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14日)各大媒體紛紛聚焦于昨天下午公之於眾的《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這個《指導意見》,被稱作“國企改革頂層設計”;也有媒體稱其為“是新時期指導和推進國企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從總體要求到分類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國資管理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産流失等方面提出國企改革目標和舉措”。 不難注意到,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國企改革這一重要問題著墨並不多,而只在國資改革的相關條文中出現了國企改革的字樣。但是,這並非説明國企改革重要性的降低。相反,正如有媒體報道,“國企改革方案從2013年底便開始起草,一直在修改之中,沒有出臺的原因很重要的是觸及到各方利益,需要平衡,統籌考慮,需要徵求意見,形成最大公約數”。因此,從時間上看,《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是在2013年底面世,其中涉及不多的國企改革方案因其重要性而有必要獨立成文。在《決定》公佈同時便開始起草的《指導意見》,歷經兩年平衡各方利益、統籌考慮和徵求意見的過程後印發全國,説明“最大公約數”已然形成。 國企改革是中國經濟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經濟體制轉軌、轉型的必要步驟。此輪國企改革所要解決的問題,較之以往國企已經進行的改革,更具複雜性和艱巨性。其中關鍵之關鍵,就是讓國企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若此,則必須始終堅持經濟體制轉軌和轉型的市場化路向。市場化路向,是校準國企改革方向的準據所在。在校準大路向的情況下,國企改革的具體措施和途徑才能産生正面意義。這也正如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指出的那樣,“推進國企改革要奔著問題去,以增強企業活力、提高效率為中心,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建立産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正處在一個具有世紀性與結構性的關節點上,新技術催生的新一輪産業革命正在市場發育成熟、資本市場規範和企業治理結構到位的地方鋪展開來。互聯網覆蓋接入方式革命、3D打印為代表的精密加工、智慧機器人應用、生物科技以及資源、能源利用技術的進步,在更廣範圍、更深刻的意義上延展著市場規則,塑造著企業生存、競爭的新法則。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當下進行的國企改革就更加凸顯其在經濟社會轉型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和決定性。 市場化以及市場化下的市場主體,是經濟發展、技術創新的結構性要件。以此觀照國企改革,校準市場化的中國國企改革就是中國經濟乃至社會發展能夠立於世界新一輪發展潮頭的不二之選。國企改革的市場化路向,就是以市場的標準來衡量和評價改革的效益,以市場主體的市場效率來評判企業改革的到位和成敗與否。定位市場化的路向,國企改革才不致成為新的報表數字和政績工程。 以市場化的標準看,國企改革成功的標誌不僅是國企自身達到效率最大化,同時更應是整個市場效率的最大化。如此,就必須在産權結構、資本構成等“混合”過程中避免出現國企對非國企的“擠出效應”,使國企在“主導”和“支柱”國民經濟的同時,釋放和激發其他市場主體的效率和競爭力,為創新找到源頭活水。市場化路向,是國企改革成功的前提條件。(光明網評論員)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