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有哪些新增長點和新動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8-14 10:21 來源: 中國經濟網
【字體: 打印本頁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今年以來,儘管面臨著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以及“三期疊加”影響深化帶來的下行壓力,中國經濟仍然穩住了陣腳,守住了底線,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同時中國經濟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新趨勢、新業態。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經濟運行情況?唱空中國經濟的論調是否站得住腳?未來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增長點和新動力蘊藏在何處?針對這些問題,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

中國經濟網:如何看待今年上半年7%的GDP增速,7%的“含金量”有多高?

  劉世錦: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速實現7%是很不容易的。過去10%都比較容易,現在為什麼7%就很不容易了呢?不能簡單看速度,關鍵要看條件。現在整個發展環境較之以前已發生很大變化,實現7%比過去10%的難度要大很多。看待經濟形勢,速度是數量指標,更多還要看質量指標。在質量指標方面,我覺得應該側重四個指標。

  第一個就是就業。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上半年就業仍保持總體穩定,三個重要指標顯現出向好態勢。

  第二個是居民收入。現在居民收入基本和GDP同步增長,農村居民收入比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還要快。最近到東北調研,儘管速度下滑幅度比較大,但當地老百姓生活還是穩定的。

  第三個是財政金融風險。儘管有些地方財政金融風險在加大,但還是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第四個是節能減排。從去年開始,單位GDP能耗、碳排放等一些指標下降幅度還是比較大的,環境也在好轉,節能減排在這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這幾個方面反映的經濟增長質量狀況,總體上還是不錯的,有些還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從大的方面來講,目前經濟下行已經有5年的時間,5年的時間裏結構調整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轉變。過去有人説,中國以投資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是有問題的,是不可持續的。現在這已經出現轉折,消費大概已經佔到GDP的60%左右,已經超過投資,服務業比重也已超過了工業。

  中國經濟網:當前又出現了很多對中國經濟“唱空”的論調,你怎麼看?

  劉世錦:對中國經濟“唱空”的人歷來都有。我現在特別要強調的是,中國經濟經歷了30多年高速增長轉入新常態,由過去高速增長轉向一個中高速增長,這個變化符合國際上成功追趕型經濟體的發展經驗,符合這個階段的經濟發展規律,所以是很正常的。

  目前,我們正處在轉型期,出現問題多一點也完全是正常的,但還沒有出現不可收拾的“大問題”,還是穩住了陣腳,守住了底線。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經濟增長的質量總體上還是穩定的,從國際上來看,也是不容易的。

  中國經濟目前的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我們的基數每年都是增長的,特別是每年的新增量在全世界還是最大的,中國經濟的增長空間還很大,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動力還很強。中國經濟不會像有些人想的,在短期之內出現大幅度下滑,這種可能性不存在。中國經濟由高速轉向中高速,將是一個比較平穩的過程,這點是很有信心的。

  中國經濟網:目前中國經濟需要防範哪些風險?

  劉世錦:目前整個經濟下行壓力還比較大,特別需要關注的是企業盈利的下降。從去年8月份以來,企業盈利實際上是負的增長,今年上半年接近零增長左右。今年1到6月份,如果取消投資收益的話,工業企業可能還是負增長。與此相關,PPI連續41個月負增長,7月份已達到了-5.4%。這種狀況下,企業盈利水平下降,特別是部分地區産能嚴重過剩、PPI下降幅度比較大的地區,整個地方財政收入下降幅度比較大。

  中國還處在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換過程中,目前還處在探底的過程之中。如何才能夠完成這樣一個轉型,或者説如何平穩探明這個底部,然後轉入新的階段?我認為首先要做的就是穩需求。中國經濟過去高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包括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産投資和製造業投資三塊,而製造業投資本身也直接依賴於基礎設施、房地産和出口。

  從結構來看,特別需要關注的一個是房地産。佔到房地産70%以上的城鎮居民住宅的歷史需求峰值大約是1300到1400萬套住房,而這個數去年就已經達到了。房地産歷史需求峰值出現以後,房地産投資增長速度將開始回落。所以總體上來看,房地産投資還是一個下行的態勢。

  再一個就是出口,出口下滑的幅度還是比較厲害的。出口增速下降,國際需求的變化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還是國內生産要素成本的上升,包括勞動力、土地,也包括匯率。出口增長速度由過去20%多到現在兩位數以下,也是符合規律的。但最近一段時間出口速度降得比較多,適當調整一下匯率,把出口穩定在一個正常的水平上也是必要的。

  房地産投資速度、出口增速還是要給以足夠的關注。通過基礎設施投資的適當提高,來對衝房地産投資的過快下降也是有必要的。總得來講,這幾種需求可能會逐步地觸底,然後進入一個新的增長,我們還是要順應規律。現在採取一些政策措施,是為了不讓這個過程下得太猛,平穩轉入新的增長階段,防止“硬著陸”。

  中國經濟網:新常態下,結構調整帶來很大的陣痛,産業重組加快,部分行業和領域的經濟風險也會增大,你認為應該如何應對?

  劉世錦:中國目前正處在由10%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階段。從經濟學角度來講,有一個説法叫轉型再平衡。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是由原有的一個平衡轉向一個新的平衡。這裡邊的關鍵問題,一方面需求在下降,特別是投資在下降,相對應的供給也要調整。現在我們在供給端的問題是過去高速增長以後形成大量的生産力,特別重化工業出現了嚴重的産能過剩。工業PPI和工業利潤兩個問題實際都和嚴重過剩的産能直接相關。我們做了一個測算,鋼鐵、鐵礦石、煤炭、石油、石化這五個産能嚴重過剩的行業,PPI下降的幅度是20%左右,佔整個工業PPI下降的70%到80%。除這五大行業之外,其他行業工業利潤增長應該説還可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必須要高度重視嚴重過剩行業去産能的問題。

  據我們初步測算,需要減掉20%到30%産能,這些行業才能恢復供求平衡,PPI才能恢復正常增長,企業才能恢復盈利,地方財政狀況才能好轉。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去産能的過程比較緩慢。首先一個就是地方要穩增長,減産能的話增速可能還要進一步下跌。再有大家都希望別人減自己不減,這樣就處在了一種膠著狀態,行業虧損進一步擴大。比如煤炭行業,大概80%左右的企業是虧損的。如果長期這樣耗下去,工業企業盈利負增長的狀況恐怕很難改變,相關地方財政壓力也很難緩解,這些地區的金融風險也會加大。

  所以,政府還是要採取一些措施。我最近提了“等比例減産+配額交易”的建議,中央下發配額要求地方等比例減産,同時配額允許市場交易。比如説全國煤炭行業減産20%,每個省等比例減20%。減産指標下達以後,可以有一些優惠政策,比如説適當的補助用於安置職工等方面。同時,配額允許市場交易。指標下達以後,競爭力很強的地方企業可以把其他省份競爭力比較弱的企業指標買過來,就可以不減。

  總得來講,對嚴重過剩産能要更多關注,這個方面關注是不夠的,應該採取解決的措施,時間拖得長了問題會越多。

  中國經濟網: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有哪些新動力和新增長點?

  劉世錦:在新常態下,很難再出現像過去房地産、鋼鐵、汽車這種量很大、增速很快、持續時間很長的産業。但並不是意味著中國就沒有新的增長點,增長點主要在新技術、新業態、新機制和新商業模式。

  比如,“互聯網+”、綠色發展,特別是機器人的使用,這些核心就是提高生産率。同時,這些新增長點並不是針對某一個行業,而是具有普適性,幾乎覆蓋到所有的行業。就像潮水一樣,它是全覆蓋的,覆蓋後將大大提升要素生産力。

  這些新的增長點還有一個特點,所謂衍生替代,拓展那些新增長空間的同時會擠出原有的一些增長空間,這樣就會帶來利益關係的調整。舉個例子,現在網購發展很快,與此同時商場增長速度在放緩。直觀地看,一些商場生意比較差,最近也有一些大商場關閉了,商場人員的再就業就會出現新壓力。出租車市場也是這樣,最近滴滴打車等平臺的出現,是對資源的一種重新利用,消費者很歡迎,但確實衝擊到出租車原有的利益格局,包括出租車司機以及出租車公司。再比如機器替代人工,推廣機器人以後,人到什麼地方去工作,這些方面都會出現問題。

  所以,新的增長點具有替代的效應,會帶來利益格局的調整,也會産生一些新挑戰和問題。但總得來講,這個過程是不可避免的。新常態下,特別“十三五”時期,我們的著力點還是要全面提升要素生産力。

  中國經濟網:一些低效率的洼地該如何將潛力挖掘出來?

  劉世錦:很多新增長點的拓展,有賴於進一步推動改革。現在很多行業還存在一些低效率的洼地,通過改革把這些低效率領域的潛力挖掘出來,也會為下一步增長提供力量。

  這裡邊一個領域就是帶有行政性壟斷的基礎行業。最近李克強總理説把電信資費往下降降,到底能不能降下來,降下來以後會不會漲回去,百姓對此還是沒有信心的。為什麼?因為這些領域中間缺少足夠的競爭。所以我們講,有沒有可能開一個口子,把這些行業外的特別是民營資本組建的新電信運營商,放進去一兩個,讓它們加強競爭。當然主體還是國有企業。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信消費市場,所以中國的電信資費應該成為全世界的電信資費最低的地區之一。

  前一段時間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對小微企業放寬準入,由“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應該説還是起到很大的作用。下一步不僅要放開小企業,還要放開大企業,在鐵路、石油石化、天然氣、金融等帶有行政性壟斷行業中,放進去一兩個投資者或者生産者來促進競爭。

  中國經濟網:對於目前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你有哪些建議?

  劉世錦:我們現在講創新驅動一定要認真研究,服從創新的規律。創新是不可規劃的,有些地方現在搞創新規劃,規劃的東西就不叫創新,創新有高度不確定性。比如網購等,在五年前是沒有辦法想象的。

  政府最重要的是要創造一個衝破瓶頸、有利於創新的環境,推動創新資源特別是人才、資金要素流動。這方面還有很多障礙要打破,打破以後將形成創新的熱點區域和領域。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最好不要去指定一些具體路線,我們有過很多教訓。環境有了以後,還要進一步優化整合,將一些創新基礎設施開放,給予參與創新的人足夠的激勵,給他們創造一個更加寬鬆的環境,允許他們的創新成果市場化、數字化,不斷給創新注入活力。(記者 馬常艷)

責任編輯: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