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製造業系列論壇之高端工程裝備“出海”-産業發展問題對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2-27 11:06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體: 打印本頁

“文津圓桌”會議

會議實錄: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 李毅中:

聽了幾位專家和企業家的情況介紹,為我國工程裝備製造近幾年來“走出去”取得的驕人業績深受鼓舞和啟發。我感到有幾個特點:一是工程裝備産品出口穩步提升。其中出口産品結構趨向中高端,産品質量大幅提高,産品形成系列,成套設備出口比例上升。我國工程機械設備産品在智利礦難和日本海嘯救援中的出色表現至今記憶猶新。二是工程裝備製造企業海外並購迅速增長。尤其是捕捉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發達國家經濟低迷,企業重組調整的機遇,以獲取技術、品牌和人才資源為重點,在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能源裝備、精密機械製造等領域,積極開展海外並購、資産重組,壯大和提升了自身。三是以工程項目為依託帶動了高端工程裝備的升級換代。無論是工程項目承包、勞務合作項目還是投資新建項目,不僅展示了我國工程裝備的質量、性能,而且造就了一流的裝備製造企業,創建了中國品牌。以上這些成效和措施,使我國的裝備製造業特別是包括高鐵裝備、工程機械、電力電網裝備、油氣勘探開發加工裝備等在內的工程裝備製造業,在掌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在運用國外品牌創建自主品牌,在佈局全球市場打造海外産業鏈等方面開創了新的局面,登上了新的臺階。

在充分估量成績的同時,大家從不同角度也提出了存在的差距和問題。逐步緩解這些缺陷,要從企業和政府兩個層面共同努力。

在行業和企業層面,建議針對性做好幾件事:

在製造工藝技術方面,雖然我們的整機裝配水平和使用性能已具備了競爭優勢,但一些共性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元器件與主機的發展水平相比仍然滯後。有不少仍然需要進口,需要深度攻關。如工程機械中的液壓、電控、變速部件,高鐵機車的軸承、電控系統軟硬體,核電站的主泵、數字化儀控設備,深海鑽井裝備中的鑽頭、封隔器等核心部件,其技術含量更高,製造工藝以至材質選用等還需要組織行業共性技術攻關,進一步提升自給率。在製造線的智慧化、數字化、網絡化、柔性化等方面,還需進一步集成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製造的效率和精度。因此,要更加重視關鍵基礎部件的研製,提高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及基礎製造工藝的創新製造能力。借助大數據系統和倣真模擬技術提高研製和設計的水準和能力。

在提升製造業的服務能力方面,工程裝備製造業目前仍存在明顯的不足。要向下游延伸,圍繞主導産品開展售後服務、增值服務、專業服務、全壽命週期的服務,增強用戶的可信度和安全感。增加海外營銷服務網點,建立跨國服務體系,運用互聯網、物聯網,提供産品應用組合方案,提供裝備運行技術服務,開展檢測檢驗、維護維修,保障備品備件及時供給。同時向上遊拓展,進一步幫助或提供研發、設計、諮詢、信息、節能環保以及租賃等技術服務、商業服務。把製造業服務化的戰略落實到海外業務上。探索開放型的研發製造方式,“産學研用”相結合,吸收用戶參與研發、設計、製造、營銷的全過程,用戶不僅帶來了當地的市場信息、“用戶體驗”,而且發展“個人定制”、“眾包設計”等新模式,對改進提升産品質量性能、新産品推廣應用、擴大市場份額大有裨益。

在産品創新、創建品牌方面,企業不能滿足於已有的産品和服務品牌,更重要的是具有創新創優的素質和能力,不斷推陳出新、升檔升級,才能經久不衰、活力常在。這就要注重技術前瞻性研發,加大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逐步接近或達到國際同行的水平,在已並購國外同業吸收先進技術、高端人才的同時,更加重視本企業行業技術中心和研發團隊的培育發展,構建“生産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的三級研發體系,保持技術領先優勢。這裡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是提升技術標準,力爭更多升級為國際標準。在“走出去”中加大已有國內標準的體系化,取得用戶認同,擴大國際影響,儘量減少標準轉換、認證造成的困難。同時加強與國外跨國公司的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提升在國際標準體系中的話語權。我國通信業4GTD-LTE的標準三年前得到國際電信聯盟的認可成為國際標準之一,大大促進了我國4G技術和裝備的國際化,目前已在全球26個國家建立了42張4G網。

在政府和相關部門層面,要為高端工程裝備“走出去”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和環境。政府不干預企業項目的決策自主權,要在戰略規劃、融資支持、投資保護等方面發揮指導、保障作用。大家普遍反映,一是國家層面要制定“走出去”的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我國已進入資本輸出的發展階段,發展開放型經濟,在全球投資、貿易的大格局下,制定戰略規劃直至分行業的專項規劃十分重要。包括發展定位、産業選擇、區位抉擇、投資取向、合作方式等內容,在編制“十三五”規劃時,“走出去”要成為重要內容,把“一帶一路”、APEC等對外開放的戰略思維具體化。二是建立健全相關法律體系,指導企業依法行事、規避風險。建議修訂《對外貿易法》,制定《海外投資法》、《勞務輸出法》,規範“走出去”投資合資合作行為,保護我國企業的合法權益。支持建立法律、金融、商務等服務仲介機構,提供法律、信息、融資、保險、知識産權和認證等服務。三是加強和改善對“走出去”企業的金融支持。企業反映國內銀行貸款利息高,在國外分支機構的網點少,企業貸款難、成本高。近來國家宣佈拿出500億美元支持APEC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拿出400億美元支持發展絲綢之路,企業很受鼓舞,希望加快兌現。建議支持進出口銀行、開發銀行擴大信貸、降低利息,更好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支持“走出去”。四是建議政府加強對企業“走出去”的指導。“走出去”所在國家的政局狀況、經濟運行走向、社會穩定情況、投資環境等深層次問題,企業很難做出準確判斷。遇到突發事件或與所在國發生矛盾糾紛、産生摩擦都需要政府幫助疏通交涉。加強雙邊、多邊投資貿易協定洽談,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為企業“走出去”創造更好的外部條件。

此外,建議對“高端工程裝備”的提法和內涵再研究一下,似應改為“高端裝備”更為準確和清晰。

以上意見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工信部裝備司副司長李東:

首先感謝新華社對裝備製造業發展的高度關注,媒體牽頭關注産業發展我們認為非常好,也非常重要,有利於為産業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我國裝備製造業規模上連續4年位居世界第一,很多細分産業如發電設備、造船、汽車、機床等一直穩居世界第一,且發電設備、造船在國際市場佔有較大的份額。最近工程機械、軌道交通、核電裝備、油氣裝備也都在加速“走出去”的步伐。

裝備出口方面,據海關統計顯示,2014年1-12月,我國機械與運輸裝備出口6.5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裝備出口結構性上,之前機電裝備出口占全部出口産品比例很高(30%—60%),但中低端産品出口比較多,現在裝備領域高端化的趨勢已經逐步的體現出來。如鐵路裝備方面,南車集團、北車集團累計出口鐵路機車近5000輛,通信信號方面,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佔2008~2012年全球控制與信號系統市場的10%、亞洲市場的30%。2013年,工程機械在亞洲市場出口占其我國工程機械總出口比重的46.9%。

同時,“走出去”不單單是産品的走出去,而是要整個創新能力、資本包括利用海外資源都應該“走出去”。這幾年兼併重組呈現出了比較好的趨勢,如中國南車收購了在加拿大多倫多上市的英國丹尼克斯公司,徐工集團收購了德國施維英股權。核電裝備也在積極地落地,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正在大踏步向外走出去。

高端裝備“走出去”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面臨貿易壁壘、安全審查等障礙。我們原來主要是中低端走出去,和歐美高端化是錯位發展的。隨著我們産品的不斷高端化,“走出去”時就更加面臨著和歐美企業的直接競爭,在安全審查、貿易壁壘方面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

二是金融支持政策不完善。企業“走出去”普遍遇到融資成本高的問題,我們專門研究過船舶行業,國內融資利率一般要比倫敦同業拆借利率(LIBOR)高200-300個點以上。此外,匯率和外匯的匯率波動對“走出去”也影響比較大。

三是標準體系建設滯後。高端裝備走出去,要和國際標準對標、互認,現在這個工作有點跟不上。特別是有一些專利知識産權方面,容易受到跨國公司在標準上的制約,這也是話語權的問題。比如中鐵建土耳其的高鐵項目等等,這些都要經過歐洲標準的認定。

四是市場競爭秩序混亂。有些裝備企業相互之間各自為戰,存在惡意競爭、低價競爭的現象,導致海外出現了對中國産品的信任問題。

對於下一步的工作我提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和組織協調。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裝備走出去,商務部、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等多個部委都在推進走出去戰略,但是缺乏一個頂層的設計和組織協調。

二是加大為“走出去”企業的保障。支持建立海外服務保障體系(金融、法律、售後服務等網點建設)。鼓勵通過大型工程總承包帶動産業鏈“走出去”的模式,要從法律和金融上給予支持。加強對外雙邊或多邊投資保護談判工作,從外交、外貿角度給予“走出去”企業相關保障,完善海外投資保護的法律保障機制,協助和指導“走出去”企業應對國際投資保護主義。

三是完善“走出去”的金融政策。鼓勵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創新金融産品和融資模式,實現“産融手連手”,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融資服務。

四是加快標準跟國際化的對標。加快認證國際合作,力爭國際標準話語權。強化中國標準輸出、標準互認、區域標準共建,推動中國的標準“走出去”。

五是積極利用外匯儲備。推動外匯儲備多元化利用,建立外匯儲備“走出去”的高端裝備機制,外匯局在利率和期限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和優惠安排。

六是應該規範“走出去”的市場秩序。充分發揮仲介機構和行業協會的協調作用,建立行業自律的約束機制,規範企業的投資和經營行為,防止和避免在海外的惡性競爭。

七是建立國際化人才支持體系。通過內引外派發揮海外人士和人才為裝備製造業走出去服務的能力。支持企業利用市場渠道培養懂金融投資、通外語商務、熟財會法律的國際化精英人才。

交通部運輸司副司長李志強:

李志強:我以前參加過咱們的會,我這次也是非常榮幸參加這個會,因為從我們交通運輸部來講,我們交通運輸産業是一個用戶,而不是設備的研發行業。首先澄清一點,我不是交通運輸部的黨組成員,借這個機會想談兩個觀點,五條建議。

接到咱們這個通知以後,我們也對這個題目進行了認真思考,在這些方面我們研究得比較少,看到問題的層次和角度比較低,可能認識水平不夠高,供各位領導和專家參考。

第一個觀點,現在我們已經邁入到市場經濟的社會,時代也發展到市場經濟的時代,我們高端的工程裝備生産、研發、應用,總的來講可能還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要依託市場,要通過在實踐中來組織研發,通過市場來進行推廣。

第二個觀點,原來我們研究的題目是如何“走出去”,走出去我們總的一個認識就是説,如果我們國內想開闢國際的高端裝備的市場,首先還要依託于我們國內研發水平、工程質量,就是設備的質量,依託我們的管理機制,依託我們的市場營銷。我覺得做好國內還是基礎,當我們國內的生産、研發、應用到了一定水平以後,我們自然而然就具備了向國際進軍的能力,然後我們再協調做好一些工作,可能我們就能逐步地參與到國際市場競爭中去。

在這個觀點下,我們從政府的角度講要做好哪幾項工作,既然是市場經濟規律,市場經濟,政府就不能代替企業去做政府不應該做也做不好的事情。我覺得現在通過科技投入、科技研發這種模式來持續研發高水平的高端裝備,在我們現行的社會條件下和國際競爭中應該不具備長久的和旺盛的生命力。政府是不是從這麼幾個方面做好自己應該做的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

第一個方面,要鼓勵規模化研發。高端裝備一定是需要高投入、高技術,它必須要依託大型企業集團、大型企業和一支高素質的研發隊伍來完成,同時需要一個龐大的市場來接納這種研發,來提供這種市場需求,刺激這種開發。所以靠散兵遊勇式的,靠多小散弱的這種市場模式來組織開發高端的裝備,很難行得通的。

第二點方面,要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是政府應該做好的事情。良好的外部環境有兩方面,第一個方面,政策環境。我們要全面梳理我們現有的法規、制度、標準、政策和在實踐過程中一些操作的制度,清理影響或者制約高端裝備開發的一些政策、制度。我總的一個感覺是,政府不限制就是鼓勵,不限制就是支持。第二個方面,是基礎設施環境。因為有一些裝備,特別在它新誕生的時間、新開發的時候,需要社會為它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例如,我們在推進新能源汽車在我們國內的研發和推廣利用過程中,其中有一條很重要的支持措施是加強社會用電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政府各有關部門的合作來建充電樁、建輸電線,給輸電站的土地,沒有這些外部環境,電動汽車就不可能有人去買、不可能有人去用,這個靠企業是沒辦法做到的,必須靠政府。

第三項工作,要制定一個科學體系標準。剛才李東司長也提到這個事情,我覺得非常重要。標準分兩方法,一方面是生産標準,一方面是應用標準,一個良好的標準體系既是保障這個社會在國內應用,能保障運行良好、運行可靠,保證運行的安全,同時也是引導這個裝備、引導企業提高裝備技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四項工作,就要促進國內的消費。現在我們已經加入了WTO,好像再提這個有點不合時宜,但是從應用的角度看,要壯大我們國家生産企業,必須要在某一個時期,特別是在起步時期,注重通過國內的消費來引導和支持相關産業的發展,我們對市場設備的應用需要一個準入的標準或者認證的標準。當然,這個在我們現行的條件下,我們怎麼跟國際相關法規或者是條約要更好地融合,但是我覺得這方面工作還是要的。

因為我們都知道,企業研發設備一定要有需求,它賣得出去,才有資金,市場有需求它才會有研發的投入,它才肯投入資金、組織隊伍。如果沒有這個市場的需求,它沒有獲得應有的利潤,它很難保證這種研發、這種投入是可持續的。

所以,在某一個時期,在某一些領域,在不違背國際條約的情況下,我們要鼓勵國內的相關消費産業,來購置我們國內生産企業研發的産品,給我們企業以發展的空間和發展的基礎,這樣才能夠使我們相關産業穩步起步發展。

第五項工作,加強資金的支持和融資的便利。資金的支持包括我們科研資金的投入,包括支持性産業的投入,包括企業融資貸款給予便利,我們政府都要給予支持。

僅供參考,謝謝大家!

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

王民:在新常態下,中國工程機械製造企業發展的道路應注重“政、産、學、研、用”五方面的結合運用,加強關鍵技術的研發投入,用好智慧化製造的技改投入,通過兩化深度融合,追求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中國高端裝備的出口將成為新經濟體系下的常態事件。除了企業自身要提升産品的可靠性、穩定性和舒適性,增強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注重互聯網的應用和智慧化IT技術的應用外,希望政府為高端裝備“走出去”給予相關技術性規定和政策方面的支持。

三一集團唐修國:

唐修國:我非常欣賞剛才夏總談到的一句話,就是高端裝備業製造是我們共同的信仰,實際上縱觀歐洲、日本,裝備製造不僅是發展最迅速的,不會放棄它,都是把它作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戰略來做。我也特別認同李部長剛才談到的,叫做製造走出去,我們就堅持了這個原則。如果説人員和配件不先到位的話我們發展不起來,但是這個原則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從2008年之後,2008年之前我們有出口很高興,進出口公司能夠在這裡出口幾臺設備,最初出口以後沒有服務,“中國製造”這個品牌就這麼砸掉了。

實際上我們國家設備,出去的設備也就是前期故障率高一點,用了一段時間以後設備的性價比是非常好的,但是沒有服務,人家就像一次性筷子,用完以後就丟掉了,一次性筷子可以丟掉,工程機械怎麼能夠作為一次性筷子丟掉呢,所以這個方面我是非常贊同的。

另外主持人剛剛説到的融合,我在想,對內就是所有制的融合,我們要走出去,國企、民企抱團一起走出去,但是對外我覺得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中國製造”這個口碑問題。李部長剛才表揚我們説,智利救援三一的裝備,日本福島救援三一的裝備,我們國家的裝備在世界大救援當中我們亮了一下相,並且起了很大的作用。

剛開始的時候,這些外國人不認同,説品質改變世界,我們品質發展那麼多年,品質改變世界什麼意思?中國品牌需要提升,我們希望用好的品質來改變“中國製造”不太好的形象,就是改變這個形象。

若中國走出去的話,國家在全球經濟的格局中充當什麼角色?我們靠什麼東西走出去?中國過去犧牲了市場。實事求是講,汽車可以説改變世界的機器,工業中的工業,但是我們國家自主品牌汽車也不少,現在很多還是挂在外面的牌子,並且買一個汽車,感覺到買一個外國牌子的汽車感到驕傲,開一個國産牌子的汽車自豪感現在還沒有那麼高。另外,我們國家現在的資本是有,這個是機制問題,我們有那麼多外匯在外面。我們是國家是一個缺資源的國家,我們缺油少氣富煤,實際上我們煤也不多。

我們靠什麼走出去?工程機械,叫做離散型智慧密集製造,凡是符合這個特徵的中國企業一定有競爭力。離散型是什麼呢?就是不太可以用資本、用大規模流水線在中國做製造,我們中國人口最勤勞,我們有很多優秀的勞動力,技工具有非常大的創造力。另外,中國人的學習能力很強,技術我們是不怕的,靠製造跟別人去交換資源,這就是我們國家可以形成一個戰略定位,當然我這個話可能説的高了一點。

第二點,我們走出去還是要從國內開始,先要確實把國內市場做好。中國經濟什麼經濟?應該説2011年之前,我們國家是“鼠標+混凝土”是的經濟,這是以前有一個經濟學家講的,説怎麼看中國經濟,中國經濟就是一個混凝土+鼠標經濟,一方面我們建設,另一方面我們面臨著高科技時代的來臨,現在是一個互聯網時代。

三一在混凝土泵車方面做到全球第一,全球1/3有三一的混凝土泵車。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市場,挖掘機是工程機械的明珠,三一重工的挖掘機可不是便宜貨,我們比行業貴很多,接近日本的水平。中國佔了差不多世界的50%的市場,一半挖掘機。這個挖掘機怎麼個做法,剛才大家談到的有一個問題,我們缺經驗,我們缺基礎的理論性,三一做了什麼事情?我們在杭州設了一個研發中心,生産液壓件,我們生産規模非常小,等我們生産的液壓件出來的話,我們就把這個技術跟日本方面談,現在製造,主要還是他製造,我們製造很少,但是價格拉下來,這就形成了我們和他們共享技術,這個技術是不能供給其他的。

現在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機械製造它有投資,我自己製造很有可能比他提供給我的成本高,現在如果説他提供給我們,比我們自己製造的成本高,但是我們也擁有這個技術。這個現在沒有什麼專利權,但是我們約定了幾年的時間,絕對不能往外賣,就是我們的。

第二個,比如控制系統,我們設了兩家公司,一個在長沙,一個在上海,這兩家公司是互相競爭的,我們公司內部會自由選擇。通過這種渠道把西門子、ABB的價格拉下來,這些事情都是策略性的。站在我們自己的角度,不賺錢,但是算起賬來,我們覺得非常好。另外,我們建立了一個中心,今天剛才王總介紹了,他説他的開工率多少,我現在這裡有每一個月的設備開工率,去年3月份馬凱副總理視察的時候,從4月1日開始我們每半個月都要上傳一份報告,就是我們監控的三一30萬台裝備的開工。

我們的各種情況不一樣,比如我在港口的開工率報告,開工率有90%多,混凝土機械開工率不高,就達不到60%,只有40%多、50%,看月份。另外像挖掘機,什麼時候、什麼地區的挖掘機處在一個什麼狀態,原來我們煤礦機械在井下之外,我們是5%的監控他的開工情況、發動機各種産品。海外的産品,只要它允許,都可以監控。曾經我們在澳大利亞就發生了一個問題,我們的頻段和他們的衝突,還找我們麻煩。

為什麼我們的産品可以在日本進行那種救援呢?因為這個控制器是我們自己開發的,我們把這個控制器的遙控延伸,而這個輻射通過遙控器幾乎是呈幾何倍數。

這個就是您剛才説的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就是這些。我説這個情況是什麼呢?實際上企業也還是有一些事情靠自己,是可以做創新,是可以去做的。另外,過去的這些年,我們確實經歷了出口,然後到美國、德國、印度、巴西建了四個工廠,面積最小的有200多畝,面積最大的有1300畝,投資是非常大的,投入大,見效慢,有一些就是策略性的,到現在還在虧損。另外在美國投資一個風電,也遇上了美國的官司。

沒有怎麼解決,但是官司我們勝利了,確實改變了中國歐洲委員會幾十年的議事規則,過去他對外商投資是不透明的,不需要聽證就可以停止,到現在他必須聽證,必須按照法律體系來走。三一,我們當時就抱定這個決心,丟掉也就這麼回事,我們就不要了,我們就試一試,這一試現在還成為2014年的十大新聞事件。

正好是奧巴馬總統競選到比較微妙的時候,他並且向我們國家有關方面通報了,他會行使這個權利,然後獲得某一些地區的強硬派對他的支持。所以在這個情況下我們成了一個犧牲品。現在看不會犧牲,至少不會全犧牲。如果説我要有一些什麼樣的建議要提,我覺得一個就是,實際上理事長説過,第一個,國民待遇很重要,2003年錦濤總書記視察三一時候我們就提出了這個問題,他看到我們公司有很多進口的品牌,有奔馳的、有沃爾沃的,説我們國家的還不錯,為什麼不用?我們説客戶有選擇,順便我們又提了一句,這個要是進口不免稅就好了。他當時就指示,請相關部門研究。

第二個,確實我們國家政策要能夠鼓勵這種模式創新,今天我們還在海外賣設備,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不算我們央企出口的數,我們的出口就是50億元人民幣,我們在海外製造和銷售的差不多有9億歐元,大概就是這麼一個量。我們覺得未來一定是一個成套解決方案和對接,甚至對某些國家和某些地區我們完全可以對接它的政府,將我們的技術和裝備把它的資源變成財富,然後我們以我國的開發區模式給它來規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它的城鎮化建設,甚至把我們國內的這種現在過剩的産能轉移出去,為他去建立一定的工業能力。這個事情中國人可以做的,20多年前,誰不就是引進了福特的一條生産線,淘汰的落後的在中國生産發動機,日柴也是非常優秀的發動機企業。

在做的過程中有兩點,一點,怎麼樣支持投行跟我們一起走下去。另外一個也很重要,就是我們的媒體,一定要對我們國家的這麼一些産業,包括比如説我們高鐵出事這種事,作為我們産業界,高鐵出事情我們也緊張,為什麼呢?我們也擔心,這樣炒作的話,中國發一篇文章,國外可能發十篇文章,就是這樣。我們國內出了一點什麼事情,最後國外反而就放大,我們的形象比國外要緊張,沒有好的口碑企業怎麼走出去,“中國製造”這個品牌就倒了,沒有這個品牌中國企業怎麼走出去。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冶金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

非常感謝你讓我參加這個高端研討會,對我們來講,我們是一個為高端製造提供基礎的原材料,我就想了解一下。因為我們專門有為我們下游用戶提供服務的市場研究各個方面研究,我們也到過徐工、三一重工進行過調研,你們快速發展對我們鋼鐵材料的要求,有什麼不能解決,李部長是老領導,我們簡單説兩句。

鋼鐵,我上次參加會的時候我就説,社會把鋼鐵妖魔化了,這是不符合客觀評價的。統計局説我們當時8.27億噸,將近全球的一半,我們出口鋼材9378萬噸,在我們整個全球貿易,包括我們中國進出口低迷情況下我們出口保持50%的增長,而且我們是受到中國國內的問題,受到國外不合理政策保護,我參加汪洋總理帶隊中美對話,美國提出過剩問題。我想鋼鐵行業,在我們所有行業裏邊,我個人感覺,是最具競爭力的企業,你想你競爭力不強,你滿足國外的價格要求、質量要求、服務體系。當然有人説多了,多了就看我們的比較優勢,走出去,因為我參與到我們很多國外項目,我跑過20幾個國家級的規劃項目。

其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在委內瑞拉,咱們徐工的一個項目,我想剛才提前談走出去。其實,大夥剛才説到,最根本的人才問題。因為一個什麼項目,就是一個剛畢業的西班牙女孩負責,人才是我們走出去的障礙,懂專業不懂外語,懂外語不懂專業,又懂外語、又懂外語的專業、責任心,真是挑戰。我們設備也可以走出去,剛才李部長講我們有售後服務,我看我們基本上都做到了,比如大型礦車都出去,在當地服務業有一段歷史了,包括咱們三一都有這樣的歷史了。我們人走出去,這是所有走出去的根本,我們感到壓力大得很。包括我們在走出去的失敗教訓問題,對技術、對當地的文化、對當地的法律。

第二個,我們也應該對我們裝備製造業,不管是高端裝備製造業,所有製造業的經驗和教訓要好好反思一下。我也是聽説,我們的汽車産業應該是算成功的,國家對汽車服務最大的,恰恰我們民族品牌的汽車銷售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再下降,2014年的比重下降的。而剛剛談到的,工程裝備國家沒有扶持的,恰恰殺出血路來。剛剛陳斌會長講到説,有産業特點,但是也要考慮國家支持和鼓勵政策,到底是限制行業發展,還是鼓勵行業發展,這是我想強調的。為什麼鋼鐵這樣的?鋼鐵,國家是限制的,恰恰我們不斷發展,這是我要總結的。而且我為什麼説我們鋼鐵有爭議,我們所有工業能感受競爭,我們出口、技術各方面,應該是我們都有自主産能,不存在像手機、汽車不具備産能的。

而且説你鋼鐵都是初級産品,這個概念不準確,我建100層高樓和建50層高樓所需要的産品質量本身就不一樣,産品就是差異化的,高端的,比方高端製造業,剛才老吳講的,本身就是金字塔,越高端市場越小,要避免我們像低端過剩一樣高端過剩,這在我們各個行業都存在,高端過剩的代價更高,因為高端的投資大、規模小,造成的損失更大,我覺得對我們所有製造業進行一個,新華社可以站這個角度梳理一下,這是對我們産業政策的思考。

第二個,我們“走出去”還有一個感覺,我們整體的頂層設計沒有,我們説一攬子整體走出去,比方在國外建礦山、建鋼廠,我們又涉及到鐵路、港口,我們一定要説一攬子走出去,而沒有這樣的機構來複雜。日本為了在海外佔領資源或者走出去,日本專門有一個海外投資機構,統一協調,而不像我們中國,發改説了算,商務部也説了也算,還有其他部門説了都算,麻煩了,不利於我們更好地發展,頂層設計就不利於我們走出去。相應的還有我們的政策,比方説如何鼓勵我們走出去的用國産設備,不光是國內,有一系列的,包括出口信貸,包括稅收各方面政策,我覺得確實頂層設計對我們整體工業製造業走出去需要認真思考。

還有一個觀點,我建議我們不要,或者媒體宣傳可能誤導,比方我們要轉移一批、淘汰一批、整合一批、消費一批、反映一批,很多媒體宣傳是,把我們轉移一批叫落後轉移一批,這是不對的,實際上是先進製造能力轉移。

中國機械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呂瑩:

我稍微補充一下超限的問題,剛剛徐工的陸總説的幾個觀點是可以考慮的,一個就是説,現在産權關係影響到一系列的問題,如果你這樣將來再出了事,誰來負這個責,這是一系列的問題,所以這個問題不能用臨時的牌。第二個,工程起重機是定載荷,不是載貨運輸車,所以應該跟載貨運輸設備的管理規定有所區分,不能跟它採取一套規章制度去管理,要有所區分,區分開,以後有些問題好商量。再有一個,當初1589規則制定,包括第一修改單出臺,是在一個什麼背景之下,我跟大家介紹一下,因為55噸的輪式起重機,對應的應該就是100噸起重量的工程起重車,當2004年、2005年我們一年是10幾臺,二三十台,到2005年是60台,全國製造,我們最高的2012年是700多臺,後來又所下降,到2014年是200多臺,下降的幅度非常大。應該講這個下降,一個是市場因素,再一個就是政策制約因素。當時對於這個問題沒有提的很尖銳,是因為數很小,現在數量這麼大,國家很多建設需求項目當中。

國家工程機械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李建友:

李建友:因為這個問題確實來自於道路行駛的要求,由於怕對路面破壞,然後産生了這麼一個總重量的限制。實際上,我們可能研究這個問題的同志、專家不太了解技術的本身,道路橋梁被損壞的問題關鍵不是車輛總重而是軸何。從研究的對象看,如果堵車了排著隊行駛通過一個橋梁或者通過一個路面,它的重量是很大的,應該是55噸的上百倍。一個車挨著一個車,堵車了,那個道路也沒被壓壞。單從一個研究對象來看,用簡單政策限制去管理,而不是説科學化的去管理,這樣當時專家制定這個政策的時候可能具有了一些政府的色彩,然後行使了這麼一個國家強制性標準,行政部門又簡單管理,一刀切了。

因為現在國家行政許可的管理,有行政問責制,一旦出了問題大家都不敢承擔責任,所以弄的各個部委都不願意出面去承擔一些改變現有的特殊情況,而是依據國家標準行事,沒有做到分類管理,工信部做到了分類管理。而這個國家標準一直沒有修訂。因為大家知道,標準體系的完善,剛才各位領導都談了,標準體系是推動我們走出去,或者是我們高端産品提升市場競爭力最關鍵的一個環節。而恰恰中國標準體系的科學性和它的完善性,跟國外是非常有差距的,包括它的體系建設也不同,所以説這個工作要改變一個遊戲規則、一個標準,它的時間是非常長的,它要公示、要修訂,它有一套的程序。根源可能就是因為一個標準而導致了政府部門對産品管理限制使用了,産生了這麼一個問題,導致了好多産品限制了它的發展,從而,不能實現高端裝備,這是我看到的關於55噸限制的問題。

再一個我想談一點就是,企業商業運行模式轉型升級,前面領導都談得非常好,有一個問題我特別提出來思考,商業運行模式的升級不同的企業採取不同的思考,要切合企業本身的特點來考慮,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目前的這個現狀,中國本身就是個裝備製造業大國,過去是中低端産品,一下子所有企業要提高到中高端産品,它的産能、它的就業問題、它的裝備佈局問題,它産生重大的變革,它企業的結構,它的資源配置,要使企業性質的發生改變,所以説對於不同的企業它重大的調整可能有一個過程,政府要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區別對待。

再一個就是産品的本身。産品的本身面臨有好多問題,包括基礎材料和工藝問題、核心技術水品低的問題,還有重要零部件落後的問題。所以説它要作為一個産品本身的結構的調整,也面臨著它諸多的問題,包括它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還有其他的問題。再一個就是,要面臨著升級的問題,那就是使用大的環境和用戶,都要升級。要産、學、研、用結合,中國裝備使用大部分是中低端産品的用戶多,中高端産品只是一部分,中低端産品是大部分,企業轉型升級可能就要,有一部分企業可能要向高端的去走,有一部分企業仍然可能要考慮到現有的環境問題,保留傳統産業。所以説在中國制定的這個標準體系也好,還有我們的商業運行模式轉化也好,不能千篇一律一刀切。

責任編輯: 劉嘯萱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