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面積】24.41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英格蘭地區13.04萬平方公里,蘇格蘭7.88萬平方公里,威爾士2.08萬平方公里,北愛爾蘭1.41萬平方公里。 【人口】6370萬,其中英格蘭5350萬,蘇格蘭530萬,威爾士310萬,北愛爾蘭180萬(2012年)。官方語言為英語,威爾士北部還使用威爾士語,蘇格蘭西北高地及北愛爾蘭部分地區仍使用蓋爾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蘭教會(亦稱英國國教聖公會,其成員約佔英成人的60%)和蘇格蘭教會(亦稱長老會,有成年教徒59萬)。另有天主教會及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和佛教等較大的宗教社團。 【首都】倫敦(London),人口820萬(2011年)。最熱月份為7月,一般氣溫在13-22℃;最冷月份為1月,一般氣溫在2-6℃。 【國家元首】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ElizabethII),1926年4月21日出生,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 【簡況】島國,位於歐洲西部,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海岸線總長11450公里。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於-10℃。北部和西部的年降水量超過1100毫米,其中山區超過2000毫米,中部低地為700-850毫米,東部、東南部只有550毫米。每年2-3月最為乾燥,10月至翌年1月最為濕潤。 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受羅馬帝國統治。後來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相繼入侵。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蘭統一,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併。1640年爆發資産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佈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併,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併。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1921年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歸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被美國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英經濟實力。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繼獨立,英殖民體系開始瓦解,但英仍是英聯邦53個成員國的盟主。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塊領地。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政治】2010年5月英國大選後,出現“無多數議會”,議會第一大黨保守黨與第三大黨自民黨組成英二戰後首個聯合政府,保守黨領袖戴維·卡梅倫(DavidCameron)擔任首相,自民黨領袖尼克·克萊格(NickClegg)擔任副首相,主要負責憲政改革。新政府上臺後,積極採取措施,削減公共開支,降低財政赤字,防範主權債務風險,同時鼓勵中小企業發展,促進經濟復蘇;推出“大社會”計劃,動員民眾充分參與決策,進行教育、醫療、養老金等改革。外交方面,強調加強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協調,成立由首相直接領導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張保持英核威懾力量;將阿富汗問題列為外交第一要務;鞏固英美“特殊關係”;積極推進英在歐盟的利益,重申英不加入歐元區、未經公投不向歐盟讓渡主權的立場,拒絕加入歐盟新財政契約;加大與中國、印度等新興力量的接觸力度,注重“經濟外交”;呼籲推動通過“兩國方案”解決巴以衝突,2011年初以來,積極介入西亞北非事務,參與了北約對利比亞軍事行動,承諾支持利戰後重建,推動對敘利亞實施制裁,加大對敘溫和反對派扶植力度;重視國際發展問題,承諾將國內生産總值的0.7%用於海外援助目標。2013年6月,英舉辦第39屆八國集團首腦峰會,力推各國在公平稅收、開放貿易和提高商業透明度方面做出努力,促成8國首腦共同發表《厄恩湖宣言》,歐盟與美國同意展開“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談判。 【蘇格蘭和威爾士地方議會和政府】1999年5月,蘇格蘭和威爾士選舉成立地方議會,分別設129和60個議席。7月1日,兩地議會和政府正式運作。蘇格蘭議會在地方政務、司法、衛生、教育、經濟發展等方面享有一定的立法權和行政權,並享有部分徵稅權,可將所得稅的基本稅率浮動3%。現任蘇格蘭首席部長亞歷克斯·薩蒙德(AlexSalmond),2011年連任後,積極推動蘇格蘭獨立。2012年10月,英國中央政府與蘇格蘭地方政府簽署“愛丁堡協議”。英國議會授權蘇格蘭議會進行立法,在2014年9月18日前就蘇格蘭獨立問題組織公投。威爾士議會主要在就業、衛生、教育和環境等問題上擁有決策權,但沒有調整稅率的權力。此舉被視為工黨政府實施權力下放的標誌性成就。現任威爾士首席部長卡因·瓊斯(CarwynJones)。 【北愛爾蘭自治政府】1998年4月10日,英國和愛爾蘭政府及北愛衝突各方簽署和平協議,英向北愛移交地方事務管理權,愛爾蘭放棄對北愛領土的主權要求,之後選舉産生北愛地方議會,推舉成立由北愛多黨分享權力的北愛自治政府,行使除國防、外交和稅收之外的立法和行政權。由於北愛各派在繳械等問題上的爭執,英政府先後被迫4次中止北愛政府的運作。經過多次波折,2005年7月28日,愛爾蘭共和軍發表聲明,宣佈從即日起放棄武裝鬥爭,不再從事任何非和平活動。隨後,英政府拆毀在北愛的部分軍事設施並分階段撤軍。2007年3月9日,北愛舉行地方議會選舉,民主統一黨和新芬黨得票總數過半。2007年5月8日,北愛各方經過艱苦談判,就權力分配達成妥協,北愛地方聯合政府宣告重啟。2010年2月,北愛的警務和司法權從英議會移交至北愛地方議會。現任首席部長為民主統一黨的彼得·魯賓遜(PeterRobinson),新芬黨的馬丁·麥吉尼斯(MartinMcGuinness)任副首席部長。 【憲法】英國憲法不是一個獨立的文件,由成文法、習慣法、慣例組成。主要有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法(19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君主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國教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蘇格蘭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 【議會】最高立法機構,由君主、上院(貴族院)和下院(平民院)組成。上院議員包括王室後裔、世襲貴族、終身貴族、教會大主教及主教。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獲得通過,除92人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2006年7月首次經過選舉産生了上院議長,現任議長為迪蘇莎女男爵(BaronessD'Souza)。下院議員由普選産生,採取簡單多數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提議提前大選。本屆下院于2010年5月選出。目前,在650個議席中,保守黨佔304席、工黨佔257席、自民黨佔56席、其他小黨和無黨派人士佔33席。現任議長為約翰·伯科(JohnBercow)。 【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君主任命在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並組閣,向議會負責。現政府為保守黨和自由民主黨聯合政府,于2010年5月大選後組成。2012年9月,英國內閣進行調整。現任內閣主要成員為:首相兼首席財政大臣、文官大臣戴維·卡梅倫(DavidCameron),副首相兼樞密院大臣尼克·克萊格(NickClegg),首席大臣兼外交大臣威廉·黑格(WilliamHague),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Osborne),財政部首席大臣丹尼·亞歷山大(DannyAlexander),內政大臣特裏薩·梅(TheresaMay),國防大臣菲利普·哈蒙德(PhilipHammond),商業、創新和技能大臣文森特·凱布爾(VincentCable),就業和養老金大臣伊恩·鄧肯·史密斯(IainDuncanSmith),司法大臣兼大法官克裏斯·格雷林(ChrisGrayling),教育大臣邁克爾·戈夫(MichaelGove),社區和地方政府大臣埃裏克·皮克爾斯(EricPickles),衛生大臣傑裏米·亨特(JeremyHunt),環境、食品和鄉村事務大臣歐文·佩特森(OwenPaterson),國際發展大臣賈斯汀·格裏寧(JustinGreening),蘇格蘭事務大臣阿裏斯泰爾·卡麥克爾(AlistairCarmichael),能源和氣候變化大臣愛德華·戴維(EdwardDavey),交通大臣帕特裏克·麥克洛克林(PatrickMcLoughlin),文化、媒體和體育大臣瑪麗亞·米勒(MariaMiller),北愛爾蘭事務大臣特裏薩·維勒斯(TheresaVilliers),威爾士事務大臣戴維·瓊斯(DavidJones),上院領袖兼蘭卡斯特公爵郡大臣希爾勳爵(LordHill)。 【行政區劃】分為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格蘭劃分為43個郡。蘇格蘭下設32個區,包括3個特別管轄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北愛爾蘭下設26個區。蘇格蘭、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全面負責地方事務,中央政府仍控制外交、國防、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 倫敦也稱“大倫敦”(GreaterLondon),下設獨立的32個城區(LondonBoroughs)和1個“金融城”(CityofLondon)。各區議會負責各區主要事務,但與大倫敦市長及議會協同處理涉及整個倫敦的事務。 【司法機構】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士實行普通法係,蘇格蘭實行民法法係,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機構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兩個系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民事庭、最高法院。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庭、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是英國所有民事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也是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所有刑事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蘇格蘭高等法院是蘇格蘭所有刑事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 1986年成立皇家檢察院,負責受理所有由英格蘭和威爾士警察機關提交的刑事訴訟案。總檢察長和副總檢察長是英政府的主要法律顧問。現任總檢察長多米尼克·格裏夫(DominicGrieve)。 2007年5月,英內政部改組,分為內政部、司法部兩個獨立部門。內政部專責安全、反恐、移民,打擊犯罪、毒品、反社會行為及建立身份證制度等事務;司法部負責法院、監獄、緩刑等事務。 【政黨】政黨體制從18世紀起即成為英憲政中的重要內容。現英國主要政黨有: (1)保守黨(ConservativeParty):議會第一大黨。領袖戴維·卡梅倫,2005年12月當選。保守黨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稱現名。1979-1997年間曾4次連續執政18年。2010年5月英國大選後,保守黨重獲執政地位,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減少公共開支,壓低通貨膨脹,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等。近年來,提出“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歐盟制憲,不加入歐元區,認為英國繼續作為歐盟成員符合英國利益,但主張重新談判英國同歐盟的關係,承諾如2015年大選後以多數執政,將於2017年年底前就英歐關係進行公投。 (2)工黨(LabourParty):議會第二大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1997年至2010年連續執政13年。2010年5月大選失利,成為反對黨。2010年9月,埃德·米利班德(EdMiliband)當選新領袖。近年來,工黨更多傾向關注中産階級利益,與工會關係一定程度上有所疏遠。主張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建立現代福利制度。外交上主張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視與美國和歐盟關係為兩大外交支柱,支持歐盟一體化建設,反對英國脫離歐盟,表示如2015年大選後執政,除非英國面臨向歐盟“實質性”讓渡主權,將不會自動在2017年舉行英歐關係公投。 (3)自由民主黨(LiberalDemocratParty):議會第三大黨。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多數派組成,領袖尼克·克萊格,2007年12月當選。自民黨政治主張居中偏左,在很多問題上與工黨立場相近。主張通過減稅還富於民,提高個稅起徵點;呼籲限制金融城過度擴張,對銀行家薪酬課以重稅;承諾公平教育,保護公民權利和自由;倡導憲政改革,提出減少議員議席,在選舉制度上採用比例代表制;支持歐洲制憲,主張加入歐元區,反對進行英歐關係公投。2010年5月大選後,與議會第一大黨保守黨達成協定,組建聯合政府,獲得5個內閣位置,首次成為執政黨。 英國其他政黨還有: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NationalParty)、威爾士民族黨(PlaidCymru)、綠黨(GreenParty)、英國獨立黨(UKIndependenceParty)、英國國家黨(BritishNationalParty),北愛爾蘭一些政黨如:北愛爾蘭統一黨(UlsterUnionistParty)、民主統一黨(DemocraticUnionistParty)、社會民主工黨(SocialDemocraticandLabourParty)、新芬黨(SinnFein)等。 【經濟】英是世界上第六大經濟體,歐盟內第三大經濟體。私有企業是英經濟的主體,佔國內生産總值的60%以上,服務業佔國內生産總值的3/4,製造業只佔1/10左右。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英金融業遭受重創,經濟收縮7.2%,為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大衰退。2011年英經濟增長0.7%,2012年增長0.2%,2013年全年初估增長1.8%。2013年12月,英失業率7.2%。 2012年英經濟基本情況如下: 國內生産總值:23750萬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産總值:37500美元 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0.2% 貨幣名稱:英鎊(PoundSterling);1英鎊=100便士 匯率:1英鎊=1.59美元;1英鎊=1.24歐元(2012年平均匯率) 通貨膨脹率:2.8% 失業率:7.8% 【資源】英是歐盟中能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氣、核能和水力等。能源産業在英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英國現有10座核電站,其發電量在2010年佔英國發電總量的16%,根據現有計劃,英國到2025年40%的電力供應將來自核能,至2030年新建1600萬千瓦核電機組。採煤業完全私有化,近年來生産呈下降趨勢。受到設備維護、關閉和英大陸架縮小等因素影響,2012年英能源生産同比下降10.3%。其中發電量降至263.2太千瓦時,降幅1%;石油産量同比下降14.5%,汽油産品下降8.5%。2011年,英森林覆蓋面積308萬公頃,佔本土面積12.6%。能源進口創歷史最高,總出口降至1989年以來最低水平,對外依存度升至43%。近年來,政府強調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減少對傳統礦物燃料的依賴,建設“低碳經濟”,併為此進行了一系列立法保障和政策引導,鼓勵高效節能技術開發,培養企業和家庭節能意識。2012年英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同比上升2%達到11.5%,創歷史新高,核電比重上升1%至19.5%,低碳電力總比重從2011年的28%上升至30.5%。 【工業】英主要工業有:採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築等。生物制藥、航空和國防是英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英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行業。目前,英工業産值約佔國內生産總值的23%。同許多發達國家一樣,隨著服務業的不斷發展,英製造業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萎縮,80年代和90年代初兩次經濟衰退加劇了這一態勢。英製造業中紡織業最不景氣,但電子和光學設備、人造纖維和化工産品,特別是制藥行業仍保持雄厚實力。 【農牧漁業】英農牧漁業主要包括畜牧、糧食、園藝、漁業,可滿足國內食品需求總量的近2/3。目前,農業在英國內生産總值中所佔比重不到1%,從業人數約45萬,不到總就業人數的2%,低於歐盟國家5%的平均水平,低於其它主要工業國家。農用土地佔國土面積的77%,其中多數為草場和牧場,僅1/4用於耕種。農業人口人均擁有70公頃土地,是歐盟平均水平的4倍。英是歐盟國家中最大捕魚國之一,捕魚量佔歐盟的20%,滿足國內2/3的需求量。 【服務業】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零售、旅遊和商業服務等,是英經濟的支柱産業,産值約佔國內生産總值的四分之三。2012年英服務貿易總額3058.5億英鎊,約合4863億美元。倫敦是世界著名金融中心,擁有現代化金融服務體系,從事跨國銀行借貸、國際債券發行、基金投資等業務,同時也是世界最大外匯交易市場、最大保險市場、最大黃金現貨交易市場、最大衍生品交易市場、重要船貸市場和非貴重金屬交易中心,並擁有數量最多的外國銀行分支機構或辦事處。倫敦金融城從業者達30多萬人,共有550多家跨國銀行、170多家國際證券公司在倫敦設立了分支機構或辦事處。 【旅遊業】英國旅遊業收入居世界第五位,僅次於美國、西班牙、法國和意大利,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從業人員約270萬,佔就業人口的9.1%。2012年來英遊客達3108萬人次,收入達186億英鎊,約合295億美元。美國遊客居海外遊客之首,其他依次為法國、德國、愛爾蘭、西班牙、荷蘭、意大利和波蘭。倫敦是外國遊客必到之處,且旅館眾多,但旅館房間多為豪華型,經濟型房間較為緊缺;而餐館在數量和風味上都有很大增加,可滿足不同口味的需求。主要旅遊地區有:倫敦、愛丁堡、卡迪夫、布賴頓、格林尼治、斯特拉福、牛津和劍橋等。主要觀光景點有:歌劇院、博物館、美術館、古建築物、主題公園和商店等。 【交通運輸】英交通基礎設施較齊全。陸路、鐵路、水路、航空運輸均較發達。倫敦有十分發達的地鐵網。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貫通,將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鐵路系統連接起來。卡梅倫政府執政後,推出建設高鐵計劃,英政府擬投資320億英鎊修建連接倫敦和伯明翰至北英格蘭高鐵網絡,預計2017年動工,2026年完工。近年來的交通運輸情況如下: 鐵路:英鐵路總長達1.66萬公里,電氣化率為33%,日均發送旅客300萬人次,貨物週轉量6000萬噸公里。全國鐵路和倫敦地鐵分別承擔了鐵路系統運輸量的49%和44%,其餘由輕軌承擔。 公路:英國公路總長達39.4萬公里,其中3540公里為高速公路,承擔著19.8%的交通量;3.08萬公里為A級公路,承擔44.3%的交通量。截至2012年底,註冊的機動車輛總數為3450萬輛,新增機動車247萬輛。 水運:英內河航道共3200公里,其中620公里用於貨運。泰晤士河是最繁忙的內陸水運河,其次為福斯河。海運承擔了95%的對外貿易運輸。英國大小港口眾多,其中100個為重要商業港口,有52個港口年吞吐量在100萬噸以上。吞吐量超過1000萬噸的港口有:格裏姆斯比-因明翰、倫敦、蒂斯-哈特浦爾、福斯、米爾福德-黑文、南安普頓、利物浦、薩侖沃、菲利克斯托、多佛等。通過發展航運金融和海事服務,英國保持了全球航運定價中心和管理中心地位。倫敦是國際海事組織、國際海運聯合會等國際航運機構總部所在地。2011年,英國港口吞吐貨物量達5.19億噸,同比增長1%。其中進口3.28億噸,增長5%,出口1.92億噸,下降4%。 空運:英國所有的航空公司和大多數機場均為私營企業。目前共有50多家航空公司,在役飛機967架,2012年載客量約1.34億人次,2012年客運里程約3110億公里,貨運運輸量113.6萬噸。英國航空公司(BritishAirways)是世界最大航空公司之一,擁有300多架飛機,其航線覆蓋9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220座城市。英共有462家機場,其中35個機場年客流量在10萬人次以上。英最大機場是倫敦希思羅機場,也是世界最大最繁忙的機場之一,客流量6590萬人次;蓋特威克機場是英第二大機場,客流量3300萬人次。 【財政金融】每年4月6日開始新的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支出包括公共支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開支)、支付債務利息和財務調整。財政預算收入含直接稅、間接稅和國民保險稅收入三項。截至2012年3月底,英政府外匯儲備968億美元。根據2012財年預算,2015年至2016年,英將每年新增30億英鎊(約合47.7億美元)資本投入,除維持衛生和教育預算外,2013-2014年減少政府部門支出11億英鎊,2014-2015年減少政府部門支出12億英鎊。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總額1.25萬億英鎊,約佔國內生産總值的83%。2012年度財政赤字1142億英鎊,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7.4%。 【主要銀行】 英格蘭銀行(BankofEngland),1694年成立,1946年成為英國的中央銀行,是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銀行。 匯豐控股公司(HSBCHolding):世界第60大公司。2013年營業收入1053億美元。 勞合社(LloydsBankingGroup):世界第85大公司。2013年營業收入868億美元。 巴克萊銀行(Barclays):世界第177大公司。2013年營業收入546億美元。 皇家蘇格蘭銀行集團(RoyalBankOfScotlandGroup):世界第211大公司。2013年營業收入476億美元。 【對外貿易】英基礎設施完善,政府配套服務措施到位,鼓勵自由貿易,重視引進新技術、新産品和新的管理方法,以增加出口,提高就業。英與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係,主要貿易對像是歐盟、美國和日本。 2012年,英商品貿易額7065億英鎊,約合11234億美元。服務貿易自1966年以來一直順差,2012年服務貿易額3059億英鎊,佔國內生産總值的78%,實現順差689億英鎊。主要進口産品有:食品、燃料、原材料、服裝、鞋業、電子機械設備、汽車等。主要出口産品有:石油及相關産品、化工産品(包括醫藥製品)、煙草、飲料、機械設備等。近年來,英前五位最大出口市場為:美國、德國、荷蘭、法國、愛爾蘭,前五位最大進口來源地為:德國、中國、荷蘭、美國、法國。 【對外投資】英一直是國際資本的重要輸出大國,這一特點隨著英1979年取消外匯管制和北海油田的發現更加突出。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英對外投資額可與美、日媲美,但隨著90年代初期的經濟衰退,英對外投資也隨之大幅下降,之後又開始大幅攀升。2003年,英國貿易局更名為“貿易和投資署”,下設英貿易夥伴局和投資局。2011年英國對外直接投資682億英鎊。 【對外援助】根據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英正逐步將對具體項目的援助改為向落實減貧戰略的國家政府直接提供援助,並承諾于2013年前將官方發展援助總額提高到國民總收入的0.7%。2011年3月,英宣佈停止對俄羅斯、中國、越南、塞爾維亞等16國的直接援助,將援助集中于埃塞俄比亞、孟加拉、尼日利亞、剛果(金)、巴基斯坦等27個最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2012年,英官方發展援助(ODA)總額為86.2億英鎊,佔國民生産總值的0.56%。其中,對非洲官方援助額達21.3億英鎊,對亞洲官方援助額達11.38億英鎊。 【外國資本】英國政府鼓勵吸引外資。外資在英投資項目主要為計算機軟體、信息技術、互聯網、電子商務、電子和通訊、醫藥和生物技術、管理行業、汽車、食品和飲料等。投資形式為收購、兼併現有企業、擴大生産規模、建立科研基地或跨國公司等。美國是對英最大投資國,其它主要投資國包括法國、日本、加拿大、德國、愛爾蘭、挪威等。2011年共吸收外國直接投資320億英鎊。 【著名公司及經濟團體】: 2013年營業收入進入《財富》全球500強的英國公司和企業有: 英國石油(BP):世界第6大公司。主要經營煉油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3883億美元。 匯豐銀行控股公司(HSBCHoldings):世界第60大公司。主要經營金融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1053億美元。 樂購(Tesco):世界第63大公司。主要經營食品及藥品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1044億美元。 保誠集團(Prudential):世界第84大公司。主要經營保險投資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879億美元。 勞合社(LloydsBankingGroup):世界第85大公司。主要經營金融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868億美元。 英傑華(Aviva):世界第109大公司。主要經營人壽健康保險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738億美元。 沃達豐(Vodafone):世界第124大公司。主要經營電信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702億美元。 聯合利華(Unilever):世界第135大公司。主要經營食品及洗劑用品。2013年營業收入660億美元。 英國法通保險公司(Legal&GeneralGroup):世界第173大公司,經營投資保險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552億美元。 巴克萊銀行(Barclays):世界第177大公司。主要經營金融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546億美元。 力拓集團(RioTintoGroup):世界第195大公司,英國和澳大利亞聯合公司。主要經營礦産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510億美元。 皇家蘇格蘭銀行集團(RoyalBankOfScotlandGroup):世界第211大公司。主要經營金融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476億美元。 南蘇格蘭電力公司(ScottishandSouthernEnergy):世界第230大公司。主要經營天然氣與電力。2013年營業收入447億美元。 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世界第253大公司。主要經營制藥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419億美元。 森特理克集團(Centrica):世界第284大公司。主要經營能源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379億美元。 桑斯博裏(J.Sainsbury):世界第300大公司。主要經營食品及藥品店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368億美元。 英國耆衛保險公司(OldMutual):世界第346大公司。主要經營保險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327億美元。 英國標準人壽保險公司(StandardLife):世界第375大公司。主要經營保險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304億美元。 英國電信公司(BT):世界第394大公司。主要經營電信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為291億美元。 威廉莫裏森超市連鎖公司(Wm.MorrisonSupermarkets):世界第397大公司。主要經營超市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288億美元。 英美資源集團(AngloAmerican):世界第399大公司,經營礦産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288億美元。 阿斯利康(AstraZeneca):世界第413大公司,主要經營制藥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280億美元。 渣打集團(StandardCharteredGroup):世界第434大公司。主要經營金融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268億美元。 康帕斯集團(CompassGroup):世界第439大公司。主要經營飲食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266億美元。 英國宇航集團(BAESystems):世界第441大公司。主要從事航天國防服務。2013年營業收入265億美元。 英美煙草集團(BritishAmericanTobacco):世界第485大公司。主要經營煙草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241億美元。 國際航空集團(InternationalAirlinesGroup):世界第497大公司。主要經營航空業務。2013年營業收入234億美元。 英中貿易協會(China-BritainBusinessCouncil):前身是1953年由一批衝破西方對華貿易封鎖的英中小企業成立的“48家集團”。後英政府又成立了半官方的“英中貿易協會”。兩組織于1991年合併為“英中貿易48集團”,1998年更名為“英中貿易協會”。該會受英政府的資助和指導,現有核心會員近300家,絕大部分是長期從事對華經貿合作的企業、銀行和貿易公司。主要任務是:促進中英雙邊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主要活動是:組織貿易代表團訪華,接待中國到訪代表團,舉辦展覽會,為英商提供中英貿易信息和諮詢,出版《中英貿易回顧》和《英國工業》等刊物。 【人民生活】實行公共保健、社會保險等福利制度,是最早實施福利制度的西方國家。實行五天工作制。2011年英總就業人數為2900萬。 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ationalHealthService)是英福利體系的標誌。1948年由當時的工黨政府創立,並一直延續至今,為全民提供免費醫療服務。2011財年,英衛生預算達1260億英鎊。由於初級健康保健實施良好,英人均壽命與其它發達國家相當。2011年,男性平均壽命為77.7歲,女性為81.9歲;嬰兒死亡率為4.3‰。 【軍事】建軍時間約在17世紀中期。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英軍名義上的最高統帥。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是“國防與海外政策委員會”,首相任主席,成員有國防大臣、外交大臣、內政大臣和財政大臣等;必要時,國防參謀長和三軍參謀長列席會議。國防部為國防執行機構,既是政府行政部門,又是軍事最高司令部。現任國防大臣菲利普·哈蒙德(PhilipHammond)。 英是北約集團的創始國和主要成員國,擁有獨立的核力量,將北約集體防務力量作為英國安全的基礎;積極推動建立歐洲快速反應部隊;保持強大的常規部隊及核威懾力量;突出強調質量建軍和聯合快速反應部隊的建設,重點提高英軍處理各種危機、應付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努力維護英在歐洲及海外傳統勢力範圍的戰略利益。 英實行正規軍與預備役部隊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現有正規軍總兵力19.6萬。實行志願兵役制,服役期3、6、9、12、15年不等,一般最長為22年。預備役部隊總兵力19.15萬。在海外駐軍4.1萬人,主要部署在阿富汗、伊拉克、科索沃、直布羅陀、德國、加拿大、塞浦路斯、馬爾維納斯群島、波斯尼亞和塞拉利昂等地。2011財年,英國防預算400億英鎊。2010年10月,英出臺《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和《戰略防務與安全審議報告》,對英安全和國防政策作出重大調整,大幅裁減軍事規模,今後4年英軍費將削減8%;陸軍減少7000人,海軍和空軍各減少5000人,文職人員裁減2.5萬人;減少40%的坦克和重炮,宣佈現役2艘航母中的1艘提前退役,將現役“前衛”級核潛艇使用期限延長至2030年,將艇載導彈發射管由每艘12個減至8個、攜帶核彈頭從48枚降低至40枚。 英軍事工業發達,武器裝備的現代水平居世界先進行列。軍事工業規模可觀、種類齊全、技術力量雄厚,具有獨立研製包括戰略核武器在內的各種大型武器裝備的能力,某些技術和裝備居世界一流水平。英是世界武器出口大國,主要出口類別包括軍用飛機、戰術導彈、作戰艦艇和軍事電子設備。 【教育】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實行5至16歲義務教育制度,北愛地區實行4至16歲義務教育制度。義務教育歸地方政府主管,高等教育則由中央政府負責。 英重視教育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目前正進行教育改革,允許高校增收學費,同時繼續加大教育投資,2011財年教育預算為890億英鎊。中小學公立學校學生免交學費,約佔學生總數的90%以上。私立學校師資條件與教學設備較好,但收費高,學生多為富家子弟,約佔學生總數的7%。英文盲率僅為1%。 約40%中學畢業生能夠接受高等教育。全國有110多所大學和高等教育學院。著名的高等院校有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聖安德魯斯大學、倫敦大學學院、華威大學、曼徹斯特大學、愛丁堡大學和卡迪夫大學等。目前有30多萬海外學生在英大專院校學習。 英是世界高科技、高附加值産業的重要研發基地之一,其科研幾乎涉及所有科學領域。以世界1%的人口,從事世界5%的科研工作,所發表學術論文佔9%,引用量達12%,僅次於美國。獲國際大獎人數約佔世界的10%,迄已涌現出80多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居世界第二。在生物技術、航空和國防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文化】英國是世界文化大國之一,文化産業發達。全國約有2500家博物館和展覽館對外開放,其中大英博物館、國家美術館等聞名於世。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倫敦交響樂團等藝術團體具有世界一流水準。每年舉行約500多個專業藝術節,其中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是世界上最盛大的藝術節之一。當今世界80%的信息以英語傳播。 【新聞出版】英國新聞出版業發達,目前全國共有約1300多種報紙,8500種週刊和雜誌,其中全國性日報11份,每週日發行的報紙11份。主要報刊、雜誌有《泰晤士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衛報》、《獨立報》、《世界新聞》、《觀察家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和《經濟學家》等。英15歲以上人口中有超過2/3的人至少閱讀一份全國性日報。英互聯網普及率較高,2010年英上網人數達3830萬人。 通訊社主要有3家:(1)路透社:1851年成立,集體合營,世界重要通訊社之一,總部設在倫敦,在130個國家設有190多個分支機構,擁有編輯、記者和攝影師及各類工作人員約5.5萬人。(2)新聞聯合社:1868年創辦,由PA新聞、PA體育、PA檢索和PA數據設計4家公司聯合經營,專門為英國和加拿大的企業提供公關和投資信息。(3)AFX新聞有限公司:由法新社與金融時報聯合經營,向歐洲的金融及企業界提供信息和服務,在歐洲12國、美國及日本設立分支機構,總部在倫敦。 英共有5家通過地面發射的覆蓋全國的電視臺,即英國廣播公司(BBC)、獨立電視臺(ITV)、第四頻道(Channel4)、第五頻道(FIVE)和專門針對威爾士地區並使用威爾士語的S4C。此外還有衛星電視和有線電視,如天空電視等。 英國廣播公司(BBC)除提供電視節目外,還提供無線電廣播服務。該公司係由幾個無線電製造商于1922年創辦,最初只向全英提供有限的無線電廣播服務,現成為世界大型廣播公司,擁有10多個傳統及在線廣播電臺、10多個傳統及數碼交互式電視頻道,2010年全球約有各類聽眾和觀眾2.4億人。目前廣播電臺年播出總量達4萬多小時,在英國內擁有60%的聽眾,其對外廣播電臺用20多種語言向全世界各國播放節目。電視臺開播于1936年,目前每年播出時間超過5萬小時,BBC1主要播放新聞、時事、宗教、體育、歌劇及少兒和娛樂節目,BBC2主要播放音樂、藝術、喜劇、教育及一些特別節目。 獨立電視臺(ITV)節目始播于1955年,面向全國提供24小時全天服務,其中1/3時間播放新聞,其它時間播放體育、喜劇、遊戲和電影等。經費來源主要靠廣告贊助。第4頻道(Channel4)自己不制做節目,所播節目主要從獨立製片人或包括海外的節目制做商處獲取。節目從形式到內容以表現實驗性、改革性和創新性為主。第五頻道(FIVE)于1997年3月開播,主要播出時政、兒童節目、電影、戲劇和體育節目。(最近更新時間:2014年3月)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