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交界“孕育”地震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4-27 17:21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網北京4月25日電 尼泊爾境內25日發生8.1級地震。雖然地震成因複雜,但從宏觀上説,尼泊爾發生強震的主要原因顯而易見,因為該國正位於全球著名的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

  地球最上層包括地殼在內的約100千米範圍的岩石圈並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連在一起的雞蛋殼。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層稱為板塊,它們各自在上地幔內的軟流層上“漂浮”移動,有的板塊會俯衝到地幔內數百千米深的地方。

  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佈的地帶。若把世界地震的分佈情況與全球板塊的分佈相比較,可以明顯看出兩者非常吻合。據統計,全球有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這説明,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全球共有6大板塊,其中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區,便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所在地。這一地震帶從印度尼西亞經緬甸到中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區,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區,其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佔全球地震釋放總能量的24%。

  雖然尼泊爾地震的後果一時難以厘清,但參看這一地震帶上的其他震災可窺端倪。伊朗全境基本位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2003年12月,伊朗東南部克爾曼省巴姆地區發生6.3級地震,造成約2.5萬人死亡。2004年12月,印尼蘇門答臘附近海域發生的8.7級地震,引發大海嘯,人員死亡超過20萬人。而該地震就發生在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一個名為“安達曼弧”的構造帶上。

  當然,並非每次強震都會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這與震源深度、地震時人們的作息狀態和震區房屋抗震性能相關。此外也應看到,地震活動是正常現象,地震造成的破壞是局部性的,不必過於恐慌。據地震學家統計,地球每年發生五百多萬次地震,每天發生上萬次。不過,它們之中絕大多數震級太小或離人口聚居地太遠,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約有一二十次。震級為8級左右的地震,全球每年僅出現一兩次。

  迄今,地震學家尚未找到任何一種異常現象,可在所有大地震之前被無一例外地觀測到,這意味著人類還無法對迫在眉睫的大地震進行準確預報。但通過長期觀測地殼斷層,可對某地區未來數十年發生地震的概率進行評估。此外,發達的預警和信息傳播技術,可在破壞性較小的地震縱波到達地面時立即發出警報,在導致房屋倒塌的地震橫波到達之前,為人們逃生搶出幾秒至幾十秒的寶貴時間。

責任編輯: 薛雪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