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聲音
  • 中國版“工業4.0”藍圖出爐 力爭2045年建成工業強國
  • 人民日報一個地方總有一個地方賴以生存、發展的金飯碗,海南的金飯碗就在生態環境。海南的農業是特色産業,能夠富農卻不足以支撐國際旅遊島全局;新型工業雖然可以迅速做大經濟總量,但受生態環境制約,增長容量有限。長遠來看,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是我們的比較優勢和立省之本。
  • 新華社作為政府的一場自我革命,當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行到“割肉”階段,調整、協調部門自身以及部門之間的利益不僅存在難度,而且可能引起變相抵制。具體到行政審批項目上,如果取消的僅僅是一些常年不用的審批項目,或者簡單地把多個項目合併成一個,從數量上看似乎減少了,但這樣的“數字遊戲”並不能使企業和社會真正“鬆綁”。
  • 新華網讓市場形成穩定的預期,正是中央決策層履新一年來一以貫之的戰略考量。中國將從先前的高速增長換擋為中高速增長,正成為國內外經商界的共識。
  • 英國《金融時報》李克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稱,中國2014年經濟增長和通脹目標分別為7.5%左右和3.5%左右,M2增速目標仍為13%左右。中國宏觀經濟三大目標和去年保持一致,這也符合市場的基本預期。
  • 美國《華爾街日報》7.5%的年度經濟增長目標與過去兩年的目標一致,與過去20年每年在7%至8%之間的目標也大致相當,所有這一切顯然都意在釋放穩定性和持續性的信號。現在也許是該降低預期的時候了。
  • 路透社中國政府確定的2014年宏觀經濟三大目標和去年保持一致,符合市場基本預期。分析師認為,這同時也傳遞淡化數量指標的意圖,今年穩定是前提,改革是首要任務。
  • 香港《大公報》在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和中國新經濟增長動力尚不明確的雙重壓力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中國經濟走勢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值得關注的是,在已經結束的地方兩會上,多數地方政府紛紛下調GDP增長預期目標,“降速提質”成為舉國上下的共識。
  • 台灣《旺報》新一屆領導已經意識到深化改革過程中的種種困難和風險,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會議指出,要向深化改革要動力,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穩定和完善宏觀政策框架,確保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著力推動提質增效升級。
  • 新華社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解釋説,“7.5%左右”這一目標“兼顧了需要和可能”。報告同時提出,保持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作為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任務目標所必須把握的原則和政策導向之一,“區間論”今年首次走進政府工作報告。
  • 香港《明報》6日刊文《政府“自我革命”公佈“權力清單”》,文章指,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他並用“壯士斷腕”來形容改革的決心。
  • 台灣《經濟日報》經過一年,習李的經濟思路逐漸清晰。可以判斷,習李對於當前中國經濟改革似已成竹在胸:一、不刻意追求高增長,已做好接受合理的中度增長的心理準備;二、全面深化改革勢在必行;三、再深究下去,所有的失衡説到底就是沒能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合理關係。因應之道不外是既要深化市場經濟改革,又要全面鋪開包括政治、社會、經濟在內所有改革。
  • 新華網進入增速換擋、轉型升級新階段的中國經濟,正在探索新的合理區間和新的宏觀調控方式。過去一年,面對經濟下行較大壓力,中央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穩定宏觀政策,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全年經濟增長7.7%,增速與上年持平,為今年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打下較好基礎。
  • 《河北日報》從發展大勢看“必須轉”——靠犧牲環境、過度依賴能源資源消耗的發展已難以為繼,必須走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之路;從政績觀看如何“保證轉”——不能再片面追求發展速度和經濟總量,要讓人民群眾得實惠;從發展路徑看“怎樣轉”——跳出傳統發展模式,把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支撐放在改革、開放、創新上來。
  • 中國經濟網自2010年開始,我國經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面,一度出現下滑。我國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既要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也要有質量的實現增長,任務艱巨困難重重。2013年,在全球經濟增速僅為4.2%的情況下,我國依然保持了7.7%的增速,取得了非常難得的成就。同時也應當看到,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已經嚴重失衡,以出口和投資為主的發展方式面臨較大經濟矛盾和社會風險,由此可見,“調結構”“轉方式”已勢在必行、時不我待。
  • 香港《明報》習李新班子自上任以來,便多方面強調要淡化GDP數字的重要性。李克強在政協經濟組談及對今年宏觀經濟的看法時,已經完全貫徹其“底線思維”,表明今年經濟發展目標就是要“增長與就業不穿下限,通脹不破上限”。
  • 中國網“明確區間”是指中央明確提出要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要守住防通脹的上限。明確這樣一個區間以後,增強了社會信心,穩定了社會預期。同時,無論是下限的保增長、保就業,還是上限的穩通脹,根本上還是為了改善民生,還是確保人民的就業能夠增長,收入能夠增長,收入能夠不受物價上漲過多的影響。所以實際上是執政為民、以人為本在宏觀調控方式中的體現。
  • 新華社5日李克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民生再次成為關鍵詞。2014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民生圖景將與改革圖景相互交織,百姓生活將在改革紅利的不斷釋放中改變。
  • 新華網簡政放權與加強監管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一體兩翼,不能偏廢。要在繼續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力度的同時,加強政府宏觀調控職責,加強和改進監管方式,創新公共服務內容和方式,推動政府依法履職。
  •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雖然任何低於去年7.5%的增長目標都可能對全球財政市場造成驚嚇,但是,一些經濟學家堅稱,這意味著政府下決心支持一個更為平衡的經濟。
  • 新華網雖然中國政府指出經濟增速減低也是由於主動調控,但不可諱言,中國經濟確實遇到一些困難:過分依賴政府投資和出口的增長方式不可持續,房地産泡沫、地方債務風險、産能過剩等問題威脅著經濟健康。能否找到新的增長動力事關中國經濟奇跡能否延續。
  • 中國經濟網向社會亮出“權力家底”就是開門搞改革,是對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觸及的利益越深,簡政放權的阻力也就越大,這就更需要有“壯士斷腕”和“刮骨療毒”的勇氣。“曬”權力清單促進了權力運行的公開透明,同時摸清了權力家底,更為後續簡政放權改革加足馬力。
  • 《聯合早報》援引獨立時評人士鄧聿文觀點認為,行政體制改革、金融財稅改革、國有企業改革三方面今年應該會有進展。他受訪時説,工作報告已經列明,今年還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包括要建立權力清單制度,一律向社會公開等等。部門預算要逐步公開到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包括“三公”經費的公開程度,估計會比去年更透明。
  • 香港《文匯報》6日報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日向全國人大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要建立權力列表制度,一律向社會公開。今年中央政府計劃進一步簡政放權,要再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權力列表外一律不得實施審批,同時力把所有政府性收入納入預算,財政撥款三公經費一律公開,讓民眾看明白。去年中央國家機關「三公」經費同比減少35%,31個省份本級公務接待費減少26%。
  • 加拿大《星島日報》5日社論稱,習近平兩會前召集全國省部級主要官員開會,闡述“國家治理”理念,強調要提高民眾依法管理國家、經濟社會文化及自身事務的能力,敏感的觀察者結合政府去年大幅減政放權之舉,認為未來在某些公共領域,政府讓度部分空間給民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可能性將升高。
  • 香港《大公報》6日文章《政府“當頭炮”權力先入籠》指,李克強首份政府工作報告,通篇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就是“改革”。改革既是三大原則和政策取向之首,也是今年政府重點工作之首。李克強甚至用了“壯士斷腕”、“背水一戰”這樣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彙,從中既體現了中流擊楫、橫槊賦詩的氣概膽識,也體現了敢於擔當、時不我待的使命感、責任感。
  • 新華社國內生産總值預期增長7.5%左右。這是統籌考慮抓改革、促調整、惠民生、防風險等各方面因素確定的。同時,我國已經到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階段,轉型升級的任務很重,速度也不宜定得過高。
  • 央視改到深處是鄉愁。鄉愁是什麼?鄉愁是讓農民能夠更好的耕作,增加更多收入,鄉愁是如何讓鄉村留住它本應有的“味道”。《政府工作報告》裏提出,讓一億人就近城鎮化,這意味著城鎮化不只是蓋房子、修馬路,而是要體現城市與鄉村、現代與傳統的雙重融合。
  • 新京報總理報告中明確要求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推進首先要推進,不能以有序為理由不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一些城市資源環境容量有限、個別超大城市總人口增長過快,需要根據不同情況合理設置落戶政策。在這裡,需要遏止的是總人口增長過快的趨勢,而不是更加嚴厲的戶口準入條件。
  • 證券日報從國內來看,設立7.5%這樣一個目標,是中國經濟增長主動減速的反映,也是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的客觀需求。從國際來看,中國經濟主動減速就是給世界一個明確的信號:中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將保持這樣一個經濟中高速增長狀態。同時,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做出這樣的選擇,也是中國在給世界一個穩定的預期,這有助於緩解國際能源壓力,降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幅度,有利於其他經濟體的復蘇和穩定增長。
  • 工人日報李克強總理強調要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這無疑為不少地方千篇一律、脫離實際的“造城運動”輕點了剎車,在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的背景下,保障了産業化、集聚化作為未來城鎮化的核心,為中國未來地方經濟的關鍵引擎指明方向。
  • 中國經濟網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解決“三個1億人”的問題正是要解決人在城市如何落戶、生活,從而推動城市均衡發展,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中國經濟未來通過城鎮化的引擎拉動,將實現新增消費的年平均值為2.8萬億,實現新增投資的年平均值為6.5萬億。城鎮化刺激消費、拉動內需、帶動經濟增長的潛力是巨大的,但前提是居民權益受到保護,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這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問題。
  • 香港《南華早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後一個時期,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一億人”問題,促進約一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一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一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有業內人士表示,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需要同步加強城鎮規劃,建設交運措施,提升住房水平,同時完善醫療教育,完善公共服務,促進建築行業的發展。
  • 美國《華爾街日報》中國總理李克強提出了7.5%左右的年度經濟增長目標。這個目標與過去兩年的一致,與過去20年每年在7%至8%之間的目標也大致相當,所有這一切都意在釋放穩定性和持續性的信號。現在的增長放緩可能會促使未來的增長加速,只要這個過渡不會太突然,中國領導人能利用這個機會創造出高質量的工作崗位、實施土地和勞動力市場改革,並改進目前的財政政策。
  • 英國《金融時報》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裏,中國的增長目標缺乏實際意義,因為GDP年均增長10%,而目標一直設在8%以下。隨著中國經濟在成熟中放緩,增長目標對政策意圖的指示意義越發重要。
  • BBC李克強在會議開幕式上宣佈了中國2014年的經濟增長目標,他同時強調,中國的發展“深層次矛盾凸顯,正處於結構調整陣痛期”。報道還説,李克強承諾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同時提振國內經濟增長,實施以人為本的城市化建設。
  • 法國《回聲報》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是向世界發出的一個強烈信號,顯示中國政府決心放慢發展速度,將經濟引向更健康的軌道。
  • 美國《商業週刊》網站今年的目標是國內生産總值增長“7.5%左右”,和去年相比沒有變化。這一依然較高的增長水平對於確保充分就業——今年定下的目標是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去年的目標是900萬人以上)——是必要的。李克強説:“穩增長更是為了保就業,既要滿足城鎮新增就業的需要,又要為農村轉移勞動力進城務工留出空間,根本上是為了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李克強總理明確提出2014年的經濟增長目標為7.5%左右,強調在推進金融制度改革的同時將著力維持經濟的穩定增長,確保就業。報告提出,“擴大內需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強調努力通過城鎮化縮小收入差距的姿態。
  • 光明日報對於每一項民生期待,政府工作報告都回之以具體的改革措施,給出具體的數字描繪將要實現的民生目標。民生與改革,是將奮鬥目標與實踐路徑相結合,由此建構出的民生圖景與改革圖景,交相輝映,才不會是虛以應對的海市蜃樓。
  • 廣州日報民生無易事。深層次問題要靠深層次方法解決,只有不回避焦點難點、敢向既得利益開刀,政府改革的種種成效才能與百姓所見所感相符。民生冷暖體現發展高度。
  • 經濟日報保證民生持續改善,制度建設是關鍵。通過法律制度的形式來保障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的增量投入,以實現民生改善的可持續、制度化。
  • 香港《南華早報》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後一個時期,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一億人”問題,促進約一億人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一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一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有業內人士表示,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需要同步加強城鎮規劃,建設交運措施,提升住房水平,同時完善醫療教育,完善公共服務,促進建築行業的發展。
  • 新加坡《聯合早報》除了經濟和軍事,李克強在報告中也以平實的語言觸及了民生、文化、環保、外交、反腐、港澳臺等廣泛課題。
  • 美聯社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將通過關閉更多的煤電廠等措施來減少污染,以及加大對貧困地區學校、醫療保險的資金投入。美國專家表示,這是李克強總理在向貧困和污染宣戰,反映了新一屆政府對於社會民生的重視。
  • 英國《金融時報》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中國公眾關切的一大問題。本屆政府正以更嚴肅的態度對待這一問題,並已開始採取一些實際行動減輕污染。
  • 日本共同社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將重拳強化污染防治,表現出致力於食品安全、糾正貧富差距等國民關注問題的態度。
  • 香港文匯報新的政府工作報告展示了中央堅定果斷推動改革的決心和氣概。國家新一年的施政重點是以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同時加強廉政建設,大力改善民生,織牢民生安全網,彰顯新一屆中央政府深化改革、知難而進、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
  • 台灣《聯合報》李克強的報告突出其“憂民之憂、急民之急”之理念,具有明顯的民生特色。報告對解決民眾高度關注的就業、住房、醫療、社保、教育及食品安全、空氣污染治理等熱點問題作出回應,以求打造就業創業良好環境,織牢民生安全網。
  • 科技日報近年來,環保部對火電、鋼鐵、石化等行業實施了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霧霾問題卻越演越烈。在霧霾大規模瀰漫的時候,環保領域的代表、委員,一再遭遇媒體圍堵,討要説法;代表、委員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問責環保部。其實,問責環保部不是萬能藥,與其磨嘴皮子,不如切斷環保部門對地方政府的依賴,將環保部門收歸中央垂直管理,並加強職權範圍和治污權責。只有“體制病”治好了,周部長腰桿挺直了,治污才更有希望。到那時,還不見效,強力問責不遲。
  • 法制日報一些環評機構編制報告書(表)過程中不踏勘現場、不開展環境狀況調查、不分析數據可靠性和代表性,甚至弄虛作假。針對環評機構存在的這些問題,環保部3月7日發佈意見,加強對環評機構的監管。其中明確要求,各級環保行政主管部門不得為建設單位指定或向建設單位推薦環評機構。
  • 新加坡《海峽時報》GDP目標被視為中國領導人改革決心的關鍵信號。中國一度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嚴重影響環境。如今中國“以放緩經濟增長速度讓位經濟增長質量,以進行30年來最雄心勃勃的改革”。
  • 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中國領導人承諾抗擊污染、保持增長。李克強有一長串的重要任務,但他在提及環境問題時使用的語言尤其強烈,這也是目前中國最緊迫的社會問題。
  • 路透社一些人士擔憂環境政策對就業和收入造成衝擊。東亞銀行的分析人士説,“政府已經出臺了許多環保措施,但這些舉措已經開始對民生和經濟形成負面影響。這個問題需要解決。”
  • 美聯社李克強表示,政府將通過關閉燃煤鍋爐、控制水污染等措施,更加努力地減少環境污染。他將範圍擴大的霧霾以及水、土污染稱為大自然對粗放增長和盲目發展亮起的“紅燈”。
  • 德國之聲“硬措施完成硬任務”,“德國之聲”用這句話來形容中國治理污染的決心。
  • 台灣《中國時報》李克強今進行政府工作報告處女秀,適逢人民幣貶值、經濟表現軟,又要重手治污,已宣示7.5%GDP增長率就是下限的他,今天的報告就是“7.5%保衛戰”計劃書。一場既要發展、又不能過度干預的戰役正要開打。
  •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中國人很熟悉領導人作報告的方式,先描述困難,然後列舉成就。但這一次,李克強總理的首次政府工作報告有了新亮點,他用一種富有色彩的生動語言,闡述了一個對許多中國人愈發重要的問題:污染。
  • 美國華盛頓郵報李克強在他的首次政府工作報告中,鋪陳了治理污染的詳細措施,例如關閉5萬個小型燃煤鍋爐,減少燃煤發電廠的硫、硝排放,淘汰高排放的老舊機動車、推廣清潔車用柴油等。
  • 印度報業托拉斯今日中國政府向長期以來的霧霾污染宣戰,今年將安排350億美元的環保資金用於治理中國大面積的霧霾污染。李克強總理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指出政府將以霧霾頻發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為重點,出重拳強化污染治理。
  • 路透社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中國準備向污染宣戰,稱政府將推出多項措施治理污染問題。李克強在講話中表示“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李克強表示,霧霾天氣範圍擴大,環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粗放發展方式亮起的紅燈。
  • 美國《國際財經時報》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式上,中國政府誓言出重拳強化污染防治,同時承諾將堅決打擊恐怖主義活動,建設平安中國。
  • 《華爾街日報》今年,中國再次作出了抗擊污染的承諾,頒布新的限制措施,甚至在工作報告中首次使用了“霧霾”一詞。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誓言全力以赴抗擊污染。5日發佈的工作報告還呼籲將環保節能支出增加17%至約人民幣2100億元。李克強在人民大會黨對全國人大代表發表講話時説,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
  • 路透社中國將進一步進行改革,實現更有側重、更加綠色的經濟增長,向污染開戰,把投資步伐降到10年來最低水平,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報道説,中國經濟30年來一直高速增長,但也出現了污染、負債水平太高等問題,需要改變增長模式,使經濟恢復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