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調結構 央行二度全面+定向降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4-19 21:57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4月19日電(記者劉錚、李延霞、姜琳)中國人民銀行19日傍晚宣佈,自20日起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並有針對性地實施定向降準。央行為何此時出手降準?未來貨幣政策將何去何從?

在中國經濟新舊動力交替的關口,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一季度的中國經濟,增速仍在合理區間,但下行壓力明顯加大。在經濟新舊動力銜接的重要關口,無論是穩增長還是調結構,都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

“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有助於促進銀行具備足夠的可貸資金,以保持信貸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陸磊説。

此次降準力度大、重點突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認為,這次一次性下調1個百分點,力度之大是最近幾年沒有的(此前調整都是0.5個百分點),同時還實施了定向降準。這是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舉措,加大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發出了穩定預期、堅定信心的鮮明信號。

總量上看,此次降准將釋放出上萬億元的銀行資金,對實體經濟是巨大支持。截至3月末,我國人民幣存款餘額為124.9萬億元。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測算,此次全面降準加上定向降準,大約能釋放出1.1萬億元至1.5萬億元的銀行資金。

結構上看,定向調控再度發力,“三農”和小微企業將精準受益。這次央行對農信社、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額外降準1個百分點,對農業發展銀行額外降準2個百分點,對“三農”或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國有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可執行低0.5個百分點的準備金率,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的導向鮮明。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對緩解融資難融資貴會有很大幫助,我們做企業的感到很振奮。”小微企業主、武漢寶特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汪林安表示,最近公司正要向銀行貸款,相信這次降準會幫助企業更容易、更便宜地獲得貸款。

適應貨幣供應新變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此次降準,既是因應宏觀經濟大環境的變化,也是應對貨幣供應新情況的必要調整。

最近一段時期以來,中國外貿低位運行,美元預期走強,使得過去長期充當基礎貨幣主要投放方式的外匯佔款明顯減少,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偏低。由此造成的流動性缺口,僅靠日常公開市場操作難以有效彌補,這使得商業銀行的資金面偏緊,影響了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能力。

“今年2月、3月份外匯佔款連續兩個月負增長,特別是3月份同比少增2307億元,基礎貨幣出現較大缺口。降低準備金率1個點,由央行釋放解鎖的基礎貨幣,基本能完成對衝。”陸磊對記者表示,為穩定基礎貨幣投放,保持M2平穩適度增長,在4月份降準是合適的。

央行統計顯示,一季度中國外匯佔款減少2521億元,同比少增1.04萬億元。3月末,我國M2餘額同比增長11.6%,增速比上月末低0.9個百分點,也低於今年12%的貨幣增速目標。

連平分析認為,當前不僅外匯佔款出現趨勢性下降,而且銀行存款增長也出現明顯放緩,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需要及時降準。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中國之所以之前維持較高的準備金率,主要是外匯佔款較高。“隨著外匯佔款的持續降低,擇機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逐步釋放流動性,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的支撐,是自然的選擇。”

未來貨幣政策將更加靈活,金融改革進一步提速

此次降準,是央行在2月4日宣佈全面降準並定向降準以來,兩個多月內第二次出手。此外,央行還在2月28日和去年11月21日兩次宣佈降息。貨幣政策在最近5個月來,為何舉動頻頻?政策是否出現大轉向?

“此次降準不代表貨幣政策轉向、也不是強刺激,因為沒有額外增加流動性,只是彌補貨幣缺口,還是沿著穩健的貨幣政策、鬆緊適度的方向。”陸磊表示,未來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注重鬆緊適度,更加注重預調微調。通過綜合運用貨幣信貸政策,推動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

當前中國經濟淘汰過剩産能、打造發展新動力正進入關鍵階段,清理地方性政府債務也在深入推進,房地産調整正處在膠著狀態,而世界經濟復蘇放緩,美元走強,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國的貨幣政策面臨很多新挑戰,需要應對多方面的任務。

“要隨時做好準備,應對更大的困難和挑戰。所以貨幣政策一定要更加靈活,更加及時地進行適應性調整。”王軍認為,未來可以根據形勢變化和經濟的需要,隨時出臺新的政策。

在貨幣政策頻頻出手的同時,金融改革近來大提速,用金融改革激發長遠活力的政策取向已經顯現。今年以來,不僅醞釀了20多年的存款保險制度得以實施,而且民營銀行的發展進入了“成熟一個批准一個”的加速階段,資本市場註冊制改革也緊鑼密鼓,這些制度保障將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增添新的強大動能。

責任編輯: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