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尼日利亞雖然相距遙遠,但兩國人民有著深厚的兄弟情誼。兩國建交43年來,民間經濟文化合作不斷加強,架起了兩國人民友誼之橋。 80後“洋女婿”的中國故事 “因為我喜歡,就這麼簡單!”——當一位身材高大的尼日利亞男士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説出為何去中國留學時,你能感受到他對中國發自內心的熱愛。他,就是與中國結下了深深情緣的尼日利亞“80後”亞歷山大·奧帕魯瓦。 2001年,年僅18歲的奧帕魯瓦第一次離開祖國,赴中國留學。10餘年裏,他的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不僅在西安、北京、南京這樣的大城市居住過,還踏訪過黑龍江等邊遠地區。 “我以為每個中國人都會功夫,因為我經常看中國功夫片,對中國功夫十分癡迷。”談到當時對中國的想象時,奧帕魯瓦這樣表示。 2009年,奧帕魯瓦代表學校參加了“漢語橋”中文比賽,比賽過程中結識了許多精通中文的外國人。奧帕魯瓦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下定決心更加努力學習中文,“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為一名漢學家”。 在奧帕魯瓦眼中,在中國學習和工作的那段時間是自己成長道路中最關鍵的歲月——他學習了中國文化,結交了中國朋友,也認識了他眼中最美麗的中國姑娘,收穫了自己的愛情。 奧帕魯瓦的妻子是西安姑娘。兩人在2005年相識,幾年後,奧帕魯瓦當上了“中國女婿”。“我能和她相識並相戀,是她的溫柔和笑容真正感染和打動了我”,奧帕魯瓦説。 兩家的父母對這段異國戀情也都十分支持。每當回到妻子家,岳父總會和這個“外國女婿”喝杯白酒,令他感受到幸福滿滿。2013年,奧帕魯瓦的妻子來到尼日利亞與他團聚,現在尼日利亞中國文化中心工作。 2012年,奧帕魯瓦回國,在一家中資企業做銷售。他説,現在尼日利亞基本上每個行業都有中國公司的身影。 奧帕魯對現在的工作很滿意:“最近幾年,中國和尼日利亞兩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多,想去中國的尼日利亞人越來越多。現在,兩國往來非常方便,足以看出兩國關係越來越好。我希望自己能為兩國交流貢獻一份力量。對我來説,尼日利亞是家,中國也是我的家。” 尼日利亞留學生的中國雜技夢 2013年5月,18歲的阿尼迪與7名尼日利亞留學生由政府選派來到吳橋學習雜技。吳橋縣位於河北省,在北京以南約350公里,這裡是世界著名的雜技之鄉。 8名尼日利亞留學生最大的18歲,最小的14歲。在吳橋雜技藝術學校的訓練廳裏,他們在雜技老師的指導下練習倒立、滾翻、踢腿等基本動作。“雜技的本質是挖掘人的身體極限,非洲學生身體素質不錯,彈跳力、靈活性、平衡能力、領悟能力都比較好。中國孩子需要10天才學會的技巧,他們一週就學會了。”雜技老師馬淑敏説,“不過,14歲的巴古米年齡小,難免會想家,經常摟著我的脖子喊‘媽媽’。” 阿雅則用英語勤勉地記著日記:“專業課結束後,今天加了一堂40分鐘的漢語課,牟紅圓老師教我們讀拼音、寫方塊兒字。我早就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學起來一點不比雜技簡單”;“下午的課程依舊很累,走出教室的時候乜冠華老師偷偷告訴我們在休息大廳等他。乜老師帶了兩大包滄州金絲小棗,那麼小的棗卻比蜜還甜,真想給家鄉的爸爸媽媽嘗一嘗。一邊吃,乜老師一邊給我們理髮。14歲的小師弟巴古米忽然抱著乜老師哭起來,原來這個小傢伙想起爸爸就是這樣給他理髮的。” 中國為非洲國家免費培養雜技人才是中非合作人力資源培訓項目之一,自2002年以來,吳橋雜技藝術學校擔負起這項任務,已為尼日利亞等20余個非洲國家培訓了9屆雜技留學生,共計300人。 這些非洲留學生回國後大部分都從事雜技事業,200余人常年活躍在歐洲、美洲的國際舞臺,有40人在各國家團體成為教練和主要演員,10人成為雜技明星、編導、經紀人、主持人,有6人在本國開辦雜技表演學校。“他們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非洲的貧困家庭,憑藉從中國學到的雜技本領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人生命運由此被改變。”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常務副校長齊志毅説。 一名往屆留學吳橋雜技藝術學校的尼日利亞學生畢業時在留言本中寫道,“吳橋雜技藝術學校是個好學校,不只老師水平高,還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我愛中國,我還會回來”。 《北京愛情故事》:用尼日利亞語言講中國故事 尼日利亞媒體報道稱,尼日利亞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不過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漢語成了尼日利亞人關注的另一種外語,將來可能成為這個國家的又一種母語。 尼日利亞《笨拙報》網站報道稱:“有一點可以解釋尼日利亞為什麼最近愛上了普通話,那就是中國經濟的繁榮。” 拉各斯州州長巴巴通德·法紹拉説:“不管承認與否,中國人逐漸主導了全球經濟,我們只能讓學生們做好準備,抓住漢語成為未來語言所帶來的機遇。” 尼日利亞拉各斯州公立學校目前還沒有開設漢語學習課程,相關問題還在討論階段;但尼日利亞一些大學已經設立了孔子學院——漢語學習中心。前不久,拉各斯大學招收了25名學生,攻讀漢語學位。 除了語言,一些體現國家軟實力的電視作品也在尼日利亞大受歡迎。2013年9月,電視連續劇《北京愛情故事》在尼日利亞國家電視臺豪薩語頻道播出,受到了尼日利亞民眾的熱烈追捧,中國青年人的情感與奮鬥經歷成為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 烏斯曼是尼日利亞納薩拉瓦州卡魯鎮的居民。他説,早在幾個月前他就在電視裏看到了豪薩語版《北京愛情故事》的宣傳片:“第一集播出的時候,有兩個鄰居從我家窗戶外看到我正在看一部中國電視劇,我就喊他們進來一起看。當他們聽到中國演員的嘴裏説出豪薩語時,特別驚訝。從那天起,我們就都成了《北京愛情故事》的忠實粉絲,一集不落地看。” 烏斯曼説,雖然他在尼日利亞接觸過不少中國人,但對中國人的生活幾乎是一無所知。通過一個多月收看這部電視劇,他對中國年輕人的生活了解了很多,尤其是《北京愛情故事》裏反映出年輕人團結奮鬥、尊敬長輩的精神讓他印象深刻。 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的公務員薩裏蘇·穆罕默德·達瓦努則表示,劇中中國年輕人的婚戀觀和家庭觀深深吸引了他。他感興趣的是主人公在戀愛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挑戰後,如何去解決問題。現在他十分期待第二部豪薩語版中國電視劇在尼日利亞播出。 鐵路建設項目成就中尼愛情佳話 5月5日,在李克強總理訪問尼日利亞前夕,中國與尼日利亞簽訂了尼日利亞沿海鐵路項目框架合同,合同額達131億美元。 中國與尼日利亞在鐵路領域的合作由來已久。2006年4月,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尼日利亞時,決定由中國政府提供部分貸款,尼日利亞政府自籌部分資金,共同推進尼日利亞鐵路現代化項目。由中國土木工程集團公司承建的阿卡鐵路線路就是該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阿卡鐵路項目于2011年開工,計劃2014年年底竣工。建成通車後,不僅將結束從首都阿布賈到北方重鎮卡杜納沒有鐵路的歷史,而且全程僅需1個半小時左右,將極大改善阿布賈、尼日爾州和卡杜納州三地間公路交通擁堵的狀況。 這條鐵路不僅造福當地民眾,還成就了一段中尼愛情的佳話,成為中尼友誼的見證者。 閆志明是阿卡鐵路項目的商務部副經理。2008年7月,他隨中國鐵路第一勘察設計院來到尼日利亞,進行“阿卡線路”的實地測量工作。性格開朗、英語流利的他很快和周圍的同事熟悉起來,其中也包括同一個辦公室的尼日利亞姑娘朱麗葉。提起與閆志明的初次見面,朱麗葉仍記憶猶新:“他抱著一堆資料走進我的辦公室,然後開始翻譯。我們共用一張桌子,他坐我對面。之後我們就開始聊天,我問他,你有女朋友嗎?就這樣,我們開始熟悉了起來。” 隨著交往的深入,兩個不同國家的年輕人開始深入地談生活、談工作,談中國、談尼日利亞,他們的心也慢慢連在了一起。雖然有家庭的阻力,但兩個人仍然在2010年領取了結婚證。第二年,閆志明和朱麗葉就攜手回到阿卡鐵路項目。閆志明説,他和朱麗葉相識于阿卡鐵路項目,又因為這條鐵路相知、相愛,這讓他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將來我們的小孩,提起來會説,第一條中國和尼日利亞合作的現代化鐵路項目,就是由我爸爸和媽媽工作的公司建設出來的,這既對我們個人來説很有意義,對我們的孩子來説也是一種現身説法的鼓勵。我想讓他知道,不要有任何偏見,應該積極走出去,成為不同文化間的橋梁,不要覺得因為自己很渺小就起不到作用。” 阿努米是閆志明和朱麗葉夫婦的同事。他説,中國人與尼日利亞人結婚,是兩個來自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的人的結合,尼日利亞鐵路現代化項目把兩國人民緊緊地聯絡在了一起:“這樣的跨國婚姻充分展現出中尼兩國人民的友好、互信和互愛。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這樣的結合,也希望在各個領域都能聽到中尼友好交往的故事。”(記者 張雷 江易易)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