度,創造條件逐步下放中央和省級涉農資金項目審批權限,賦予地方更多統籌整合使用涉農資金自主權。要支持黑龍江省進行涉農資金整合試驗,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推動符合條件的地方開展涉農資金整合試驗。要改革財政支農項目管理辦法,加快項目實施和預算執行,把清理出的結余資金和超規定期限的結轉資金盤活,由同級預算統籌限時用於農田水利建設。要加強專項扶貧資金監管,強化省、市兩級政府對資金和項目的監管責任,促進縣級政府切實管好用好扶貧資金。

    五是理順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保護和調動農民生産積極性,讓農民務農種糧有合理收益,最終還是要通過合理的農産品價格來實現。近些年,我們在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産品上實行了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等政策,在保護農民合理收益上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生産成本持續大幅上升,越來越多的大宗農産品價格高於國際市場,使現行的價格政策和調控措施在保持農産品價格合理水平上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有效化解這些挑戰,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基本方向是推進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探索建立重要農産品目標價格制度,健全主要由市場決定農産品價格、由補貼保障農民和低收入群體利益的機制。這一影響深遠、涉及面廣的重大調整,必須統籌考慮、穩妥推進。為確保各項政策有效銜接、平穩過渡,應在繼續適當提高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和執行好玉米、油菜籽、食糖臨時收儲政策的基礎上,先對部分品種在部分地區開展目標價格制度試點,待取得經驗後再逐步推開。

    六是加強農業基礎支撐體系建設。這是農業增産的重要潛力所在,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在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基礎上,大力加強高標準農田和水利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繼續推進農業機械化,不斷提高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産率。全面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規範建設標準,探索監管維護機制,提升耕地持續增産能力。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重大水利工程,抓緊解決好用水“最後一公里”問題,加快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創新水利建設投融資方式和渠道,健全農田水利設施産權制度和水資源收費制度,調動各方面參與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建設和技術集成推廣力度,推動發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協同創新戰略聯盟,推行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速度。著力推進大田作物全程機械化,積極發展農機作業、維修、租賃等社會服務,支持發展農機合作社等服務組織,加快推動以農業機械為重點的農業生産工具變革。(張順喜)

責任編輯: 司徒宇乾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