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釋放經濟發展活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8-06 14:14 來源: 求是
【字體: 打印本頁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錯綜複雜,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有效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全國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緊緊圍繞全局工作,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著力推進商事制度改革,進一步優化了營商環境,釋放了改革紅利,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一、堅持把商事制度改革作為簡政放權的“先手棋”

近年來,工商總局立足簡政放權、轉變職能,著眼放鬆準入管制、激發市場活力,對改革商事制度進行了積極探索。2014年3月1日,我國正式實施商事制度改革。在改革中,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主動順應廣大市場主體的熱切期盼,堅持把商事制度改革作為簡政放權的“先手棋”,按照便捷高效、規範統一、寬進嚴管的原則,在放寬註冊資本和場地準入條件的同時,認真落實簡化登記手續等配套措施,確保了改革的依法有序推進。

堅持以改革統攬全局。商事制度改革是新一屆政府轉變職能總體部署中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實施這項改革時,我們緊緊圍繞促進經濟發展、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障改善民生等中心任務推進,把商事制度改革作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重大舉措統領各項工作,積極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加快發展,向市場要活力。同時,我們堅持用改革的思維和方法做好制度設計,切實把商事制度改革放在全國改革和發展大局中思考和謀劃,釋放更多改革紅利。

堅持改革的市場化方向。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實施商事制度改革中,我們始終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進一步簡政放權、轉變職能,自覺做到不代替、不干預本應由市場機制調節、社會自我管理、企業自主經營的事務,最大限度減少對微觀事務的管理,把註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把企業年檢制度改為年報公示制度,把“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真正放權于市場、放權于企業、放權于社會。

堅持立法先行、于法有據。商事制度改革的實施,既涉及法律法規的制定修訂,也涉及配套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的制定、修改或廢止。在實施中,我們認真貫徹中央對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堅持立法先行、先立後破,自覺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改革。積極配合全國人大修改了《公司法》,配合國務院修改了10部行政法規,總局自身修訂了7個部門規章,制定了4個規範性文件和2個技術標準。國務院2014年8月發佈《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後,我們及時制定了經營異常名錄管理暫行辦法等5個配套規章、2個規範性文件和5個信息化標準。這一系列法規和規範性文件的修訂和出臺,有力保障了改革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堅持試點先行、有序推進。從2012年開始,工商總局鼓勵地方在法律框架內對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進行先行先試,積極推動深圳、珠海、東莞、順德和上海自貿區開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試點,取得了顯著成績。截至2013年底,深圳、珠海、東莞、順德4個試點地區新登記各類企業同比增長68.9%,上海自貿區2013年四季度新設企業同比增長5.1倍。這些試點,既增強了信心又提供了經驗,也發現了問題。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商事制度改革的部署後,我們積極制定方案、完善措施、全力推動,確保改革順利進行。

堅持協同推進、形成合力。商事制度改革是政府職能轉變的核心環節,涉及行政審批制度體系、市場準入退出體系、市場監管體系,貫穿政府管理經濟的全過程,具有全局性。要想取得實效,必須加強領導、協同推進,必須調動各地區、各部門的積極性,努力形成合力。基於這一認識,工商總局高度重視情況溝通、部門配合和協同推進。在制度設計上,我們廣泛徵求32個部門的意見和建議,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制定改革方案。在推進措施落實中,我們認真總結經驗,積極配合相關部門認真清理商事前置審批項目,分批推進“先照後證”政策落地。通過協調配合,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推進了改革的順利實施。

二、商事制度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商事制度是政府管理經濟的一項基本制度,既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轉變政府職能的突破口,也是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和激發市場活力的重大舉措。完善商事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實踐證明,以簡政放權為核心內容的商事制度改革,極大地簡化了企業註冊資本登記手續,有力地推進了投資貿易便利化,有效調動了全社會投資創業的積極性。

激發了創業活力和發展動力。2014年3月至11月,全國新登記註冊市場主體1004.71萬戶,同比增長16.65%,註冊資本(金)16.12萬億元,同比增長82.67%。其中,新登記企業286.62萬戶,同比增長53.99%,註冊資本(金)14.83萬億元,同比增長92.61%。改革後,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數量由2013年的6900戶增加到1.04萬戶,戶均註冊資本(金)由413.6萬元增加到517.3萬元,社會投資熱情高漲。

促進了産業結構持續優化。實施改革以來,全國新登記註冊企業在三次産業的數量分別為12.82萬戶、48.56萬戶、225.24萬戶,同比增長41.06%、36.16%、59.32%。改革對信息技術服務業等第三産業的帶動作用明顯,新增企業中第三産業佔比78.58%,增速明顯高於其他産業,符合國家産業結構調整預期和方向。

對促進就業貢獻顯著。改革促進了創業就業觀念的轉變,提高了人們對個體私營經濟在促進就業中作用的認識,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良好局面。到2014年11月底,全國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2.46億人左右,比2013年底增加2754萬人左右。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成為吸納新增就業的主渠道。

加快了工商註冊制度便利化步伐。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優化辦事流程,提高登記效率,盡可能為申請人提供登記便利,大大提高了創辦企業的便利化程度,節約了申請人與企業的辦事成本。改革還降低了企業設立的資金成本,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

推動了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全國企業信用信息系統開通運行後,通過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使社會公眾和政府各個部門、行業組織均可方便、及時、全面地了解企業信息,有效擴大了對企業經營活動的社會監督。改革促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積極作用日益顯現,企業認繳註冊資本比較理性,自我約束意識、誠信意識逐步提高。

三、努力營造充分、公平、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

我們要繼續以改革統攬全局,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針對前一時期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進一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要緊緊圍繞改革發展大局,堅持“寬進”與“嚴管”相結合,積極探索建立健全新型市場監管體系,確立信用監管在市場監管中的核心地位,努力維護充分、公平、有序競爭的市場秩序,為各類市場主體幹事創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加快實現工商註冊制度便利化。要在鞏固前一階段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在落實改革措施上下功夫。一是穩步推進“先證後照”改“先照後證”。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加快清理商事前置審批項目,近期再提出一批商事前置審批改為後置審批項目清單。對前置審批事項實施目錄管理,目錄外的一律不得設置審批,進一步降低準入門檻,簡化審批環節,方便投資創業。二是積極指導各地制定落實企業住所管理規定,切實簡化住所登記手續。三是加快推行工商註冊全程電子化登記管理和電子營業執照,努力實現以電子營業執照為支撐的網上申請、受理、審核、發照和公示,進一步推動工商註冊制度便利化。四是完善市場退出機制。加強市場主體退出機制研究,簡化和完善企業登出流程,試行對個體工商戶、未開業企業以及無債權債務企業實行簡易登出程序,並積極推動試點工作,努力實現市場主體退出便利化。

提升市場監管能力的現代化水平。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依法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是關鍵。一是提高市場監管法治化水平。堅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先行、依法推進,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行市場監管職能,完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建立與改革相適應的市場監管規則和辦法,嚴格依法行政。二是強化政府部門協同監管。加強工商機關內部協調,健全完善登記與監管相互銜接的工作機制,改市場巡查為隨機抽查和重點檢查,完善以隨機抽查為重點的日常監督檢查制度。加強政府部門間的協同,搞好執法聯動,探索綜合執法模式,形成協同監管合力。三是積極推行社會共治。在促進企業自我管理、自我規範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對企業的組織、協調、規範、引導功能,促進行業自律。進一步拓展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對市場監管的參與度,鼓勵廣大消費者對企業行為進行監督,努力提高市場監管社會化水平。四是依託大數據實施監管。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是信息化時代加強市場監管的重要手段。要與相關企業加強合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充分發揮大數據在市場監管、經濟形勢分析和預測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提高市場監管效能,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突出信用在市場監管中的基礎性作用。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在放寬市場準入的背景下,信用約束尤為重要,信用體系建設刻不容緩。一是牢固樹立信用意識。引導全社會自覺遵守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原則,抵制違背市場競爭原則和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二是創新信用監管方式。推動信用監管、行為監管、綜合執法、社會共治一體化,堅持褒揚誠信與懲戒失信並重,將市場主體的信用狀況與其品牌聲譽緊密結合,促進市場公平競爭、企業誠信經營。三是強化信用約束機制。要認真實施國務院頒布的《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建立健全企業信息公示制度,嚴格落實企業信息公示、經營異常名錄、嚴重違法企業名單等制度,強化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息約束,完善信用約束機制,真正實現“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守信者一路暢通”的嚴管目標。(張茅)

 

責任編輯: 劉嘯萱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