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切實加強民生保障,堅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民生顯著改善、走向人民生活富裕幸福。
經濟發展有助於為保障民生提供物質基礎和財力支撐,民生領域的改革創新讓人民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民生保障也創造出更多有效需求,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機遇和新空間。縱觀上半年經濟數據,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同時,收入、就業、物價、住房、醫療、教育等民生相關指標均現“穩中向好”:城鄉居民收入同比實際增長7.6%,快於GDP增速;就業情況好于預期,已經完成全年目標的71.8%;物價小幅波動、保持平穩;全國棚戶區改造已開工348萬套,佔全年任務的60%;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全面實施,國家助學貸款力度不斷加大,創業創新熱潮涌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財政收入增長放緩、收支矛盾較大的情況下,公共財政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優先方向。去年財政支出用於民生的比例達到70%以上,今年1至6月累計,教育支出11228億元,增長13.2%;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5801億元,增長18.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0432億元,增長20.9%;城鄉社區支出7359億元,增長19.1%。
面對“三期疊加”的複雜局面,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為全面深化改革凝心聚力,要深刻理解惠民生與穩增長相互牽動、互為條件的內在邏輯。下半年,把民生保障放在突出位置,應以“實”字當先,做到講實際、求實效、辦實事。
切實加強民生保障,要立足國情講實際。目前,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民生福利的供給水平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一方面,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不遺餘力地推進民生改善,做到盡力而為;另一方面,民生領域具有福利剛性增長、水平“易升難降”的內生發展規律,盲目追高可能適得其反,要科學面對各種資源、能力和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合理確定民生工作目標,做到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切實加強民生保障,要雪中送炭求實效。保障和改善民生,關鍵在於保基本、補短板、兜底線,將民生政策更多地向困難群眾、困難地區傾斜,編織好讓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的安全網。要分清輕重緩急,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多做雪中送炭的實事,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貧困地區,要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作為主戰場,深入實施精準扶貧,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能力和發展後勁。
切實加強民生保障,要取信於民辦實事。民生工作量大面廣,具有穩定性、連續性、累積性等特點。紮實推進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有堅持不懈的韌勁和求真務實的精神,不能只將民生挂在嘴上,亂開空頭支票,更不能假借民生之名,行形象和政績工程之實。民生連民心,民心繫國運。承諾了的事情就必須不打折扣地嚴格落實,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讓民生項目的含金量轉變成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為改革發展穩定凝心聚力增底氣。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依照民生“指南針”指引的方向,至微至顯、善做善成,厚植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經濟發展之源。(金策)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